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6:11:34 【
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短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栈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椅。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滑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困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硕鼠

  硕鼠硕鼠,无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逝将去③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④。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无,毋,不要。②三岁,多年。贯,侍奉。莫我肯顾,不肯照顾我。③逝,通“誓”。去,离开。④所,处所。
1.“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这两首诗歌中哪里运用了这些手法?请引用具体诗句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赋为直陈其事,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直接写劳动的场景;比是打比方,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将统治者比喻成大耗子;兴是用另外的事物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如“河水清且涟猗”,引出后文的不平之气。
2.这两首诗在主旨上的共同之处是对统治者的剥削进行了批评、控诉。不同之处是批判的程度有所不同,《魏风﹒伐檀》只是对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进行了质问,表达了愤懑之情《硕鼠》对统治者的讽刺更为辛辣,否定更为彻底,并且表达了“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决绝之心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②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本题解析:(1)“戎马”,指战事。“关山北”,指祖国北方。这一年吐蕃重兵屡次侵犯西北,朝廷派郭子仪率兵五万在奉天(今陕西省乾县)防守。“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国家仍不安宁。作为伟大诗人的杜甫,他怎能只陷在个人的悲苦之中呢?又如何能忘却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大事呢?“戎马关山北”,这就是指这件大事。平生忧国忧民的诗人,想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灾难,在岳阳楼上凭轩倚栏,潸然泪下。
(2) 诗人以巨笔从吴、楚两国的幅员辽阔的地理位置着眼,由乾坤宇宙漫无边际的空间落笔,把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一览无余地描绘了出来。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诗人运笔有神,还在于诗人宽广的襟怀,恢弘的气度。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诗的前两句十分含蓄,暗示了不少内容,你认为暗示了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万口传诵的名句,请简析它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屐齿印苍苔”说明阴雨初晴,不明写春雨,只暗写;诗人从春雨中听到了杏花的消息,故前来游园欣赏,这一点也没有点明;园主人门虽设而常关,有人扣门也“久不开”,说明懒于社交,径直隐居园中与春色为伴,可见其高雅脱俗。(意对即可)
(2)“关不住”、“出墙来”用拟人手法,写活了“红杏”,表现了早春的生机勃勃。用“一枝”代“满园”,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中万树,余味无穷。(或从虚实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回答下列小题。
连雨独饮
陶渊明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俛①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注】? ①俛(mǐn miǎn):勤勉,努力。
小题1:诗人对人的生与死持什么态度?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有人说:“这首诗既是饮酒诗,又是哲理诗。”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陶渊明认为通过饮酒,可以体验到“百情远”的境界。达到百情远的境界,人就能忘情忘我,也就达到了与物为一,与自然运化为一体的境界,而不会感到与天地远隔,或幻想着超越自然运化的规律去求神仙了。
小题2:赞同。诗题点出了诗人饮酒的环境,开篇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论题,人生于运行不息的天地之间,终究会有一死,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然后诗人认为通过饮酒,可以解除人生因纠结于生与死而引发的痛苦。这样,一首诗中既谈了饮酒,又谈了饮酒和人的生死的关系,所以说,此诗既是饮酒诗,又是哲理诗。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全诗,准确理解诗句的含意;二要准确把握题干提问的角度,从作者对生与死的态度的角度作答;三要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态度,而不能只是简练地概括。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表明态度,或赞同或否定;其次要联系诗句分析你赞同或否定的理由;最后要注意分析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


本题难度:一般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花?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1)请问你认为首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并分析其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乱”。落花虽早有,客在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诗人孤寂惆怅之情顿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怜的情思,用语巧妙。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