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A.马尾瀑布从埃尔卡皮坦山东部的山峰奔流而下,季节是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冬季和春季的降雪和降雨量充足时才可能出现。 B.夏季的夜晚,人们将燃烧的余烬推下附近的冰川点悬崖,让奔流的马尾瀑布呈现出火花四溅的景象。 C.降水是“火瀑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但专家们表示马尾瀑布并不需要很多水便可被夕阳“点燃”。 D.与降水相比,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西南地平线必须非常晴朗。但2月是一年中暴风云较为频繁的月份,经常遮住太阳。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内容是陈述的马尾瀑布,它大部分时间不是“火瀑布”。
小题2:B项内容是说当地人人为的“火瀑布”形成的条件,不是本文讲的真正意义上的“火瀑布”形成的条件。
小题3: A项原文第二段是说“不知道是否存在”;B项不是说的拍摄“人造”“火瀑布”。D项似能从第5段“只有冬季和春季的降雪和降雨量充足时才会出现”推断,但跟末节“通常情况下,2月24日是能够看到‘火瀑布’的最后一天”矛盾,也和实际情况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糅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的超越性。
B.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性文化。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文化。
2.下列有关齐鲁文化和其它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B.齐文化和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和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B.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C.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D.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参考答案:1.A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自传
我常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而逼着我自己要选择一个,或为者,或为新者,由两足所穿的鞋子以至头顶所戴的帽子。现在我不西服了,但仍保留着皮鞋。至最近,我始行决定旧式的中国小帽是比洋帽较合逻辑和较为舒服的,戴上洋帽我总觉得形容古怪。一向我都要选择我的哲学,一如决定戴那种帽子一样。我曾做了一副对联: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一位朋友评论我说,我的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这原意不是一种暗袭的侮辱,我以为那评语是真的。我最喜欢在思想界的大陆上驰骋奔腾。我偶尔想到有一宗开心的事,即是把两千年前的老子与美国的福特(汽车大王)拉在一个房间之内,让他们畅谈心曲,共同讨论货币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
在这里可以略说我读书的习惯。我不喜欢第二流的作家,我所要的是表示人生的文学界中最高尚的和最下流的。在最高尚的一级可以说是人类思想之源头,如孔子、老子、庄子、柏拉图等等是也。最下流的作品,我尤好民间歌谣和苏州船户的歌曲。大多数的著书都是由最下流的或最高尚的剽窃抄袭而来,可是他们剽窃抄袭永不能完全成功。如此表示的人生中失了活力,词句间失了生气和强力,而思想上也因经过剽窃抄袭的程序而失却真实性。因此,欲求直接的灵感,便不能不向思想和生命之渊源处去追寻了。为此特别的宗旨,老子的《道德经》和苏州船户的歌曲,对我均为同等。
我读一个人的作品,只是读心悦诚服的东西。他们摄引我的力量在于他们的作风,或相近的观念。我读书极少,不过我相信我读一本书得益比别人读十本的为多,如果那特别的著者与我有相近的观念。由是我用心吸收其著作,不久便似潜生根蒂于我心内了。我相信强逼人读无论哪一本书都是没用的。人人必须自寻其相近的灵魂,然后其作品乃能成为生活的。这一偶然的方法,也是发展个人的观念和内心生活之独一无二的法门。我相信有一种所谓“人心的家”,即是“灵魂之接近”,或是“精神之亲属”。虽彼此时代不同,国境不同,而仍似能互相了解,比同时同市的人为多些。
有时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到异地探险的孩子,我不管别人说甚么,而在这探险程序中也没有预定的目的地,没有预定的游程,不受规定的向导之限制。我可以每日行卅里,或随意停止,因为我素来喜欢顺从自己的本能,所谓任意而行。我喜欢自己所发现的好东西,而不愿意人家指出来的。我已得到极大的开心乐事,即是发现好些个被人遗忘的著者而恢复其声誉。现在,我心里想着精选三百首最好的诗,皆是中国戏剧和小说里人所遗忘和不注意之作,而非由唐诗中选出。每天早晨,我一觉醒来,便感觉有着无’限无疆的探险富地在我前头。牛顿在身死之前曾说过,他自觉很像一个童子在海边嬉戏,而知识世界在他前头有如大海之渺茫无垠。在八岁时,塾师尝批我的文章云:“大蛇过田陌。”他的意思以为我词不迭意。而我即对云:“小蚓度沙漠。”我就是那小蚓,到现在我仍然蠕蠕然在沙漠上爬动不已,但已进步到现在的程度也不禁沾沾自喜了。
我不知道这探险的路程将来引我到哪里去。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及思想的人;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及行动的人。我常常钦羡我的同事们有行政和执行的奇才,他们会管别人的事,而以管别人的事为自己一生的大志。我则对于同仁之尊敬心过甚,不能号令他们必要怎样怎样做也。个人的生命究竟对于我自己是最重要不过的。(节选自《林语堂自传》,有删改)
1.本文是一篇自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自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尾段作者说“我常常钦羡我的同事们有行政和执行的奇才”,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五段作者写到幼时与塾师对对联一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语堂是一位大家,在治学和做人上都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读完本篇自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文章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总起,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追求思想的自由无疆,个人的读书习惯,个人事业上的探险、追求,对生命自由的认同与尊重。
2.①作者并非真的钦羡,只是客观地表达了自己在管别人的事上能力不足,不及这些同事们。②这样写意在表明自己是管自己的事的一类人,体现了自己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照应了开头的对联,表明自己只会一路行进,心无旁骛地读书治学。
3.①这件事表现出幼年林语堂的聪颖及远大的志向。②同时也与前面提到的牛顿的事例相印证,两者结合使得文章疏密有致,增加耐读性。③表明林语堂对自身情况的认识,自己仍如一只小蚓在广袤的文化殿堂里前行,显现出林语堂的谦虚、坚韧。
4.①治学观:治学专一、心无旁骛。②读书观:不仅要读最高尚的也读最下流的,最下流的专指民间东西;读一个人的作品,只是读心悦诚服的东西,用心去吸取其著作。③进步观:个人好比小蚓,蠕蠕然坚持不懈地行进在沙漠上,不断取得进步。④生命观:尊重个体生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