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花?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1)请问你认为首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并分析其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乱”。落花虽早有,客在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诗人孤寂惆怅之情顿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怜的情思,用语巧妙。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短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栈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椅。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滑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困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硕鼠
硕鼠硕鼠,无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逝将去③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④。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无,毋,不要。②三岁,多年。贯,侍奉。莫我肯顾,不肯照顾我。③逝,通“誓”。去,离开。④所,处所。
1.“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这两首诗歌中哪里运用了这些手法?请引用具体诗句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赋为直陈其事,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直接写劳动的场景;比是打比方,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将统治者比喻成大耗子;兴是用另外的事物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如“河水清且涟猗”,引出后文的不平之气。
2.这两首诗在主旨上的共同之处是对统治者的剥削进行了批评、控诉。不同之处是批判的程度有所不同,《魏风﹒伐檀》只是对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进行了质问,表达了愤懑之情《硕鼠》对统治者的讽刺更为辛辣,否定更为彻底,并且表达了“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决绝之心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②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本题解析:(1)“戎马”,指战事。“关山北”,指祖国北方。这一年吐蕃重兵屡次侵犯西北,朝廷派郭子仪率兵五万在奉天(今陕西省乾县)防守。“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国家仍不安宁。作为伟大诗人的杜甫,他怎能只陷在个人的悲苦之中呢?又如何能忘却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大事呢?“戎马关山北”,这就是指这件大事。平生忧国忧民的诗人,想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灾难,在岳阳楼上凭轩倚栏,潸然泪下。
(2) 诗人以巨笔从吴、楚两国的幅员辽阔的地理位置着眼,由乾坤宇宙漫无边际的空间落笔,把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一览无余地描绘了出来。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诗人运笔有神,还在于诗人宽广的襟怀,恢弘的气度。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诗的前两句十分含蓄,暗示了不少内容,你认为暗示了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万口传诵的名句,请简析它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屐齿印苍苔”说明阴雨初晴,不明写春雨,只暗写;诗人从春雨中听到了杏花的消息,故前来游园欣赏,这一点也没有点明;园主人门虽设而常关,有人扣门也“久不开”,说明懒于社交,径直隐居园中与春色为伴,可见其高雅脱俗。(意对即可)
(2)“关不住”、“出墙来”用拟人手法,写活了“红杏”,表现了早春的生机勃勃。用“一枝”代“满园”,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中万树,余味无穷。(或从虚实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回答下列小题。
连雨独饮
陶渊明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
俛①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注】? ①
俛(mǐn miǎn):勤勉,努力。
小题1:诗人对人的生与死持什么态度?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有人说:“这首诗既是饮酒诗,又是哲理诗。”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陶渊明认为通过饮酒,可以体验到“百情远”的境界。达到百情远的境界,人就能忘情忘我,也就达到了与物为一,与自然运化为一体的境界,而不会感到与天地远隔,或幻想着超越自然运化的规律去求神仙了。
小题2:赞同。诗题点出了诗人饮酒的环境,开篇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论题,人生于运行不息的天地之间,终究会有一死,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然后诗人认为通过饮酒,可以解除人生因纠结于生与死而引发的痛苦。这样,一首诗中既谈了饮酒,又谈了饮酒和人的生死的关系,所以说,此诗既是饮酒诗,又是哲理诗。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全诗,准确理解诗句的含意;二要准确把握题干提问的角度,从作者对生与死的态度的角度作答;三要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态度,而不能只是简练地概括。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表明态度,或赞同或否定;其次要联系诗句分析你赞同或否定的理由;最后要注意分析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