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6 15:58:38 【

1、写作题  作文(50分)
大自然神奇而美妙,人生充满快乐和希望,大千世界的人与物,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欣赏。有人说,一个不懂得欣赏的人是缺乏信心的人,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自然、欣赏人生;善于欣赏自己、欣赏他人。
“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从小至今,我们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从中领略到了独特的趣味。
请以“欣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为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2、阅读题  大 敌 当 前
何承亨
  如血残阳渐渐湮没于大漠西缘,暮霭里移动着两个身影。冰寒月牙儿发出微弱的光晕,这一高一矮的身形剪影似乎是荒漠里惟一的活物。四野,死一般荒凉沉寂。
  矮的在前侧狠命地拽,高的在后侧磨蹭着不肯走,像一只正被拖向屠宰场的肥硕奴羊。两人手腕被铐在了一起。高而胖的是逃犯柱子,矮而瘦的是边城派出所民警尕雄。突然,尕雄猎犬般竖起耳朵,说:“快走,必须尽快赶到西夏古城遗址的墙脚下避一避。”柱子问:“避啥呀?”尕雄说:“你外地人,不知道这险。你感觉到风和越来越浓的黄尘味儿了吗?沙暴就要来了。”说话间狂风夹着沙砾已打在脸上,直往颈子里钻。柱子嘴上说着不怕死,脚下也就加了把劲,被尕雄拖着跑到那段古城墙后。
  断续的残墙,几乎没一处地方可以躲住两人。尕雄将柱子往墙后一推,自己站风口里,瘦小的身子快被沙暴抬了起来。柱子有些挑衅地说:“你不怕沙暴?”尕雄嘿嘿了两声说:“你块头大受风面积也大,我体积小挨飞沙走石打着的机会也比你小哩。”柱子心里似有所动:“你倒挺仗义的,你要不是警察而是我的伙计,肯定是个义气兄弟。”尕雄硬硬地说:“别臭美,你们贩的枪背了好几条人命,你是我捕到的嫌犯,保护好你的人身安全是我的职责。”柱子干涩地咳了咳,说,“我就不明白,你们的人走散了,追到我时只有你一人儿,几根金条给你都不要,何必紧紧相逼呢?你自己也弄得三天三夜粒米滴水没进肚,何苦来呢!”后半夜时沙暴停了,天空清寒的月牙儿也不见了踪影。靠在墙根打盹的柱子突然被猛烈摇醒,尕雄声音低沉沙哑但很果决地说:“你不是想我放了你吗?现在就放了你,枪也还给你。不过得记住,这种时候只有两人齐心协力,才会有活路!”边为他打开手铐边指着远处说,“你看——”四野黑暗夜色里,几十双闪着绿焰的眼睛正向残墙边合围过来。柱子一个激灵,哆嗦着说:“是……是荒漠上的幽灵吗?”尕雄只吐了一个字:“狼!”便扭亮携带的大功率手电,唰地将强光向狼群照射过去。狼群止了步,徘徊不前。
  尕雄突然听见手枪上膛的声音,猛扭头盯着柱子:“想干什么?”柱子嗫嚅说:“别……别误会,我不可能向你开枪,狼群面前我们是同盟啊!把你打死我也就更危险了。”尕雄说:“现在是夜间,不能轻易向狼群开枪。看见那只跛腿狼了吗,它应该是这带的狼王,伤着了它,它的嗥叫会引来更多的狼!它们在黑暗里尤其疯狂。”
  狼群四散开来,将残墙团团围住。尕雄高擎着手电,探照灯般不停地飞速扫射。狼和人对峙着,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尕雄的手电旋转速度渐渐变慢,柱子知道他体力有些不支了,心里涌起一阵惭愧:自己个大体壮,却在狼群的威慑前躲在一个矮瘦警察的庇护之下!于是恳切地说:“我替替你吧。”尕雄摆摆手:“你心里要稳住,保持体力,在太阳升起来前冲出去。如果我牺牲了,你千万要去自首,或许还有出路!”柱子说了声谢谢,皱皱眉咬咬牙,便不再作声。
  手电光线越来越弱,狼群越逼越近。东方渐渐露出鱼肚白。狼群似乎很不耐烦了,躁动起来,狂嗥着扑向残墙。尕雄和柱子同时向狼群射击,几只狼哀嗥着仆倒在沙砾上,汩汩的血把墙根都染红了。尕雄身子一虚,被头狼猛地扑倒在地。正被两只狼缠住的柱子惊叫着转身一枪正中头狼脑门,手臂也被狼牙撕开了一道长长的血口。头狼凄厉惊恐地嗥叫几声后断了气,狼群忽地散开,对峙一阵后,竟扔下头狼和遍地狼尸哀嚎而去。
  尕雄挣扎着爬起来,又举起了手铐。柱子的眼睛睁得大如铜板,张开刚喝了狼血的嘴粗喘着:“我……我可是你的救命恩人呀!你还要……我不想死,我家里还有老娘啊!”尕雄艰难地咽了一口唾沫:“这是我的职责!你争取坦白和立功,或许还有生路。你救了我一命,你要真判了死刑,你老娘就是我老娘,我发誓一定为她养老送终!”柱子边说“不,不”边后退边抬起了枪口,食指慢慢抠紧扳机,目光越来越狰狞。
“砰!”“砰!”随着两声几乎同时发出的枪响,尕雄和柱子相继仆倒。两人的尸体,横躺在残墙边的狼尸上面。远处,边城派出所所长老何率民警们正策马奔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大敌当前”主要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指尕雄面对着他抓住的危险犯罪分子柱子,另一方面指两人共同面对的饥恶凶残的狼群。
B.小说结尾两个人都死了,作者借助这个悲剧性的结局,意在表现绝对不可轻信罪犯,否则会危及生命、酿成大祸的思想感情。
C.小说中尕雄几次帮助救护柱子,是因为尕雄有着尊重生命的观念,也是因为担心柱子出现问题自己也无法成功地完成任务了。
D.狼群“闪着绿焰的眼睛”、四散开“将残墙团团围住”等描写,渲染了紧张气氛,表明当时两人处境的危险。

小题2:请分析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3:小说中的民警尕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小说中,尕雄多次救护罪犯柱子,狼群出现时还很信任地还给他手枪。有人认为既然柱子是罪犯,就不应该救护他,最后因此而死更不值得。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小说有关情节简要分析。(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原生文明的创新性(节选)
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每个时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原生文明的最高峰——民族统一、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
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
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战国的历史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
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后不能持久传承。战国末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化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而异。所谓田畴异亩、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有普遍的不满。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础,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历史已经证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
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谋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原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原生文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方面进行创新。
B.中国原生文明在秦时发展到了最高峰,形成了至今仍在不断完善的统一的中国文明。
C.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秦国因此而强大,并进而统一了中国。
D.原生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经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
B.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大一统”。
C.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为例,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
D.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统一国家”和“统一文明”的历史原因,最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从联邦制发展到邦联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B.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
C.“天下向一”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
D.秦亡后,秦完成的“统一文明”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统一文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1分)
流逝的古典
(1)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2)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3)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4)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5)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6)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7)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小题1:按照“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的句式,填写下面的句子。(写文体名称)(1分)
没有___?___的时代叫(算)什么大汉
小题2:文章第六段“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一句中,“抚摸”一词用得很特别,谈谈你的理解。(4分)
??
小题3: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听“老教授的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小题4:第五段划线句子中“厚实的脊梁”的具体含义是。(4分)
?
小题5:第六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请指出前文照应此句的地方,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4分)
?
小题6:阅读(2)(3)段,根据学过的课文,谈谈自己的“河床”,怎样承载了“远古文字”的流淌。(4分)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小题1:(4分)①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2分)
②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2分)
小题2:划横线的句子“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3: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本文题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的墓是世间“最美的”,请结合全文的内容及自己的感悟谈谈你的理解。(8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