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
——访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
记者 钟哲
李胜洪,字坌翁,号老胜,湖北荆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文化部“群星奖”及全国书法刻字艺术展、国际视觉艺术年展评委。
①○记者: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成功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一般人观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指濒于消亡、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中国书法的现状和境况似乎较为乐观:号称书法家的人士成千上万,各地的书法展览纷纷举办……与古琴、昆曲等传承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如此热闹的书法有必要申遗吗?
●李胜洪:确实有不少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认定有两类情况:一种是面临濒危、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一种是历史悠久、非常优秀而有民族特性的文化遗产。书法虽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也存在着潜在的濒危性。因为现代化的进程如同一把双刃剑,我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似乎越来越少;有一些表面看起来也还热闹、红火,却距离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远。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如果不加以充分重视与保护,很快就会面临传承的濒危。如同自然界一样,文化如果没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亦无法得以延续与发展。所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认定方面有所作为,这是全人类思想的进步、智慧的结晶。书法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并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中国书法申遗、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使书法艺术在原生地受到足够重视,从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得到真正的传承与保护;二是有利于把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书法艺术推向全世界,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
②○记者:您怎么看待当下书法批评的问题?
●李胜洪:当下的书坛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艺术是需要批评的,没有批评,艺术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就不会得到真正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讲,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动力。严格来讲,“批评”应该是个中性词,说好说坏都可以叫批评,但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了。真正的批评家也没有了,因为没有了独立的立场。比如说我是批评家、你是书法家,拿了你的银子还能大骂你吗?!也有人为尊者讳、名者讳,而不敢批评--那么高的职务、那么大的名气,我批评算什么?弄不好还会惹来一身麻烦。要说有批评的话,那就是对古人和古人的作品,反正不会得罪人,所以放得开、无所顾忌。当下还有些人为了某种目的而开展批评: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跟你过不去,你骂我、我骂你,其实那也不是批评,是意气之争。 我常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今有那么多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为什么就没有几个真正的批评家呢?现在的批评家,实际上都成了表扬家。在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大家心照不宣,于是批评变成了表扬或自我表扬、吹捧或互相吹捧,甚至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这种情况对艺术的发展会带来致命伤害,让艺术走向歧途,乃至断送艺术的生命。这里还有个机制的问题。如果这个批评家可以不靠拿别人钱生活,跟评论对象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才能做到公正。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迫切需要真正的艺术批评,也需要产生真正艺术批评的机制和土壤。
③○记者: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否也面临着发展困境?其前途和生命力何在?
●李胜洪: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字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简单说,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所有的艺术美感都是通过以毛笔为主的工具在书写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汉字运用没有改变,而是书写方式改变了。习惯了敲键盘,笔都很少用了,更不用说拿起毛笔写汉字;即便是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平时一般也都是用钢笔、圆珠笔写字。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72名受访者中,83%的受访者承认写字有困难。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成为打字时代的“新文盲”,传承数千年的汉字书写传统正遭遇空前危机。这就是书法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历史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最有生命力的文字;而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书写过程中对汉字的艺术表现。其实,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运用毛笔进行书写的情况要比我们好得多。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汉字的书写,尤其中小学阶段用毛笔对汉字的书写,这是一个大问题。虽然书法的实用性逐渐弱化,但其艺术性、欣赏价值却永远存在。比如篆书到汉代以后,就基本上退出了实用领域,然而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学习、欣赏古老优美的篆书。因此,我对中国书法的前景不悲观。
④○记者:“中国书法”申遗成功,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让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您有哪些设想和规划?
●李胜洪:中国书法申遗成功,是国家重视、全社会关注、中国书协与中国书法院共同努力的结果,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对于中国书法来说,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端,传承和保护才是根本,而后者是一个更加复杂、漫长和艰巨的任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首先做好长远规划,然后逐步实施。中国书法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责任。书法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关键在于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书法教育发展比较快,有完备的高等教育体制。从社会上看,有各式各样的书法组织机构,开展了多种活动。这都是表面上的,没有扎下根。另外,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框架里没有书法课,不能不为之遗憾。
书法艺术走向世界有多种方式。比如开展国际性的书法展览、研讨和交流,通过各国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传授书法文化知识,包括在建筑、音乐、舞蹈、服装等方面充分运用书法元素和汉字艺术,让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放射出灿烂光芒。
1、第①节访谈中,记者的提问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节访谈中,李胜洪先生是如何看待当下的书法批评问题的?请概括他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胜洪先生认为九年义务教育框架里没有书法课是一种遗憾,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在如今这个“打字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我国的书法艺术?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金陵十二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一系列女子形象,请写出其中的5个。(5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从钱钟书《谈中国诗》中节录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
(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2)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考。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裳①哦识
黄永玉②
黄裳生于1919年,这是开不得玩笑的时代,意识和过El子的方式全世界都在认真的估价。“生和死,这真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这样说;?“剥削和被剥削”,十月革命这样说。
黄裳是山东益都人。第一次见面的时问在1946年底1947年初,?《文汇报》编辑部里还是别的什么所在。那时我在上海闵行县立中学教书,汪曾祺在上海致远中学教书,每到星期六我便进城找曾祺,再一起到中兴轮船公司找黄裳。星期六整个下午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星期天的一整天,那一年多时间,黄裳的日子就是这样让我们两个糟蹋掉了。还有那活生生的钱!
我跟曾祺哪里有钱?吃饭、喝咖啡、看电影、坐车,我们两个从来没有争着付钱的念头。不是不想,不是视若无睹,只是一种包含着多谢的务实态度而已。几十年回忆起来,几乎如老酒一般,那段日子真是越陈越香。
黄裳那时候的经济收入:文汇编副刊、中兴轮船高级干部、写文章、给一个考大学的青年补习数学、翻译威尔斯的《莫洛博士岛》、出几本散文集,还有什么收入?伺候年老的妈妈,住房及水电杂费,收集古籍图书,好的纸、笔、墨、砚和印泥……还有类乎我和曾祺的经常的食客们,他都负担得那么从容和潇洒。
前些日子我到上海,问容仪:“你听你爸爸开怀大笑过吗?”一个儒雅文静的书生的朗笑。容仪说:?“是吗?他有过大笑吗?”有的,一种东响马似的大笑。在我回忆中,黄裳的朗声大笑,是我友谊的珍藏。很可能,两位女儿哇哇坠地之后,那年月,黄裳没有空了。
从历史角度看,哭的时间往往比笑的时间充裕。
黄裳到底有多少本事?记得五十多年前他开过美军吉普车,没想到他还是坦克教练!
至于他的做文,唐驶先生是说得再准确没有了:“常举史事,不离现实,笔锋带着情感,虽然落墨不多,而鞭策奇重。看文章也等于看戏,等于看世态人情,看我们眼前所处的世界,有心人当此,百感交集,我觉得作者实在是一个文体家……”
黄裳兄的书我几乎都读过,从上世纪的1947年到今天近六十年了。心胸是一件事,博识是一件事,多情又是另一件事;文章出自一个几十年自凌辱、迫害的深渊从容步出的、原本有快乐坦荡天性的山东人笔下,自然会形成一个文化精彩排场。
我特别喜欢黄裳兄的《饯梅兰芳》。想想看,当年的黄裳兄不过二十几岁,有那么深刻的胆识、那么宏阔的气势,敢面对大权威作好意委婉的规劝,文章是那么漂亮,排解得那么清晰,遗憾归遗憾,谅解归谅解。一个人的文章好,总是给人提供一些智慧的线索,正如托尔斯泰称赞契诃夫文章说的“既美丽又有用。”
和黄裳做朋友不易,几十年来他却容忍我的撒泼、纠缠,他也有一套和我做朋友的学问。大庭广众酒筵面前他几乎是个打坐的老僧,在家里我们都曾有过难以忘怀的谈话。他是个弄文的,我是个舞画的,?“隔行如隔山”是句狗屁话!隔行的人才真正有要紧的、有益的话说。他明确地、斩钉截铁地、决绝地讨厌过某某人,那是很勇敢的,即使在戴右派帽子的年月,有人听过他求饶的话吗?苦难年月,罪人常采用屈辱方式强化自己。培根说过:“那些喜欢出口伤人者,恐怕常常过低估计被害人的记性。”(培根说的仅是“出口伤人”,还不够害命的程度。)既然迫害文化人是种文化现象,文化人怎么会不记得?手无缚
鸡之力的文化人怎么办?读书!个个文化人发狠读书,让迫害者去孤独!凋零!
黄裳兄这一生为书遭遇过烦愁,也享受过泡在书里的快乐。人常常称呼这个是读书人,那个是读书人,要晓得,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可真不易。作家有如乐器中的钢琴,在文化上他有更全面的表现和功能,近百年来的文化阵营,带头的都是文人。
一个作家归根结底是要出东西,出结实、有品位的东西。文章横空出世,不从流俗,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闲事管得舒坦,是非晴明,倒是顾不上辈分和资格了。
二零零六年六月四日于凤凰(文章有删改)
注:①黄裳,著名散文家、记者、文史专家、收藏家。
②黄永玉,生于1924年,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南传主出生年代起笔,从文学与历史两个维度阐释了对时代的理解和思考,在开篇就显示出了为文的个性与特色。
B.黄裳原本有快乐而坦荡的天性,他的女儿却不曾听过父亲的大笑。坎坷的经历使他的个性和处世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C.作者认为黄裳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并援引唐瞍先生高屋建瓴的评价,使读者对于黄裳的文章特色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印象。
D.人的个性是多侧面的,黄裳私下里面对友人时十分善谈,常有很深入的交流。但在稠人广众的酒筵上,他就拙于言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