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6:37:4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
【小题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小题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先答出这句描写的内容,读后很容易得出属于景物描写,因此可从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角度分析作答,例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为下文做铺垫等。可结合着“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形象,很容易得出第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然后再结合着这种景物所渲染的清幽明静的气氛,来体会出诗人心灵明澈的精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铿然”在句中的意思;②看“铿然”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铿然”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由“自爱铿然曳杖声”可知,“铿然”修饰的是曳杖,故为拟声词,与上句的道路坎坷相印证,与清幽月明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然后再从乐观、坚定信念的角度答出作者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
?,烟光凝而暮山紫。?,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参考答案: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④潦水尽而寒潭清?俨骖騑于上路


本题解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嘈、渡、鬓、斑、潦、俨、骖、騑。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归园田居(其三)
[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题1:诗的三、四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小题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的三、四两联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景象。清晨起来,我下地松土除草;晚上披星戴月,我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回家歇息。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的露水上,亮晶晶的。“我”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和对田园生活的热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爱。
小题2: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对宁静和安适田园生活的热爱。“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本题解析:第一小题属诗歌鉴赏题中的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一般为: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概括景物特点(一般为两个双音节词)或点明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的情感或表达效果。本诗三、四联句意平易浅显,可展开合理想象来描述画面,难度不大。画面优美、意境恬美,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另外,“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一句,就把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表达出来了。
第二小题题干已经提示,全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要求具体说明是如何表现这种乐趣的。结合第一小题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好静谧的意境和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只要从诗中找到能体现诗人田园劳作之乐的句子:“种豆南山下”、 “带月荷锄归”,细心分析就会发现,诗人叙事写景,虚实结合,相互映衬,把田园劳作的乐趣、归隐山林的豪情都表现出来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毛滂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①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②,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注]①灞桥: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②永漏:即古时计时器水漏。
(1)词的标题中有“见雪”,但词句中却不见一字写雪,又处处见雪,请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优秀的咏物作品是咏物而不滞于物,请分析下阕以梅花衬托雪景的深远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阕中的“蝴蝶”、“玉女”、“落花飞絮”都是用来比喻飞雪的,下阕中的“任满地、月深云厚”比喻地上的积雪。所以,整首词中作者都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雪的。(意对即可)
(2)下阕用梅花来衬白雪,既勾画了雪之洁白,又表现了梅之清高,作者用它们寄托了自己不畏严寒,追求孤傲、高洁的志趣。(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5分)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塞角、泾河,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高、咽”“冻不流”可知,这首诗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边塞的角声、冻结的河流渲染了凄凉的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