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挠”应解释为“弯曲,屈服”,可根据上下文意判断。他在皇帝面前不畏惧,不屈服,才被皇帝欣赏。译为“阻碍”,于上下文不通。今有成语“不屈不挠”,其中的“挠”即为“屈服”之意。
小题1:①是宋均上任之前,上蔡的禁止令,与宋均恩德无关。⑤⑥是皇帝对宋均的慰问、追思,与“感动民众”无关。
小题1:D项“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理解错误,把“苛察之人”的两面性理解为“烦苛的人”“狡诈刻毒的人”两种人。原文“苛察之人”的两面性为:廉洁守法、狡诈刻毒。
小题1:(1)翻译“咎”“劳勤”“忧恤”对一处给1分,整句语意通顺流畅给2分。本题主要是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准确翻译关键字词,句意不理解,则容易译错。(2)译对“执义”“失正”“虽”一处给1分,译出整句大意给2分。准确翻译关键字,首先要理解句意,否则,容易译错。例如“虽”最易误译为“虽然”。据下文的“死”,“虽”应译为“即便”或“即使”。
宋均字叔庠,是南阳阳安众人。凭借父亲的职务担任郎官司,当时年仅十五,喜爱读经书,常利用休息日向博士学习,精通《诗》《礼》二经,善于辩论,提出疑难问题。到二十岁,调动补任辰阳长。当地风俗很少有求学的人而大都相信巫鬼,宋均给他们设置学校,禁止过多地祭祀鬼神,百姓这才安定下来。
调任上蔡令,当时禁止百姓丧葬不得奢侈,宋均说:“送终超越礼制,过错是轻微的。现在有不仁义的百姓,还没有遵循教化,就以超过礼制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政令首先考虑的。”最终不肯旅行。
调任九江太守,九江郡多有猛虎横行,屡次为百姓的祸患,常常招募人设置槛阱捕杀,但还是有许多人遭受伤害。宋均说:“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自有依托的地方。况且江淮一带有猛兽,好像北方有鸡猪一样,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应力求屏除奸吏贪官司,一心考虑举荐忠诚善良的人,全部撤除槛阱,免除削减督促人捕杀猛兽的制度。”这以后,传言说老虎一起向东渡东江而去。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它们飞到九江郡界,就向东向西飞散离开,因此宋均的名场远近称赞。浚遒县有唐、后两座,百姓一起祭祀它们,众巫师于是挑选百姓家的女儿为山神娶妻,年年改换,百姓不敢与做过山神妻子的人家结亲,前后县令没有一个人敢禁止。宋均于是下命令说:“从今以后,给山神娶妻都要娶巫师家的女儿,不要肆扰百姓。”于是这种情况就断绝了。
永平元年,调任东海相,在东海郡任职五年,因犯法被免官司。东海郡的官吏百姓思念宋均的恩德教化,给他作赞歌,数千人到朝廷请求让他回来。显宗认为他有才能,永平七年,征召授予他尚书令。每次辩论争议,大多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裁可疑的事情,皇帝认为其中有奸诈的阴谋,大怒。各个书很惊恐,都叩头谢罪。宋均回过头严厉地说:“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称赞他的不屈服,提升宋均为校尉一职。几个月后,出应试做河内太守,施行好的政治和教化。
宋均曾经卧病,百姓中年老有声望的人为他祈祷请求,早上、晚上询问宋均的日常生活,他是如此地被百姓喜爱。因为疾病上书请求免官司,皇帝派遣中黄门慰问他,于是留京养病。司徒一职窑,皇帝根据他的才能让他担任宰相,宋均含泪推辞。
宋均性情宽厚仁和,不喜欢苛刻的法律条文,常常认为用烦繁苛来显示精明的人,自身或许廉洁守法,但这些人乖张、狡黠刻薄,毒害百姓,百姓受害流离失所都是由他们造成的。早年任尚书令时即常常想以此向上陈千,只是限于当时的形势,因而未敢上奏。皇帝后来听到这样的话追怀悲伤。建元初年,在家中病逝。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晋,曰:“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郤之难。”乃多与之徒卫。穆赢日抱太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箕郑居守。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佐之,步招御戎,戎津为右。及堇阴,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己丑,先蔑奔秦。士会从之。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曰:“夫人、太子犹在,而外求君,此必不行。子以疾辞,若何?不然,将及。摄卿以往可也,何必子?同官为僚,吾尝同僚,敢不尽心乎!”弗听。为赋《板》之三章。又弗听。及亡,荀伯尽送其币及其器用财贿于秦,曰:“为同僚故也。”士会在秦三年,不见士伯。其人曰:“能亡人于国,不能见于此,焉用之?”士季曰:“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及归,遂不见。选自《左传·文公七年》
注:雍,襄公之弟,晋襄公死后,赵盾准备立雍为国君。穆赢,晋襄公姬欢的夫人,她为晋襄公生下一子,名夷皋,就是文中的太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穆赢日抱太子以啼于朝——白天
B.荀伯尽送其币及其器用财贿于秦——贿赂
C.训卒利兵,秣马,蓐食——吃饱
D.此必不行——不可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戊子,败秦师于令狐/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B.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填然鼓之
C.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D.子以疾辞,若何/以其无礼于晋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1)现在君主虽然去世了,但他说的话还像在耳旁,你就把这话抛弃了,想要干什么?
(2)比他们先走一步就会在心理上压倒他们,这是行军打仗的最好谋略。驱逐仇寇如同追捕逃犯,这是打仗的最好方策。
(3)我和他是一样的罪过,我又不觉得他正当,有什么可见的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段太尉逸事状
柳宗元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太尉逸事如右。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士卒无赖无赖:横暴不守法纪
B.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货:贿赂
C.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戢:约束
D.其与存者几何几何:几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段太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一组是(3分)
①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②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④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⑤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⑥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⑤⑥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写汾阳王儿子郭晞军队无法无天,而邠宁节度使白孝德慑于汾阳王的权威而不敢过问,为段太尉的出场点明背景,渲染气氛。
B.段太尉斩杀了郭晞手下十七个暴卒,郭晞军中一时大噪,士兵们都披上了铠甲准备报仇,段太尉从容来到郭晞军营晓之以理,最终使全军无一不心服口服。
C.段太尉对朱泚的拉拢行贿早有提防,告诫亲属拒受贿赂,最终将女婿不得已收来的大绫原封不动地安放在治事堂的房梁上。
D.这段文字选取段太尉典型的事迹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临财而不苟取的正直官吏的形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3分)
?
(2)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4分)
?
(3)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译文:白孝德震惊恐慌,召见太尉说:“你打算怎么办?”(“震恐”“奈何”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译文:现在您放纵士兵干凶暴不法之事,凶暴将导致变乱。在天子身边制造变乱,要归罪于谁?罪将连累到副元帅。(“恣”“及”和特殊句式“欲谁归罪”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译文:第二天一大早,(两人)一起到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俱”“谢不能”各1分,句子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几何:多久。
小题2:④“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是段太尉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的部分言辞。⑤“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是郭晞被段太尉说服后约束手下士兵的言辞。此两项均不能表现段太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特点。
小题3:“最终说服了全军”,选文中未作直接交代,且从郭晞用来约束手下士卒的言行和段太尉留宿军营中可以推知,并未全军被说服。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震恐: 震惊恐慌。奈何:怎么办。 (2) 恣:放纵;且:将要;及:连累;欲谁归罪:宾语前置,译为,将要归罪谁?(3)俱:一起;谢:道歉;请改过:请允许自己改正错误。
【参考译文】
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郭子仪儿子郭晞任尚书,代理郭子仪军营统领,驻军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这样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的手足,砸碎锅、鼎、坛子、瓦盆,把它丢满路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
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竟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反遭杀害,从而使天子边地混乱。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说:“很好。”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
太尉暂任都虞候一个月,郭晞手下的士兵十七人入城拿酒,又用刀刺伤了酿酒的技工,打坏了酿酒的器皿,酒流入沟中。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郭晞全营士兵大肆喧哗,全部披上铠甲。白孝德震惊恐慌,召见太尉说:“你打算怎么办?”太尉回答说:“不要紧,请让我到军营中去劝说。”白孝德派了几十个人跟随太尉,太尉把他们全部辞退了。解下佩刀,挑了一个年老而跛脚的牵马,来到郭晞军门下,营内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了出来,太尉笑着走了进去,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我顶着我的脑袋来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惊愕了。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以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禀告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解释。”郭晞出来见太尉,太尉说:“副元帅功勋充满天地之间,应当力求全始全终。现在您放纵士兵干凶暴不法之事,凶暴将导致变乱。在天子身边制造变乱,要归罪于谁?罪将连累到副元帅。现在邠地邪恶之人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籍中,杀害人,像这样不加以制止,还能有几天不会引起大乱?大乱从您军中产生,人们都会说您倚仗副元帅,不管束士兵,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说完,郭晞一再拜谢说:“有幸蒙您用大道理来教导我,恩惠很大,我愿意带领全军听从您的命令。”回头呵斥手下的士兵:“都解下铠甲解散回到队伍中去,胆敢再喧哗的处死!”太尉说:“我还没吃晚餐,请代为备办些粗劣的食物。”已经吃完了,说:“我的老病又犯了,想请您留我在军门下住一晚。”叫赶马的回去,明天再来。于是就睡在军营中。郭晞不脱衣,告诫负责警卫的卫兵打更以保护太尉。第二天一大早,(两人)一起到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从这以后邠州没有发生祸乱。
到太尉自泾原节度使被征召为司农卿之时,告诫他的亲属说:“经过岐州时,朱泚万一赠送财物,千万不要接受。”待到过歧州之时,朱泚坚决要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绝,得不到同意。到了京都,太尉大发脾气说:“你们果真没有听我的话?”韦晤谢罪说:“居于卑下的地位,没有办法拒绝。”太尉说:“但是终究不能将这些东西放在我们家里。”就把这三百匹大绫送到司农卿官府治事大堂,安放在梁木上面。朱泚谋反以后,太尉被杀,官吏将“栖木梁上”之事告诉了朱泚,朱泚叫人将大绫取下来一看,只见原来封条上的标志都还保存着。
以上就是太尉的逸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4个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
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眞《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语诸将曰…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标志
D.噫!我固无恙祸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B.
C.
D.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一组的是?(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亡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
(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①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给了我们,我们就不能失掉了。
②皇上已带领军队渡过黄河,擂鼓呐喊着直接冲向他们的阵地。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语”,告诉。B项“委”,丢弃。C项“识”,知晓。
小题2:
小题3:①说的是朱棣陈述居庸关的重要地位,②说的是朱棣针对居庸关的形势所作的比喻,⑥说的是朱棣有计谋。排除这三项。
小题4:“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有误,应是宋忠手下的间谍被捕,所以朱棣知道了宋忠的计策。
小题5:
(1)
(2)
参考译文
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抢劫掠夺,居住在这里的人偷偷跑出来报告。皇上说:“居庸关山路险峻,是北平的要害之地,一百个人守在这里,一万个人也无法图谋这里。现在俞瑱得到了这里,便利已经让他拥有了,看形势我们一定要攻占这里。就好像民宅的后门,怎么能容许放弃,而将其给盗贼呢?现在应该趁他刚到,同时又在抢劫掠夺,人们对其还没有顺从(而攻占居庸关),这样就可以很轻易地占领这里;如果放纵俞瑱而不攻占这个地方,等对方增加兵力防守这里之后,就很难攻占了。”于是命令徐安前往讨伐。徐安攻打并占领了俞壑,应该替他们报仇。将士们听了这些话,有的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这件事,就让他们的家人做前锋,使用他们以前的旗帜。众人远远看见旗帜,发现他们的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啊,我本来没有什么,是宋都督骗我,差点被耽误!”于是倒戈来投奔。宋忠手下其他的人,仓猝列阵。阵形未稳,皇上已带领军队渡过黄河,鼓噪着直接冲向他们的阵地。宋忠大败,逃奔进城。我军乘胜进入,宋忠藏在厕所里,搜查时抓到了他。同时抓获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他的人都投降了。
众位将领抓获宋忠后很是高兴,皇上说:“宋忠本就是个庸才,靠嘴巴能说取得信任,阿谀奉承奸恶之人,用财物贿赂得到官职,刚执掌兵权就开始骄纵,这样的使人迷惑的小人,只能把他看作狐狸老鼠之辈,只是胜了他,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各位将领都叩首说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时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亦得其任,所以知之。”于是征还,拜建武将军,监江北诸军事。
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诏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距之,众凡八万。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淝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谢玄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有经国才略经:治理
B.自率兵次于项城次:驻扎
C.与叔父征虏将军石等距之距:同“拒”,抵抗
D.遂麾使却阵麾:军旗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谢玄“不负举”的一组是(?)
①虽履屐间亦得其任?②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
③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④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
⑤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⑥进号前将军、假节,固让不受
A.②④⑤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玄从小聪慧过人,被谢安器重,长大后有经国才略,朝廷几次任用他都被拒绝,后来与
王珣同被桓温重用。
B.中书郎郗超素来与谢玄不和,但得知谢玄被推举后,由玄平时处理细小事务的做法推知谢
玄一定不会辜负举荐。
C.彭城被围,谢玄欲派人向彭城守军报信,让其坚守,田泓自告奋勇,不幸被俘,田泓巧妙
施计,最后不辱使命。
D.谢玄利用苻坚轻敌思想,先带领八千精兵南渡淝水,趁敌军还未扎稳阵脚,即与之决战,
前秦军队溃败逃散。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⑵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1)谢安违背多数人的做法而举荐自己的亲侄子,是英明的;谢玄一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2)只管让军队退后,让他们能够过河,而我们用数十万铁骑冲向水边,把他们赶进河里(彻底)消灭他们。
本题解析:
小题1:麾:指挥
小题1:①是谢玄受到举荐前的事。③是东晋朝廷的部署,与谢玄无关。⑥表现谢玄谦虚谨慎的性格,不足体现报对敌的军事才能。其他三项都可以表现谢玄的文武才略。
小题1:谢玄并非先率军渡过淝水到达南岸,而是利用谋略使苻坚放自己的军队渡过淝水。
小题1:(1)判断句式1分,“举”1分,“负”1分,大意对2分。(2)“但”1分,“却”1分,“以”1分 大意对2分。
谢玄字幼度,从小聪明且理解能力强,与堂兄谢朗一起为叔父谢安所器重。谢玄长大后,显示出了治理国家的才能,朝廷几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受。后来与王珣一起被桓温征召为掾吏,共同被桓温礼遇、器重。其时前秦苻坚正当势力强盛之际,多次侵扰晋国边境。于是朝廷下令征召能够抵御北方的文武兼备的良将。谢安便推荐了谢玄。中书郎郗超虽然历来与谢玄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也不得不叹息说:“谢安敢于冒触犯众怒的危险举荐亲侄子,确实是英明的;谢玄一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当时许多人都不赞同郗超的看法,郗超说:“我曾经与谢玄共同在桓将军幕府做事,亲眼见他用人能各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细小事务,安排人也非常恰当。所以知道他一定能成功。”于是朝廷召谢玄回朝,任命他为建武将军,管理江北军事。
当时苻坚派军围困襄阳,车骑将军桓冲抗击他。朝廷下诏命令谢玄征发三个州的民夫兵丁,并派彭城内史何谦率军队在淮水、泗水一带游弋,让他们形成援助襄阳的态势。襄阳陷落后,苻坚的部将彭超向彭城的龙骧将军戴逯发动进攻。谢玄率领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驻扎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诉戴逯,让他知道救兵到了,却找不到前往的途径。小将田泓请命前往,于是他就潜在水中偷偷地过去,快要到城下时,不幸被敌军抓获。敌军用丰厚的赏赐收买田泓,让他对彭城守军说“南来的援军已被打垮了”。田泓假装答应。但到了城下时,却大声告诉城中说:“南来的援军很快就要到了,我一个人前来报信,被敌人抓住,你们一定要努力坚守啊。”于是被害。
等到苻坚亲自率军驻扎到项城,号称雄兵百万。晋孝武帝下诏命令谢玄为先锋,统领徐州、兖州、青州以及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各支军队,和他的叔父征虏将军谢石等抗击,军队人数共八万人。谢玄选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五千人奔袭洛涧,首战告捷,很快就杀了梁成和其弟梁云,敌人的步兵骑兵同时崩溃,争着渡过淮水逃跑。刘牢之派兵追击,活捉敌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获取其军用物资。苻坚进军驻扎在寿阳,在淝水沿岸布阵列兵,谢玄的军队不能过河。谢玄派人对秦将苻融说:“你们那么远到我们的疆土,却在淝水边上列阵,这是不想速战速决。请你们稍微退后一点,也好让我们的部队渡过河去同你们交战。我和你们从容观看,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咱们应该凭借淝水把他们堵在河对岸,我们人多,他们人少,情势一定会有利于我们的。”苻坚却说:“只管让军队退后,让他们能够过河,而我们再用数十万铁骑冲向水边,把他们全部赶进河里去,彻底消灭他们。”苻融也认为应该这样,于是就指挥秦军向后退却,谁知后退的命令一发出,那么多人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再也控制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带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苻坚的军队溃败奔逃,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淝水因而都堵塞得不流通了。其余人马抛弃铠甲连夜逃走,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军队已经来到,草行露宿,再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有十分之七八。晋帝下诏派殿中将军慰劳谢玄军队。给谢玄加授前将军、假节的称号,坚决推辞不接受。朝廷赐给上百万钱,上千匹彩绸。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名句名篇默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