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6:09:2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小题1:诗人在前两联中是从哪几个角度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第一点2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小题1: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②尾联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通过“下鹭” “鸣蛙”等声音写静。所以可总结为两点。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草深、水满、谁共午瓯茶等词体现其隐居之闲。但此闲并不是诗人所愿。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②临圻:友人所去之地。 ?
请从“情”“景”的角度简要赏析三、四两句。
答:?


参考答案:即景寓情,情景交融。运用想象和比喻,将自然界的春色比作心中的感情,春色无边,相思无穷,气魄宏大,感情浑厚丰富。写离情而不伤感,形象丰满,基调明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宇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情景相融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意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李词中“红藕香残”写自然之景,“玉簟秋”写内心凄凉、孤独的情感,首句就把环境气氛和作者内心情感融合起来写,显示了全词的感情色彩。“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想像之景,表达词人相思之情。下片首句写花落水流之景,即景抒情,然后引出作者直抒胸臆的独白,表达作者与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之苦。蒋词上片白描写景,描绘“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带情。“舟摇”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写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帘招”描写出江边酒楼上悬挂的酒帘正迎风飘摆,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消愁的心理。船经过秋娘渡口和泰娘桥,风吹雨急,促人产生联想,作者急欲思归的感情更为浓烈。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末句“红厂樱桃,绿厂芭蕉”不仅是写景,也抒发了对年华消逝的感叹。(意对即可)
(2)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而蒋词中的“春愁”有两层含意:其一,表达了作者漂泊在外而急欲思归的迫切心情;其二,抒发了光阴似水的人生感慨。第二层含意是第一层含意的深化。(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22—23题。(6分)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2.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
23.两首词主题相同,但风格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
?
?


参考答案:2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衬托作者的乡思离情,“风柔日薄春犹早”写出了作者的愉悦欣喜之情。(2分)
23.范词豪迈,上阕写景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高远;下阕抒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抒情自然直接。李词婉约,上阕写初春清晨起床后的感受,意境闲适优美;下阕抒情,“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4分)


本题解析:(22)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时分,斜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蓝的天空与秋水相连,芳草向远处伸展,一直伸展到连夕阳也映照不到的天边。这几句词中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羁旅思乡的心情。“风柔日薄春犹早”,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23)范词豪迈,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李词婉约,上片措语清淡,意思和平。下片说故乡之愁,一时半刻也丢不开,除非醉了。又说,就寝时焚香,到香消了酒还未醒。醉深即愁重也。意极沉痛,笔致却不觉其重。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两首诗都写出了夏雨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评家说:“就诗的神韵,苏诗较胜;论结构的出奇,崔诗不宜多让。”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评析?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迅猛 多变
2.同意。苏诗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出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崔诗从“前山”和“溪上”两处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