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6 01:28:48 【

1、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惨的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选部分画线的语句各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关键字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又引出琵琶声,为下文展开对琵琶曲的描写过渡。
3.“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4.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②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
  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习题。(8分)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小题1: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小题2: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不矛盾。“不似春光”,因为又是一年“秋风劲”,秋风不像和煦的春风拂面,秋景不像灿烂的春景多彩。(2分)“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通过“寥阔江天万里霜”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2分)表现了诗人对秋景由衷地赞美和乐观、豪壮、雄阔的革命情怀(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词中并没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小题2:“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别?滁?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小题1: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4分)
小题2: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请简要分析诗中情与景的的关系。(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好的一句“莫叫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的表明了诗人的心态——周围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离别曲子,将要打破诗人自控防线,迫使诗人失态流露真情了,所以诗人带着恳切的请求:“莫叫弦管作离声”。(意思对即可)
小题1: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就在这样的时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为诗人饯行的。这叫做以“乐景写哀情”,实质上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是内心伤痛的,关键注意“且”字,以及最好的一句“莫叫弦管作离声”。
小题1:此诗中情与景的的关系是“乐景写哀情”,作用是反衬。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
谢翱
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落花台殿黯销魂。
朝元阁③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注]①禾黍:指亡国之悲,此处代南宋故宫。②阍:多指宫门。③朝元阁: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此处借用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
(1)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朱庆馀《宫词》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和谢翱诗都写到了鹦鹉,但两者的作用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
(2)朱诗中描写两位宫女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但看见前头有鹦鹉,怕它学舌,因而不敢言说。作者通过“鹦鹉”含蓄写出了宫女心中的幽怨。谢诗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小题1】简析首句中“净”字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探究本词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4分)
【小题2】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一般而言,要分析某个字的表达效果,其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1、要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2、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3、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其次,要分析词人在作品中一些意象的描写,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风格等,从而推断其主旨所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