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小题1:诗人在前两联中是从哪几个角度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第一点2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小题1: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②尾联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通过“下鹭” “鸣蛙”等声音写静。所以可总结为两点。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草深、水满、谁共午瓯茶等词体现其隐居之闲。但此闲并不是诗人所愿。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②临圻:友人所去之地。 ?
请从“情”“景”的角度简要赏析三、四两句。
答:?
参考答案:即景寓情,情景交融。运用想象和比喻,将自然界的春色比作心中的感情,春色无边,相思无穷,气魄宏大,感情浑厚丰富。写离情而不伤感,形象丰满,基调明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宇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情景相融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意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李词中“红藕香残”写自然之景,“玉簟秋”写内心凄凉、孤独的情感,首句就把环境气氛和作者内心情感融合起来写,显示了全词的感情色彩。“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想像之景,表达词人相思之情。下片首句写花落水流之景,即景抒情,然后引出作者直抒胸臆的独白,表达作者与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之苦。蒋词上片白描写景,描绘“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带情。“舟摇”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写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帘招”描写出江边酒楼上悬挂的酒帘正迎风飘摆,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消愁的心理。船经过秋娘渡口和泰娘桥,风吹雨急,促人产生联想,作者急欲思归的感情更为浓烈。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末句“红厂樱桃,绿厂芭蕉”不仅是写景,也抒发了对年华消逝的感叹。(意对即可)
(2)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而蒋词中的“春愁”有两层含意:其一,表达了作者漂泊在外而急欲思归的迫切心情;其二,抒发了光阴似水的人生感慨。第二层含意是第一层含意的深化。(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22—23题。(6分)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2.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
23.两首词主题相同,但风格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
?
?
参考答案:2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衬托作者的乡思离情,“风柔日薄春犹早”写出了作者的愉悦欣喜之情。(2分)
23.范词豪迈,上阕写景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高远;下阕抒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抒情自然直接。李词婉约,上阕写初春清晨起床后的感受,意境闲适优美;下阕抒情,“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4分)
本题解析:(22)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时分,斜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蓝的天空与秋水相连,芳草向远处伸展,一直伸展到连夕阳也映照不到的天边。这几句词中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羁旅思乡的心情。“风柔日薄春犹早”,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23)范词豪迈,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李词婉约,上片措语清淡,意思和平。下片说故乡之愁,一时半刻也丢不开,除非醉了。又说,就寝时焚香,到香消了酒还未醒。醉深即愁重也。意极沉痛,笔致却不觉其重。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两首诗都写出了夏雨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评家说:“就诗的神韵,苏诗较胜;论结构的出奇,崔诗不宜多让。”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评析?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迅猛 多变
2.同意。苏诗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出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崔诗从“前山”和“溪上”两处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