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蝶恋花
王诜①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②小。?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①王诜:开国功臣之后,宋神宗熙宁二年娶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以讽刺新法之罪名被逮入狱(乌台诗案),王诜受牵连致遭重遣,先后遣至均州(湖北)、颍州(安徽)。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始得召回。
②钿:镶金的花型首饰。
小题1: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怎样的意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下片写到作者重回旧时官邸,其内心感受如何?结合上片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6分)
相信,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
参考答案:(1)分析表述意思接近即可)词的上片描绘了园林中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池塘处杨柳袅袅、嫩荷无数之景,(2分)可见此园林之富丽,春意之盎然,(2分)给人一种景色怡人的感觉。(1分)
(2)下片写出七年的迁谪生活给作者带来了无尽辛酸,(1分)此时物是人非,朱颜已老,(1分)更让作者倍感凄清孤寂。(2分)从全词看,作者运用的是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道中寒食
陈与义【注】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小题1:请指出本诗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5分)
?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手法”2分,“赏析”3分。如果考生手法答从情景关系角度答也可以。如果考生考生写出“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可酌情给分。
小题2:.①奔波仕途,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潦倒失意之情。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②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之情。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评分细则:感情概括准确两点4分;联系诗句分析到位得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干问是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可见应答出一种主要表现手法。但最后一联,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只一种,如拟人的手法,寓情于景等。但一定要注意,答本题不能依据其中的某一句来作答分析,一定要立足于整联。
小题2:要分析本诗所表现出的诗人思想情感,应先结合诗句作认真的梳理。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诗的后两联借住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表现出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的情愫。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杂感
陈子龙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注]①陈子龙:明末“复社”分支“几社”的创始人之一,是清初在抗清斗争中被捕牺牲的殉节诗人。这首诗作于崇祯亡后第二年。
1.诗歌一、二两联将诗人复杂的情感寄托在人物和景物的描写中。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和诗人的志向,简要解说尾联“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包含的两层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联上句描写了诗人的动作,“行吟”“坐啸”中,“吟”“啸”合起来是一个词语,意思是“悲叹”;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行、坐都不住地悲叹,感伤秋天的到来。下句描写了“海雾”“江云”“暮”,傍晚的迷蒙云雾更能引发诗人的愁绪。颔联写诗人的心理,诗人不相信苍天总是这样不清醒,让自己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埋葬忧愁,进一步表达出自己的忧愁、烦闷。(意对即可)
2.第一层意思:表面上诗人描写的内容是土地被清军占领了,自己想泛舟隐居也没有可能了。第二层意思:土地都被清军控制了,自己想从事抗清斗争也没有地方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时谪黄州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小题1: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小题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从视觉和嗅觉写景,(2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描绘得有色有香,有动有静。(2分)
小题2:(2)拟人;(1分)“二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1分)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人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1分)也暗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动静结合写出了空中与地上的两组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小题2:下阕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