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寒夜次潘岷原韵
(清)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不知十月江寒上,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鸟惊月上,夜骄饥鼠阚①灯明。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注]①阚:看。
【小题1】哪些诗句表现了题目中的“寒”字?(3分)
【小题2】请简单赏析尾联抒情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①一二句写西风瑟瑟,落叶飘打窗户,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1分);②第四句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不能抵御寒冷(1分);③第五句写寒霜落下,惊动栖息的鸟儿啼叫飞起,从而写出寒冷难耐(1分)。
【小题2】(4分)尾联虚实结合(1分),表现出深切的思归之情(1分)。诗人对家乡魂牵梦萦,在梦境中亦不惧江湖阔远,定要回到家乡(1分),而醒来能很快写成此诗,正由于心情思绪与梦境契合(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在感知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来分析是否表现了“寒”字,“西风作楚声”“落叶打窗鸣”这两句均从声音的角度来描写天气的寒冷;“轻”字表现了诗人因被子单薄而半夜冻醒,故表现出了寒冷;“霜”字能从视觉的角度表现寒冷。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先感知尾联的内容及意境,然后抓住关键词体会,“还家梦”表明作者是在梦中回到家乡,故是虚写,反映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醒来句忽成”诗人醒来后将梦中归家的情景写成诗句,属于实写,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因思乡而产生梦境。由此可得出诗人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写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②。
[注] ①几度:多少年 ②共传:一起举杯。
1.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_______诗。根据本诗内容,标题中“宿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依次写了久别、乍见、相聚、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B.首联从时间、空间角度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
C.颔联中“各问年”,不仅在感叹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说明“翻疑梦”的境真情真。
D.尾联“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中的“惜”是惋惜、可惜的意思。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五言律诗或近体诗;宿别:与朋友相聚了一夜后分别。
2.D
3.参考角度一: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法,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渲染了话别时的伤感气氛,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
参考角度二:虚实相间,避实就虚。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故诗人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等凄凉的实景/来渲染彼此离别时的无限伤感、凄凉之情。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夕次盱眙县①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②。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盱眙(xū 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②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小题1:作者在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紧扣“夕”字写景的?(4分)
小题2:从全诗来看,作者“未眠”的原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1分)颈联“山郭暗” 写夜色降临之景;(1分)“芦洲白”体现夜色降临;(1分)“人归” 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家;(1分)“雁下”意为夜色降临,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1分)(答到一点1分,五点答到四点,即可得4分)
小题2:作者漂泊异乡(1分);孤独寂寞(1分);夜忆秦关(1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颔联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眼见人们回家尽享家的温馨以解一天的疲惫,鸟儿们也有温暖的巢得一晚的安眠,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无限酸楚顿上心头,颇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味。此处精选意象,运用色彩明暗对比渲染了凄冷的意境,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乡思之情。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小题2:这是一首写羁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是写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降临,心忆秦关,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情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张可久
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①。比人心,山未险。
【注释】①飞廉:风伯,传说中的风神,此指风。
小题1:为突出天台山之险峻,曲中用了什么手法?试加以分析。(4分)
小题2:此曲的主旨写什么?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主旨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是生动的比喻,如以雪剑喻群峰峭拔尖削,以冰帘喻瀑布水柱高悬密集;(2分)二是动静结合,除山水这些主体外,还通过哀猿、杜鹃的声音写人的心理感受,显得有声有色。(2分)
小题2:比主旨是表现人心险恶,揭露社会的黑暗。(2分)作者先极力表现山势险峻,在结句一笔宕开,有力地衬托了人世间更加险恶。(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作“天台瀑布寺”,写的实为登寺之所见。从曲中“血华啼杜宇”句,可知时节已是春天,但作者找不见半丝温馨之意,占据他心头的感受就是一个“险”字。本曲描写山景,就从多方位表现了这一“险”字的内涵。
第一、二两句对仗中,“绝”、“攒”、“悬”、“挂”都是动词,每句的后三字又是前三字的再现与说明。天台由八座主山组成,各山又有多座峰头,瀑布寺正临华顶山,所能望见的“顶峰”也不止一处。“绝顶峰”,含有目力搜寻至尽处之意,也就是顶峰之顶。时虽值春,峰顶却依然积雪皑皑,顶尖如铓,作者形象地将其比喻为“雪剑”。一个“攒”字,既表现了积雪的紧束峰尖,又表现了群峰齐耸的集体态势,一字两用,余字难以代替。“崖水”指著名的天台石梁瀑布,高三十余丈,诗人先强调它“悬”的特色,然后又用“挂冰帘”加以形象化,“冰帘”一喻,形、色、气势、寒意,俱在其中。“绝”、“攒”、“悬”、“挂”,还起到了化静为动的作用,若将“绝顶”、“悬崖”按照平时复合词的方式连读,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两句分别显示山景之高与奇之险。
第三句写到山顶林中的猴群,一句之中兼及它们倚树、哀啼、嬉动的三种情态。由于树木高耸入云,所以群猴仿佛在“云尖”上活动。这一笔虽再一次涉现了“高”,但从“倚”、“哀”、“弄”的意象中,更添出了令人不安的悸动之 感。将这两方面的感觉综合在一起,即是素常所说的“危”字了。
第五句的“血华”是指山上鲜红的树花,但作者有意将它与啼叫的杜鹃鸟安排在一起,遂使“杜鹃啼血”的印象占据了句境。同样,第六句中的“阴洞”本意只是背阴的岩洞,作品加上“吼飞廉”三字,狂风的肆虐便令人不寒而栗。这两句都表现出强烈的声音效果,前句“凄”,后句“寒”,又构成了“险”字的新内涵。
小题2:
此曲写天台瀑布的壮观,突出天台的高险,并连类取譬,针砭世情,将写景和讽世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独出一格。笔势峭拔雄健,景观瑰奇,针砭有力。末句画龙点睛,振起全篇,近乎词中豪放一派。
这首散曲别具一格,它借写景来讽刺世情,借山势之险恶抒写人心更险恶,从中可见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
【注】①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1)“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请简要概括词上下两片各自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在写景叙事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喻(借喻)。“尘”喻指世俗的纷扰。拟人(比拟),“春风扫”赋予“春风”人的行为。全句写时时有春风,吹走了隐居之所的尘土,实际是表现作者摆脱了世俗纷扰后隐居生活的清静、自得。?
(2)上片写隐居之所环境幽雅清净,下片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惬意。抒发了作者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爱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