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6-26 15:56:25 【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C.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6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下面文句中加粗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也固先乎吾?不足为外人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人生而知之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也久矣
2.下面文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朝济而夕设版
B.则群聚笑之?顺风
C.句读之不?师道之不复可
D.吾师道?其闻道固先乎吾
3.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⑧
4.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粗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之?
粪土当年万户侯?
食埃土,饮黄泉?
④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⑤假舟辑者,非能也?
⑥是故益圣,益愚?
学而遗?
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B.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反问戴不胜,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C.孟子认为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D.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小题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避仇,与母、姊齐/如:到…去
B.不远千里,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且前日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完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母、姊如齐,以屠为事/语泄是韩举国而仲子为仇
B.久,聂政母死/臣之所以待,至浅鲜矣
C.嗟乎!政市井之人/遂西至濮阳
D.而严仲子奉百金亲寿/请益其车骑壮士可足下辅翼者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伊娄谦,字彦恭,本鲜卑人也。其先代为酋长,随魏南迁。谦性忠直,善辞令。仕魏为直阁将军。武帝将伐齐,引入内殿,从容谓曰:“朕将有事戎马,何者为先?”谦对曰:“愚臣诚不足以知大事,但伪齐僭擅,跋扈不恭,沈溺倡优,耽昏曲蘖。其折冲之将斛律明月已毙,谗人之口,上下离心,道路仄目。若命六师,臣之愿也。”帝大笑,因使谦与小司寇拓拔伟聘齐观衅。帝寻发兵。齐主知之,令其仆射阳休之责谦曰:“贵朝盛夏征兵,马首何向?”谦答曰:“仆凭式之始,未闻兴师。设复西增白帝之城,东益巴丘之戍,人情恒理,岂足怪哉!”谦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遂拘留谦不遣。帝克并州,召谦劳之曰:“朕之举兵,本俟卿还;不图高遵中为叛逆,乖朕宿心,遵之罪也。”乃执遵付谦,任令报复。谦顿首请赦之。帝曰:“卿可聚众唾面,令知愧也。”谦跪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之责。”帝善其言而止。谦竟待遵如初。其宽厚仁恕,皆此类也。既平王谦,谦耻与逆人同名,因尔称字。数年,出为泽州刺史,清约自处,甚得人和。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绝。数岁,卒于家,时年七十。 ?
  史臣曰:伊娄谦志量弘远,不念旧恶,请赦高遵之罪,有国士之风焉。
?(选自《二十四史·隋书》,有删改)  
  邺伊娄谦聘于齐,其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齐人拘之于晋阳。周主既克晋阳,召谦,劳之.执遵付谦,任其报复。谦顿首,请赦之,周主曰:“卿可聚众唾面,使其知愧。”谦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可责。”帝善其言而止。谦待遵如初。 ?
  臣光曰:赏有功,诛有罪,此人君之任也。高遵奉使异国,漏泄大谋,斯叛臣也;周高祖不自行戮,乃以赐谦,使之复怨,失政刑矣!孔子谓以德报怨者何以报德。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乃请而赦之以成其私名,美则美矣,亦非公义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入内殿,从容谓曰 从容:随口 ?
B.上下离心,道路仄目?仄目:斜着眼睛看 ?
C.朕宿心,遵之罪也?乖:顺从 ?
D.朕之举兵,本卿还?俟:等待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使谦与小司寇拓拔伟聘齐观衅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谦参军高遵情输于齐     不赂者赂者丧
C.执遵付谦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齐人拘之晋阳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娄谦认为北齐君主越礼妄为,骄横跋扈,沉湎酒色。该国武将斛律明月已死,流言满天,上下异心,所以他很赞同北周武帝出兵攻打北齐。
B.是高遵的出卖致使伊娄谦被北齐拘留,北周武帝抓到高遵后就交给伊娄谦,要他当众向高遵吐口水,让高遵知道羞愧,但伊娄谦认为高遵的罪过还不至于受到吐口水的责罚。
C.两本史书对于伊娄谦与高遵的故事,在史实记述上没有多大区别,但看法不同,《隋书》作者认为伊娄谦高风亮节,有国士之风,而司马光则否定了伊娄谦宽恕高遵的做法。?
D.司马光认为君主应该赏罚分明,对于高遵这样的叛徒应该用刑法进行惩罚,而不应该交给伊娄谦随意处置以复仇,伊娄谦的以德报怨也不公正。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设复西增白帝之城,东益巴丘之戍,人情恒理,岂足怪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