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6 16:15:0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1)~(4)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__________。 (2)词的上片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 )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稼轩 (2)B (3)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 (4)“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秋日怀弟 谢 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小题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小题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3分。每点1分) 小题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5分。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根据题干“哪些”“孤”的提示,抓住关键词来分析。“怜”“自樵苏”点出了弟弟打柴砍草的生活;“惊”“道途”点明了自己漂泊天涯,这体现了兄弟二人的生活情况;“儿女大”以儿女已经长大来表明分别之久;“千里”表明兄弟二人相隔距离遥远。答题时,可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小题2:从整体上看,“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两句为对偶句,以关键词“落木愁”“残灯梦”来比喻兄弟的思念之苦,生动形象。答题时,可在点出修辞手法对偶、比喻后,再结合着关键词分析其表现出来的兄弟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令 [黄钟] 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小题1:对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表达了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设问,描写酿酒饮茶的隐逸生活。
| 小题2:对“诗眼倦天涯”中的“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概括作者饱尝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 B.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伏笔。 C.暗示诗人长期奔波劳苦,已无心作诗。 D.表现历史的沧桑感与人事易变的感慨。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起首二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气势阔大。“千古”是“思接千载′’,纵观古今;“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诗人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即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正如他在〔普天乐〕《道情》中所云:“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诗眼”,即诗人的观察力。作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了。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难怪他常为此喟叹:“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普天乐〕《秋怀》)难怪他常为此愤激不平:“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齐天乐过红衫儿〕)如此坎坷悲辛,书剑飘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倦”字,已遥为后文写隐居伏根;“天涯”又先替“孔林”三句张本。 “孔林”三句具体铺叙千古繁华如梦的事实,同时也是“诗眼”阅历“天涯”所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城北,密植树木花草。“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名馆娃宫(包括响屉廊、琴台等>,后被越国焚烧,故址在苏州灵岩山上。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李白诗:吴官花草埋幽径,近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可证。“楚庙”:即楚国的宗届。楚国始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后又迁于郢(今江陵)。三句用鼎足对,具体印证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的称霸雄杰,楚庙那样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余苍翠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 “数间”以后诸句写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投老”:即到老、临老。“松花”:即松木花,可以酿酒。“茅舍”、“村家”、“山中”,既缴足题面《山中书事》,又突出隐居环境的幽静古朴,恬淡安宁:这里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而有青山白云、沟壑林泉的景致,正是“倦天涯”之后的宜人归宿。“藏书”、“酿酒”、“煎茶”,则写其诗酒自娱,旷放自由的生活乐趣。“万卷”书读之不尽,“松花”“春水”取之不竭;饮酒作诗,读书品茶,足慰晚年。联系作者″英雄不把穷通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风月无边,海上神仙”(〔水仙子〕《次韵》);“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殿前欢〕《次酸斋韵》)等多次自白,则不难窥见本篇:那表面恬静的诗酒自娱中,不是也隐藏着一股愤世嫉俗,傲杀王侯的潜流么? 此曲较小山多数典雅清丽之作又异,一是风格更近于豪放一路; 二是语言也较浅近直朴,未用典故,直抒胸臆,不留余蕴。结构上则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写勘破世情而生倦,倦而归山卜居,居而恬淡适意。感情亦由浓到淡,由愤激渐趋于平静。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元)卢挚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①,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②。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注:①那答:那块,那边。②欠欠答答:疯疯癫癫,痴痴呆呆。 小题1:这首曲子是从哪两个方面表现“闲居”生活的?(4分) 小题2: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曲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闲居所见的村野美景,从信步闲游写起,写出了主人公流连山水的悠闲兴致;(2分)描写主人公的醉态与狂态,写出了无拘无束的身心放松的自由状态。 小题2:运用口语,“那答”“早来到”“欠欠答答”等通俗平易地刻画出山村闲居的景物与人物;运用对仗,“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在俚俗中透着雅趣;生动传神,用“白发上黄花乱插”的细节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酒醉狂态;诙谐有趣,“欠欠答答”“黄花乱插”等语言穷形尽相,令人忍俊不禁。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作答不仅要具体概括出主人公的生活情景,还要抽象概括出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小题2:这首小令写饮酒的意趣。全篇语言皆为口语,无一生僻字,无一句直接抒情语,明白如话,却形象生动,甚是传神。绿水青山、竹篱茅舍的景色,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田园生活图景,使人赏心悦目;野花路开,村酒槽榨的画面,充满田园情趣,画面清晰,色彩艳丽,又富有流动感,充满生机。“直吃的欠欠答答”一语,直画出主人公将一切置之脑后的酩酊醉态。“醉了山童不劝咱”二句,对山村稚子顽皮神态的刻画,极富动态美,使全诗洋溢着欢快活泼的气氛。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