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①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②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④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⑤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②,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昊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④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参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③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孕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厉清节?厉:通“砺”,磨炼? B.滂执公仪诣蕃?执:捉拿,拘捕
C.请署功曹?署:代理,暂任? D.滂死则祸塞?塞:消弭,平息
⒍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滂憎恨邪恶的一组是(3分)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②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④滂在职,严整疾恶
⑤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如存有私心,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而且曾在休息时候拒绝召见为乡人所不齿的外甥。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3分)
②?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4分)
③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6分)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②。”(《孟子?离娄下》)
【注】①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②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
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
C.禹、稷与颜回的人生经历、行为特质无疑是两种不相同的形态,但却得到孔子至高的赞美。
D.孟子认为禹、稷与颜回执守着各自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合乎事理的,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本章所举的禹、稷与颜回的生活环境、地位背景差别很大,但孔孟对他们都一致推崇,这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答:
5、单选题 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