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
【小题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小题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先答出这句描写的内容,读后很容易得出属于景物描写,因此可从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角度分析作答,例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为下文做铺垫等。可结合着“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形象,很容易得出第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然后再结合着这种景物所渲染的清幽明静的气氛,来体会出诗人心灵明澈的精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铿然”在句中的意思;②看“铿然”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铿然”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由“自爱铿然曳杖声”可知,“铿然”修饰的是曳杖,故为拟声词,与上句的道路坎坷相印证,与清幽月明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然后再从乐观、坚定信念的角度答出作者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③?,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
④?,烟光凝而暮山紫。?,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参考答案: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④潦水尽而寒潭清?俨骖騑于上路
本题解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嘈、渡、鬓、斑、潦、俨、骖、騑。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归园田居(其三)
[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题1:诗的三、四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小题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的三、四两联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景象。清晨起来,我下地松土除草;晚上披星戴月,我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回家歇息。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的露水上,亮晶晶的。“我”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和对田园生活的热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爱。
小题2: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对宁静和安适田园生活的热爱。“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本题解析:第一小题属诗歌鉴赏题中的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一般为: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概括景物特点(一般为两个双音节词)或点明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的情感或表达效果。本诗三、四联句意平易浅显,可展开合理想象来描述画面,难度不大。画面优美、意境恬美,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另外,“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一句,就把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表达出来了。
第二小题题干已经提示,全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要求具体说明是如何表现这种乐趣的。结合第一小题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好静谧的意境和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只要从诗中找到能体现诗人田园劳作之乐的句子:“种豆南山下”、 “带月荷锄归”,细心分析就会发现,诗人叙事写景,虚实结合,相互映衬,把田园劳作的乐趣、归隐山林的豪情都表现出来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毛滂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①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②,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注]①灞桥: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②永漏:即古时计时器水漏。
(1)词的标题中有“见雪”,但词句中却不见一字写雪,又处处见雪,请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优秀的咏物作品是咏物而不滞于物,请分析下阕以梅花衬托雪景的深远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阕中的“蝴蝶”、“玉女”、“落花飞絮”都是用来比喻飞雪的,下阕中的“任满地、月深云厚”比喻地上的积雪。所以,整首词中作者都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雪的。(意对即可)
(2)下阕用梅花来衬白雪,既勾画了雪之洁白,又表现了梅之清高,作者用它们寄托了自己不畏严寒,追求孤傲、高洁的志趣。(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5分)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塞角、泾河,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高、咽”“冻不流”可知,这首诗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边塞的角声、冻结的河流渲染了凄凉的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