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④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在夜里用锦囊装着官印挂在西门。(定语后置、省略介词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一定准则来处理(“绳”“一”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薛公连忙说:“大概还是为天子礼服。可是穿着它怎么可以去见先帝呢?”(“遽”“其”“服”各1分,句子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逆:预先。从语法来看,“逆见随决”是个并列短语,可从对称式结构上来解释“逆”。“随”与“逆”都是后面动词的状语,修饰和限制其后面的动词,把其解释成谓语动词显然是错误的。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明确“执心决断”的意思,其意为坚持自己的意见明于决断。然后看所提供的各句是否能表现出这样的意思。做题时,可采用排除的方法。如①表现其谦让有德,⑤表现其有责任心。这两项都不符合筛选的要求,因此,答案中应排除这两两句,这样也就排除了包含这两句内容的ABD三项。
小题3:试题分析:“太后驾崩前还是意识到了薛公意见的正确”错误,原文中说“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于是益以公为果可用也。”由此看,应为“皇帝在太后驾崩后还是意识到了薛公意见的正确”。
小题4:试题分析:对句子的翻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一定要分析和把握句子的特点,做到准确规范翻译。就各句来看,第一句“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是定语后置句,应是“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民”,意为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挂之西门”又是个省略句,“之”后省略了介词“于”。除此外,要注意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约束;一,数词活用作形容词,全,都;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参考译文:
简肃公名奎,字宿艺,姓薛,是绛州正平人。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却因为薛公显贵了。当初,太宗皇帝攻打并州,薛公的父亲凭着计谋前往太宗行营求见,未能被任用。薛公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了,薛公的父亲看着他说道:“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楣,我还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从事科举仕进之业,而致力于在乡里发放借贷来接济乡邻。此后五十年,薛公开始辅佐当今天子参与政事,成为当世名臣,就像他父亲说的一样。
当初考进士时,薛公是州里第一名,但他把第一让给同乡人王严而甘居第二,因此乡人都称赞他。淳化三年,第二次考试才中了第一,被授为隰州军事推官。(不久)遭逢太夫人去世,服丧期满后,因为别人的推荐被任命为大理寺丞、兴化军莆田知县,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没有名目的租税,莆田人至今认为这是他的恩德。等到他到蜀地做官,更有好的政治举措。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在夜里用锦囊装着官印挂在西门,守门的人把这件事汇报给薛公,跟着看热闹的蜀人数以万计,将要看薛公究竟怎么做。薛公吩咐主管官员把官印收藏起来,自己丝毫没有拿来看看的意思,老百姓于是作罢。蜀地人喜欢动乱而又容易变化,薛公既能用不生事镇抚他们,又能顺应他们的风俗,从容悠闲地宴乐,等到面对突发事件,洞悉奸人揭发隐情,预先发现随情判决,就像逢蒙的射术和东方朔的占术,没有不说中的。
薛公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说:“先帝曾经说你可以任用,我现在用你了。”薛公更加感激(皇恩),勉励自己。薛公为人一向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被别人牵制。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一定准则来处理。但事情常常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回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感到惭愧,常常不吃饭。家人笑他何必如此,薛公说:“我惭愧自己不如古人,又害怕后人讥笑我啊。”明道二年,庄献明肃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朝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不敢赞同也不敢反对,只有薛公争辩说:“太后如果一定要穿天子礼服拜见祖宗,怎么拜呢?”太后不能改变他的意见,为此只能改穿其他服装。太后驾崩后,皇上召见群臣,哭泣着说:“太后病重不能说话,却还多次拉扯着她的衣服,好像要有所嘱托,会是什么呢?”薛公连忙说:“大概还是为天子礼服。可是穿着它怎么可以去见先帝呢?”皇上恍然大悟,最终给她穿上太后的衣服安葬了。从此以后皇上更加相信薛公的确是可用之才了。
薛公因为生病要求告老还乡。天子说:“我不可以再多烦劳您了。”于是下诏优待薛公,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在这一年当中,薛公多次告还,最终得以回家。景祐元年八月庚申日,薛公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
之前,下面陈述了薛公的功绩德行上报给太常,太常商议说:“据谥号规则:坚持德行毫不懈怠的叫简,坚持自己的意见明于决断的叫肃。现在薛公的情形符合这个规则。”于是给薛公谥号叫简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①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②,射稽八板;擿③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节选自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57-671页,略有改动)
注:①臞: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擿: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度: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故燕王欲结于君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1)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2)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3)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5.指墨子“若辩其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啖佣儿为证啖:唆使
B.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德:恩情,恩德
C.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当:承担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竟:始终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3分)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
③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④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廷福私下带佣儿饮酒,又将其带出城外,将其灌醉,使佣人族人想要让佣儿做伪证的计划落空。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借饮酒之名将关廷福请来,并将其困在了家中,不让他离开霍家。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县官有意帮他减轻罪责,但关廷福不改供词,县官只好如律宣判。
D.乡人认为关廷福只是个囚犯,不值得称道。作者对这种说法感到不平,认为关廷福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小题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3分)
?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3分)我家厌烦(这无休止的)诉讼,就压低价钱将它卖给了一个姓霍的。(贱1分,直1分,与1分)(2)(3分)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 (“壮”词类活用1分、“授以意”状语后置1分、“归”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德:感激。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②不是直接,是族人对他的感激;④表现得是霍氏的恐惧与担心。做此类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②即可排除AD,再根据④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无中生有,霍氏想要困住关廷福,但是否困住,文中并未明说。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贱”解释为压低,“直”解释为价钱,“与”理解为卖;第二句时注意“壮”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归”解释为推给,“授以意”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关木匠,名叫关廷福,年轻时与众工匠为伍,没有什么人知道他。
我们袁氏家族有个佣工,生病死了,佣工家也是大族。(家族)唆使佣人的儿子作证,告到官府。关廷福正提着木匠工具给人家架屋回来,听说此事,连夜进城。天亮时分,私下喊佣工的儿子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带他走出城大约四五里地,又喝起来。佣工的儿子醉了,晚上(廷福)就让他睡在破庙里。这天半下午,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佣工家仓促间找不到那个儿子。县官说:“你们诉状上说死者的儿子可以作证,如今他在哪里?”他们无法回答。县官认为佣人家欺骗他,原告反而获罪。过了一天,佣工儿子才回来,可是事情结局已定,他的作证用不上(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得知此事是关廷福所为,我们袁氏家族十分感激他。同乡的人这才知道关廷福。
老家柞林潭附近,有几百亩麦田,当初是我们家的,有个姓周的硬说是他家的,(为此)长期打官司。我家厌烦(这无休止的)诉讼,就压低价钱将它卖给了一个姓霍的。于是(周霍) 家起了严重冲突,这年麦子成熟时,周家纠集了几十个壮汉前来割麦,周家的人还带齐了刀棍,在整个田间横冲直撞。正当霍家窘迫时,关廷福给人家砍树回来,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心中不平。他勃然大怒,提着斧头走向地头。周家人都吓跑了,关廷福杀死了其中一个为首的人。霍家害怕了,知道周家肯定会向官府告状,估计关廷福要逃跑,(到时候)自己独自承担全部罪责。于是,他急忙喊关廷福过来跟自己饮酒。关廷福到了以后,霍家用木头把门扛紧(以防他轻易跑掉),关廷福笑着说:“我替您打抱不平,杀死了人,罪责由我承担,假如独自跑了,不是男子汉。”
周家果然将霍氏告到官府,(诉状中)没有提到关廷福。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关廷福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杀人的是我关廷福,周家人强横霍氏弱小,我一时路见不平,提起斧头杀了那个人,大丈夫自己杀了人自己承担,怎么会将罪责转嫁给无罪之人?霍氏没有罪。”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关廷福不改变供词。县官没办法,依照法律判他死罪。每年审查案件,郡府都怀疑此案(有冤情),一共经历了十多次审理,(关廷福)始终不改变供词,最后死在监狱中。
关廷福目不识丁,也不知道什么叫仗义任侠,然而他见他人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慨,至死不渝,很有大丈夫气概。当今的士大夫,遇到一丁点儿损害,(就将损害)推卸给别人,以原谅自己的过错,更何况(处在)生死关头呢!他们是人们所说的读天下书的人啊!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我说:“士大夫慷慨就义,(人们)就称赞他为忠臣,为义士。而关廷福仗义而死,只说他是一个囚犯罢了。关廷福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气概啊!”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名句名篇默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