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注:本词写于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
小题1: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一句,词人是如何抒写自己愁苦之情的?(4分)
??
?
小题2: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三句,被前人称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
运用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哀景衬哀情)的手法。词人先由室外深秋季节的“薄雾”、“浓云”等凄凉迷蒙之景引发孤寂凄凉的愁苦之情。又因丈夫不在身边独自在室内“永昼”“瑞脑销金兽”,写整日看着瑞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的无聊生活。这样情景交融,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也烘托出了环境的孤独凄凉,更写出了词人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小题2: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不要说不伤心,当西风卷起门帘时,就会发现人比黄花还消瘦。这些语言皆是当时自然的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但浅近之中又用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写出了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和刻骨的离愁。平易浅近而又形象生动,妙绝古今。
本题解析:
小题1: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丈夫又远在他乡,值此沉闷的天气,不由得使人心情郁闷、愁肠百结,不知什么时候天气能好起来,心情何时能好转起来。外面天气不佳,就留在室内吧!可是室内的空气却又让人感到空虚寂寞难捱,“瑞脑销金兽”写的就是这种境界。[1]“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小题2: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1.《戏问花门酒家翁》勾画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请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你能另举几句具有这样特点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画面: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自己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驻足沽酒的场景。
心情:作者小驻片刻,借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表现了他欣赏、享受这动人的春光与美好的人情之美的愉悦与欢欣。
2.①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明白如话;
②结合诗句解说;
③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意对即可)
④课外举例: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2分)
?
?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首诗后两句的妙处。(4分)
?
?
参考答案:(1)“秋”字用得好。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的情绪,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2)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第三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就连使人感伤的乌鸦此时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了无限思念的深情。情景交融,真切自然。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行香子?过七里滩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小题1:简要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句。(4分)
答:?
小题2:请根据上下文,分析“但”在词中的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诗句描写了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烟波浩淼 的沙滩栖息的图景;②练字精美。着一“翻”字,写出了游鱼的自在闲适,着一“鉴”字,描写出了水面的平静清澈;着一“点”字,描摹沙洲朦胧背景下白鹭的素洁淡雅;③与上句描写水面的平静相呼应,动静结合;④写水中有鱼,汀上有鹭,点面结合,生机盎然;⑤借景抒情,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答对①点得2分,答对其中任何3点即可。)
小题2:
①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严陵滩的风光,引发“虚老严陵”的感叹,由“千古空名”的感叹,回归到对自然风景的赞美旷达人生的体味。(3分) ②深化主旨(表达感情)的作用;“但”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深沉思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小题2: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小题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前两句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中出现了雨、鸡、竹、溪、桥、栀子花等意象;(2分)一、二两句描绘了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2分)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2分)通过描绘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出农人淳朴、忙碌又欢乐的乡村生活情趣。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设置很明确,意象和景象都很明显。前两句的景象学生在还原的时候注意描写的顺序,可以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这样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饱满。
点评:本题设题单纯,指向明确,难度较低。注意景象的还原要有描写的顺序。
小题2:试题分析:从整首诗看,画面恬淡而宁静,充满了山村自然幽静、纯朴欢乐的生活情调。表现的自然是作者内心的喜悦心情。注意抓住“闲”这个关键字。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没有什么附加信息,因而词作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整体上难度一般。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