1、阅读题 阅读下诗,完成1-2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竹喧归浣女,莲动渔舟下
B.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2.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扣住“诗中有画”谈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⑵欢悦、惊喜。
本题解析:(1) 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都非常可爱。
王诗中“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写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次句,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三、四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以致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看不见踪影,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表现了采莲少女们美丽、充满青春活力和欢乐情绪。(衬托手法)
白诗中,“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表现出初恋少女的羞怯、紧张。(白诗采用了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
(2)王诗通过写采莲女的天真烂漫、朝气蓬勃,表现了作者的欢快,白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
贾岛①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7分)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德佑二年(1276),伯颜占领临安,与芮投降元朝,封平原郡公,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③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④荒甃(zhòu):坍塌的砖块。
小题1:这首曲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曲的内容作答。(3分)
小题2: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这种感情主要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寓景中,情景交融。乱云、老树、夕阳均沾染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将作者胸中的“悲国情”化作了眼前的“衰败景”,让人体味到诗人的悲伤情感。(点明感情1分,结合景物特点分析2分)
小题2:对比(1分),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等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等作了鲜明的对比(1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体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表现了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故国哀思(或黍离之悲)(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抓住曲中“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与“何处也繁华”就可体会出作者的感情。理解诗歌的情感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色特点及人物的处境。如果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一定抓住这些语句,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题2: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就可体会出对比的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
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颈联通过描写大江的烟雾、航行的帆船、远远传来的农家机杼声等,营造了一种缥缈、安宁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春日途中快乐的情感。(意对即可)
2.诗歌首联从雨天忽然放晴写起,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颈联描写乳燕学飞、鸠鸟唤妇、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等,表现诗人春日途中所见及对所见景物的喜爱之情;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杨柳、黄莺,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