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宿云梦馆①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①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首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小题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第一、二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愁绪。第一、二句借“北雁来时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是勾起了诗人的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本当团圆,却要远行,无奈的诗人只能在梦中与家人团聚,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
小题2:“一夜西窗雨不闻”中,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回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又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诗的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是写季节,也是暗点思归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有鸿雁传书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后两句大意是说:梦醒后推窗一看,只见桐叶凋落,池荷谢尽了,已下了一夜秋雨,但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西窗”二字暗用李诗情事。言外之意是:何日方能归家,与妻室共剪西窗烛,共话今日云梦馆夜雨之情事?化用了李商隐的诗意,运用巧妙,不着痕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篷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鹚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两句描绘了天色己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诗人用了反衬手法。以只有鹭鸶知“我意”?反衬出他人的不知“我意”,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1)请列出《归嵩山作》的感情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意对即可)
(2)同: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异:孟诗用白描,着墨轻淡,古淡淳朴,悠远深厚;王诗“诗中有画” 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丰缛而不华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即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箨龙和木笔均为初夏常见之物。
小题1:诗人在题目中点明“幽居” 却在第二联中渲染“草深无处不鸣蛙”,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
?
?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不矛盾。诗人写处处蛙鸣,似与清幽的氛围相矛盾,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用热闹喧腾的蛙鸣来彰显整体环境的幽静。这是典型的以声衬静的手法。(4分。观点1分,手法2分,阐释1分。)
小题2:既有因景色幽美而生出的怡然自得之乐(或闲适之情),也有因往日旧交零落殆尽而倍感寂寞的惆怅,还有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慨叹。(4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
点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题时应先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指出诗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反衬,要阐明用什么来反衬什么,回答要具体。最后要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而表达效果常涉及到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小题2:试题分析: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点评:理解一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事论诗,而不能随便套用该作者现在的定论性的东西。这就需要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作出特定的分析。全面分析不要遗漏词句。即使是考查的是局部思想感情,但命题往往带有“切口小,开掘深,采点全”的特点,所以不要简单地写几句就了事。
附:《幽居初夏》赏析
这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句写景,后二句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 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收拾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过头的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
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
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暂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回。第四首结联说:“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当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
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
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
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C
②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手法,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该是本诗的所谓“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