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琵琶行》中的“行”都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形式比较自由。
C.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和盂浩然为代表。上承陶渊明、谢灵运,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D.词根据篇幅长短分为长调、中凋、小令三种,其中小令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90字之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写出这两诗(词)中直接表现主旨的句子。
毛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比较这两诗(词)在景物描写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毛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相同点:表现了两位诗人在同一季节同一地点纵观沧海。
不同点:《浪淘沙》表达革命的成功,民族的重新崛起;《观沧海》主要写曹操伐袁绍时心中相统一中国的抱负,主要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余光中的《枫叶》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天,最容易受伤的记忆
霜齿一咬
噢,那样轻轻
就咬出一掌血来
A.首句表明:秋天万物萧索,容易引起人们许多伤心往事的回忆,此即古今诗人之所以悲秋也。
B.因为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故有第二行的“霜齿”之喻。
C.因为枫叶有五个角,经霜后变成红色,故有末句的“血掌”之喻。
D.末句“咬出一掌血”,赋予绿色以生命,并寓有奋斗、牺牲之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这是强加寓意,其实此诗只是抒写悲秋的情怀。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在这首小令的上阙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答:??
参考答案:作者在上阙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了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本题解析: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作者在上阙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所表现的内容。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了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景中见情,情寓景中。第三步,梳理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孤寂清冷的心境和对离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巯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意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