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骈文是一种和散文相对的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它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
B.词,最初称“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又称“诗余”或“长短句”。词都有乐调,叫词牌。每一种词牌在段数、句数、每句字数、韵律、句式、声律方面均有严格规定。根据词中某一句的字数、声律,便可推知它属于什么词牌。
C.在我国文学史上,常有作家并称的情况,如李贺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苏东坡和辛稼轩被称为“苏辛”。宋词有两种主要的艺术风格。“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易安和幼安分别指李清照和辛弃疾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小李杜”中的“李”指的是“李商隐”,非“李贺”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____________(篇名)。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游褒禅山记》
2.B
3.“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释]①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全诗围绕“悲”字展开,结合全诗说说诗人写了哪几种悲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烘托),借“哀草遍地的故园”“伸向寒
云外的小路”“暮雪纷飞的归程”写出了一片凄凉衰败之景,表达了诗人和友人离别的悲
伤。 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和友人相识恨晚、友情深厚、依依不舍的深情。
小题1:(1)送别友人之悲:与友人离别,直言“正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更写出彼此的思念。
(2)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的伤感。(3)自身身世之悲:“少孤为客早”一句写出了作者少年失亲,背井离乡的孤独和哀伤。
(4)社会动乱之悲:“风尘何处期”一句写出了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痛苦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思路为什么手法+什么景+抒什么情,一定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小题1: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卢纶、李端,同列“大历十才子”,离乱伤别,故人情深。此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箨龙和木笔均为初夏常见之物。
(1)本诗在题目中点明“幽居”,但在第二联中又为何渲染“草深无处不鸣蛙”?
(2)诗人在本诗中都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诗人写处处蛙鸣,似与清幽的氛围相矛盾,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用热闹喧腾的蛙鸣来彰显整体环境的幽静。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的手法。
(2)既有因景色幽美而生出的怡然自得之乐,也有因往日旧交零落殆尽而倍感寂寞的惆怅,还有志士孔老、报国无成的慨叹。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题)
⑴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七则》》
⑵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⑶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⑷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⑸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⑹_____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⑺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⑻不薄今人爱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参考答案:⑴发愤忘食?⑵所以游目骋怀?⑶阴晴众壑殊?⑷暮霭沉沉楚天阔 ⑸往来翕忽?⑹横看成岭侧成峰?⑺铜雀春深锁二乔?⑻清词丽句必为邻
本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完全依靠考生平时扎实的基本功,所幸的是即使考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有遗忘的现象,考卷也很人文地进行了有效的补救,就是8选5。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