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2019-06-26 16:00:2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巳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萆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有删节) 1.文章题目中用了“寂寞”和“冷”两个词语。 (1)从文章内容看,书院的“寂寞”除“少有游迹”外,还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冷”字在文章中有三层含义,一是:二是: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谈谈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位于深山腹地;草径仅依依可见;千年古柏增加凄凉;院舍空空。 (2)一是书院的冷清,二是历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冷落,三是作者感到心寒。(意对即可) 2.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表达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激愤,对功利世俗的抨击。(意对即可) 3.古柏就是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象征,永远生机勃勃,虽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厚重而有底蕴。(大体意思对即可。) 4.要继承书院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不向世俗的物质主义低头,坚守清雅、怡然、旷达的高尚精神品格。(大体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哥本哈根协议——失败中的胜利 这是二战结束60多年来罕见的一幕,在哥本哈根峰会的最后12个小时,全球主要强权国家的领袖以及最贫穷落后国家的领袖穿梭会面,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行动起来,对抗气候暖化。最后的结果虽不完美,但在某种意义上,带来地球生存的新希望,其重要性不亚于二战的胜利和冷战的结束。 毫无疑问,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总理温家宝是这次峰会的两大巨星。他们代表两个不同展阶段的国家阵营,代表两个不同的体制,代表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甚至代表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但是,他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所以必须携起手来,带领全球共抗温室气体效应。 这次峰会,10天的时间,争论没有一刻停止过,以致于最后国际社会已经悲观,预言这次峰会将流产。但在最后,美国和中国领袖果断拍板,各自让步,结束了被媒体称为“中美较量相持不下”的局面,奥巴马总统宣布,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领袖们达成一个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却切实可行的方案。 美国同意带领西方国家每年筹措1000亿元援助贫困国家对付气候暖化,直到2020年。这等于承认西方贪婪的发展,是气候暖化的一个历史原因,也需要为此负责并作出补偿,这是真正走出西方中心论、西方正确论的关键一步。 同样,中国同意国际社会对其落实减排目标可以有某种程度的监督确认,等于承认中国作为大国需要遵守国际认同的透明标准、科学标准,这是真正走出中国特殊论、走出心理锁国的关键一步。 当美国走下神坛、中国走进世界的时候,全球化运动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从共同对付金融危机,到哥本哈根峰会,全球化的主题,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终于超越战争、意识形态、宗教纷争,成为世界最关注的话题。这可能是人类送给自己的最佳新年礼物。 回顾峰会的胶着原因,不是各国对废气减排的必要性形不成共识,而主要是三方矛盾,美国、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援助经费和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纠缠不休。 美国还是最让人失望,奥巴马上台,表面采取与小布什截然不同的路线,但一遇实际情况,根本就是“萧规曹随”。在阿富汗战争议题上,奥巴马顶着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还是实行了增兵的扩大战争政策;这次哥本哈根协议上,奥巴马政府仍然不认同之前的《京都议定书》。为了掩盖 自己的不敢承担,也是把责任推到中国头上,认为中国承诺的减排标准,难以验证。言下之意,中国如果说一套做一套,美国就要吃大亏。 中国面临的挑战最为艰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中国的经济崛起和排废量巨大为理由,迫使中国制定更高的排废指标,并要接受国际社会的检验,不能自己报数字;以非洲为首的落后国家,则要求中国不但放弃排废的受援,还要承担帮助他们的重任。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中国采取了抗拒美国,迎合发展中国家的策略,声明中国将把理应从西方国家得到的金钱援助,转让给落后国家,还带领落后国家进行技术性杯葛,要求西方国家承诺更大的援助金额。 小题1:下列对新闻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球主要强权国家的领袖频繁会面,在哥本哈根峰会终于出现了二战60年后再也没有见过的场面。 B.代表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阵营、两个不同的体制、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中国和美国因为全球环保问题携起了手。 C.美国承认西方的快速发展是气候暖化的原因,愿意为此负责并作出补偿。美国将带领西方国家每年筹措1000亿元援助贫困国家对付气候暖化。 D.美国、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援助经费和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纠缠不休,对废气减排的必要性形不成共识,这是峰会胶着的原因。
| E.西方国家要求中国制定更高的排费指标,并要接受国际社会的检验。而一些落后国家则要求中国放弃排费的受援,同时承担帮助他们的重任。 小题2:新闻标题中“失败中的胜利”,具体指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全球化的主题中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是否矛盾,为何峰会上各国争吵不止。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1)“失败”具体内容:争论没有停止过,被预言将流产,结果也不完美。 (2)“胜利”是指,美国同意每年筹措1000亿元援助贫困国家,中国接受国际社 会对其落实减排目标的监督。 小题3:不矛盾。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须,所以是重中之重。而同时。环境保护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这为各国所共识。 争吵的原因是: (1)短期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在局部会出现矛盾,财政支出相对固定时,偏倚必会失衡。 (2)各国就自身所应付责任缺乏共同认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过于绝对,“罕见”并不等于完全没有。C项,张冠李戴。作者的饿判断和评论并不等于美国自己承认。 小题2:略 小题3: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人的坚持 余显斌 我17岁时,他19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 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小镇,我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含羞带娇,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开放在临水的一个商铺里,经营着一爿小店。于是,教学之余,我就会钻进小店,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也经营起小店的生意。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学。白天教书,晚上写作,稿子一篇篇发出,文章一篇篇见报,成了县里有名的文人。 生活,不会总是直线,有时,也会弯曲。 不久,他调走了,一床被子,一箱书籍,到了一个偏僻的山里学校任教。那地方,我去过一次,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白屋粉墙,“只堪图画不堪行”。他仍然教书,写文章,游山玩水,过着古代丈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依然在小镇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调回来时,已经是几年后了。回到小镇,他依然是一箱书,后面,是他的妻子,一个眉眼如画的少妇。他没有多大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鼻梁上多了一副眼镜,身上的书卷气更浓了一些。而我,领着一份教师的薪水的同时,已经拥有一个不小的商店。 我们后来的分别,则是由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 市重点中学,离我们学校二百多里。既然是重点中学,毫无疑问,无论是资源还是教师福利,都远远优于普通中学。 教师不是圣人,我不是,他也不是。我们都加入到应聘的队伍中。 当时,他信心十足:他是市里有名的文化人,又是市政协委员。应聘被招,非他莫属。 大家也都这样想。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同去的几个人都应聘成功了,而他,却落聘了。 他很沮丧,也很惭愧,一直到第二年招聘,为鼓励他再次应聘,我才揭穿了谜底:“现在的招聘,谁看才?都是看‘财’。”我把财字咬得很重,提醒他。 他听了,愣了一会儿,然后坚决拒绝了我的好意:“人,总得有个道德底线。做教师的都这样,怎样面对学生?”我苦笑,十几年过去了,他仍是校园里当年那个青葱的青年;而我,已成熟老辣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认了。 生活,总是这样,让人无奈地改变,又让人反躬自省,难以心安。 带高三的那年,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天,学校领导找来我,特意告诉我:上学年,他在普中带高三,带得很好。他的班上,除一部分考上大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复读生。 今年,他担当着复读生的班主任。 领导的意图,明显不过——把那些复读生挖过来。 我虽觉得这样做不地道,但也无奈,还是去了。 以我的鬼精明,挖他的墙脚,还不是易如反掌。几天暗地里活动,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答应跟我走。大家大概都觉得不好意思和他说吧,商量的结果是先走,然后再给他打电话,告诉实情。 走的时候,是个雨天,我特意雇来一辆公交车。 我们准备走时,他来了,打一把伞,来送行。 一切,都在他眼底。 我站在那儿,红着脸,很惭愧。 学生们也低着头。 他笑笑,很豁达,说:“去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对你们的发展有利,就去吧。不过,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失望。” 他的眼圈红了,孩子们的眼圈也红了。 然后,他走近我,拍拍我的肩:“孩子都交给你了,一路注意啊!” 车子走了好远,回过头来,看见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 有个学生说:“我们的老师真可怜!”一句话,车里响起了一片啜泣声。那一刻,我的眼圈也红了,为他,为我,也为了孩子的话。(选自《当代青年》2009年第9期)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的两个人有着相同的起点,相似的经历,但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同的遭遇,这源于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 B.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与诗书、田同为伴,乐情山水,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C.一个最有希望应聘成功的人却落聘了,小说借此批判了选用人员只看“财”不看“才”,以致良莠不分的社会现象。 D.因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挖墙脚一事,把小说情节进一步向前推进,学生的一句“我们老师真可怜”,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阵心灵伤痛,也会让读者陷入深思。 E.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叙事简洁明了,于平易朴素的叙事、描写中浸透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并在对比中凸显了一个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 (2)小说的倒数第2段,写到“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此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题目为“一个人的坚持”,有人认为这种坚持很可贵,有人认为这种坚持不值得,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这处对“他”站姿的描写表现出主人公在利益纷争面前的淡泊、宽厚、坚定及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难觅同道的孤立无援,他虽内心无限凄楚,但对个人道德底线却执着坚守着。(意对即可) (3)①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经历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历写出来的。“我”是小说中“他”的生活经历的见证人。 ②小说中的“我”与“他”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生活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以“我”的人世随俗、成熟老辣来反衬“他”的坚守道德底线、不甘随波逐流、纯真正直而又宽厚的品格。“我”的存在,对塑造主人公的性格和揭示小说的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意对即可) (4)示例: 观点一:认为可贵。从主人公自身角度看,作为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他”坚持了自己的操守,令人敬佩。从学生的角度看,“他”的坚持,教育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最后也感动了很多的孩子。从社会的角度看,“他”的坚持,是难能可贵的,社会需要这样的坚持,只有这样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才能让这个社 会得到净化,充满希望。 观点二:认为不值得。从主人公自身角度看,“他”的坚持,让“他”缺失了很多,失去了到条件好的学校工作的机会,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他”的坚持,虽说作为教师是应该坚持,但是这样的坚持会埋没“他”的才能,让更多的孩子缺失很好的教育。(至少答出两点理由。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高原与民歌 刘志成
①没有葱葱茏茏的山,没有清清澈澈的河,也没有啁啾的鸟呜和自由自在的牧马,只有那荒原,茫茫苍苍,散漫而无度。唯一有生机的是那些点缀在苍凉中零星的枯柳、疏落的人家,还有经年少水的内流河了。 ②这就是我的陕北高原,赋予我坚强、痴气、真性情与灵泉涌动的生命厚土。那座座光秃而苦焦的丘梁,那令人心酸眼涩的苦难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高原人发自心底的吼喊,那宛若军帐中的巾帼花木兰般美且刚烈的酒曲和荡人心魂的野不溜溜的山曲,构成了陕北人精神的根基和陕北的浩瀚史诗。如果没有这些质朴无华的“音乐文学”,陕北高原浑厚的生命况味就会顿失光色,陕北人在精神田园里的耕耘就会付出更多的眼泪和心血。 ③陕北民歌用它们史诗般的思索和记忆,在高亢而又飘逸的乐音中化作高原风,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时时刻刻,搂抱着陕北破碎的山梁,梳理着陕北的沟沟岔岔,把陕北的叹惜与陕北的雄沉,刻在了陕北人的额头和心里。 ④但当我又一次走向陕北的山山峁峁,我发现陕北人的苦难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中已走向了冷落。历经了太艰难与大悲凉的陕北民歌最自由的飘弋和最响亮的吼唱也同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面对现实的物欲横流,它作着最后的挣扎。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⑤面对陕北民歌里的爱情和理想风一样的远逝,我在疼痛中作出决定——抢救那些已临消逝的音符。在三年多痴迷的搜集中,那望不到头的山梁,时常令我热泪盈眶地看不够。但是而今疲于捞钱的人群中,还有谁向陕北民歌这朵艺术之花做最后的瞩望和持守呢? ⑥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去了陕北红碱淖湖。我的目光和那静静地躺在毛乌素沙漠怀抱里的幽蓝的湖水,和那湖畔沙梁上鸡蛋清一样嫩的绿相遇的一瞬间,我的灵魂里涌起了一股难言的感动。风中一缕激情悠远的歌声也袅袅飘来,事前毫无准备的我一下子陷入了那种好久找不到的激动:“郎在丘上放牛羊。姐在河边洗表裳。郎望姐,姐望郎,牛羊跑上打麦场,搓板打在脸盆上。”歌声是沙丘中植树造林的人唱的,在明净的天底下,显得那样地悠远,明快,那样地深情、激越。我的心波动在歌声里,眼前的湖水也在宁静中悠然颠动起来。 ⑦我一下子拨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里的迷雾:在陕北的民族交融中,在陕北的驻军移民中,为了生存的陕北人,贪婪的眼睛对准了这块远古时期曾是“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土地,肆意盲目地伐林、开荒。在远古疼痛的信息里,山荒秃了,河流干涸了,气候也干燥少雨了。恶劣的环境渗进了陕北民歌的骨骼,它凝重、悲怆、荒凉的基因,从此在压抑、贫困的陕北人心头扎下了根,顺着时间的甬道,在陕北人的悲欢离合里蔓延、荡漾了下来。而今,当陕北人挺起腰杆。告别了“苦难”时,陕北的土窑洞逐渐成为历史的经典,搬进了宽畅明亮高楼的他们心情舒畅,流淌着凄美、哀怨、痛楚的陕北民歌随风远逝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认识到祖先破坏了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自己酿制了充满血色的荒凉人生的陕北后辈们,把一株株树带进了春天,开始营造一个绿色的梦。梦在民歌中飞翔。我们不难想到,当陕北在予息们的手中还原了远古时的林密草茂、水沛土肥时,陕北定会成为世界的一个经济腾飞的窗口,陕北民歌也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尽管内容我们猜测不出,但调子准像“江南可采莲”那种走进历史的经典一样明朗起来。 ⑧眺望着目力所及的地方,大地与蓝天融汇成绿意茫茫的一片,行走在高原的我,幸福在一束明净辽远的光芒里…… (节选自2007年第2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结合全文,概括高原和民歌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梦在民歌中飞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尾段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高原的地理条件决定民歌的风格,民歌的风格反映了高原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的环境使得民歌凝重、悲怆、荒凉;在商品经济下,民歌渐渐荒落;当人们认识到要保护生存环境时,民歌变得明朗起来。 2.(1)高原民歌是伴随苦难诞生,商品经济使苦难远去,民歌也将消失。? ? (2)民歌中蕴含着高原人林密草茂,水沛土肥和经济腾飞的美好梦想。(意思对即可。)? 3.我决定抢救已临消失的陕北民歌。从内容上说,对陕北民歌的即将消失表示惋惜;从文章形式上说,丰富了内涵,深化了主题。(意思对那可。) 4.对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变迁的思索,对高原和民歌的由衷热爱。结尾段对高原的美好未来和民歌的健康发展满怀希望。(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杂文咋成了糠菜团子? 粒?砂 很冒昧地问一句:眼下,能称得上“匕首”“投枪”的杂文,有吗?有,但少而又寡,寥若晨星。 如今的杂文多了些“媚”,少了些“刺”,越看越不对劲,甚至有些杂文简直成了糠菜团子豆腐渣,还没击中目标,自己先散了。 这是一种悲哀和尴尬。眼下,卓尔不群的杂文家及其让人眼前一亮的杂文,如凤毛麟角。而多的是吞吞吐吐、拐弯抹角、个人叹唱的所谓杂文,多的是无病呻吟、不痛不痒、隔靴搔痒的所谓杂文,多的是人云亦云、四平八稳、游离时代的所谓杂文。一向被称为“匕首”“投枪”的杂文,如今怎么啦?咋成了“银样镴枪头”?成了糠菜团子豆腐渣? 我们寻觅那种诛伐邪恶、匡正时弊的杂文;我们呼唤那种淋漓尽致、桀骜锋利的杂文;我们渴望那种有思想深度、有幽默趣味的富于逻辑力量、思想锋芒和阅读美感的杂文。在乌鸦聒噪杂音频起的年月,我们悉心聆听君子坦荡荡般雷鸣闪电的药石之言,那种怒目金刚的逆耳之言!哪怕那声音是微弱的,我们都会认真地辨析和聆听! 是的,杂文的确是有“诸多不便”,也确实难写。正如有人所言:“杂文是个奇特品种。太黑暗或太光明的时代都没有她用‘文’之地。天下太无道,不准庶民非议,庶民不敢公开非议;天下太有道,放手让庶民非议,庶民则无可非议。”同时,杂文还有别种尴尬,那就是“别人做得,我却写不得”!但,那就妥协了吗?这绝非杂文及杂文家的个性!什么是杂文?杂文就是良药、银针、解剖刀,就是黄钟大吕暮鼓晨钟。它于微末中见大义,于褒贬中知趋避,能警策人心,使人清醒,更能明是非正风气知兴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杂文作为文学的社会认识价值,应与杂文家“唤起民众”的启蒙责任感相称。这就要求杂文家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侠骨柔肠赤子之心。鲁迅先生受到世人敬仰,不正是如此吗? 作这样的判断,并非一味否定目前的杂文地位或状况。而是说,目前的杂文不尽如人意之处太多太多。若问什么是优秀的杂文,何谓卓绝的杂文家?你读读鲁迅横眉冷对的嬉笑怒骂,晚年巴金剖心自省的忏悔真话,你读读邓拓、吴晗、廖沫沙,便会从中找到答案!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9月14日) 小题1: 下列对杂文“成了糠菜团子”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杂文多了些“媚”,少了些“刺”,如豆腐渣一样,还没击中目标,自己就先散了。 B.有些杂文不一吐为快,只是转弯抹角;不针砭时弊,只是个人叹唱;不一针见血,只是隔靴搔痒。 C.杂文本应为“匕首”与“投枪”,如今一些杂文变成了“银样镴枪头”,没有揭露性,没有战斗力。 D.如今杂文界乌鸦聒噪,杂音频起,缺乏思想深度与幽默趣味,少有逻辑力量与思想锋芒。
参考答案: 小题: D
本题解析: 小题: “如今杂文界乌鸦聒噪,杂音频起”错。)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