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2019-06-26 16:39:3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小题1:文章的第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答:? 小题2: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答:? 小题3: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梧桐叶落的光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小题4:解释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启示。(6分) 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2分)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蓄势(2分),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做铺垫。(1分) 小题2:(6分)发现“新桐初乳”“绿叶成荫”时亲切、欣喜。(2分),看见“梧桐叶落”时无奈、伤感(2分),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淡然。(2分)。 小题3:(6分)修辞手法+例句+分析(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⑴、对比,将“落花”与“落叶”对比,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之深。 ⑵、引用,引用古诗,拓宽了意境,“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拓宽了意境,满含作者失而不可复得的伤感。 ⑶、比拟,“它们大惊小怪的闹将起来”、“成群的飞下一大批来”,表现出树叶对北风的到来感到突然,和离开枝头的不情愿。 ⑷、比喻,“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沟通了树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流露出作者对树叶脱尽的感伤和同情。 小题4:拥有的东西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或者:因为邻居家虽然种植了梧桐树,占有了它们。但是,他们没能看见它们的容貌,没能体验梧桐的种种变化,没感受到梧桐生长的象征意义,因而没法“占有”它们。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3分) 启示:(3分) (1)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2)生活需要去感受,用心去体验,你才可以拥有生活。 (3)形式上为你占有,而内容上未必为你所占有,这样的情况在世上为数不少。 (围绕其中一点回答均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回到相关语段,分析概括梧桐树的特点。原文有“叶子平而大”、“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表明作者重点强调梧桐树的叶子之多和绿意之浓。用意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入手,内容方面是写出了梧桐树的特点,结构方面则是为后面的感慨铺垫。 小题2:解答此题,需要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并从中找到重点语句,抓住感情进行概括和归纳。文章一二三段,为第一层次,写自己看到梧桐新叶的欣喜和欢乐。四段为二层,写梧桐叶落。原文中有“样子真凄惨呢!”、“样子怪可怜的”、“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之语,表明作者的忧伤和怜悯。五段为三层,表达出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的平静淡然。 小题3:解答此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修辞手法,从手法的效果入手,联系原文的语句进行分析。每个点都不可缺少。要修辞手法+例句+分析,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小题4: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这句话谈到了自然和艺术相同的道理。要求学生既要联系文章又要联系自身生活经历,从两个方面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令作者心底“震撼”的原因。(4分) 小题2:作者在提到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小题3:文章第⑨段,作者为什么对圆明园废墟“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4分) 小题4:从表达技巧和内涵的角度简析标题“哭泣的圆明园”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记忆中的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情状。(2分)如今,面对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的圆明园,作者为它的伟岸和傲然、流畅又不羁而感慨万千。(2分) 小题2: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圆明园遭受浩劫的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2分)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的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为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2分) 小题3:作者面对人们对历史的遗忘,对民族感情的淡漠,(2分)觉得它并不能提醒人们记住历史上的民族的奇耻大辱,起不到警示作用,当初留下它的目的无法达到,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2分) 小题4:标题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既形象地说明了过去历史带给圆明园的疼痛和耻辱,(2分)也暗示出为现实中的人们忘记历史而感到悲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是本段的中心句,同时又是本段中承上启下的句了,所以归纳概括出上下文的中心即可。“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可概括出第一点。“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后来我就流泪了……”由此可概括出第二点。 小题2:“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后来我就流泪了”由此可概括出第一次流泪的原因;“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可概括出第二次流泪的原因。 小题3:“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由此可归纳出答案的要点。 小题4:本题的重点在于理解“哭泣”在文中的含义。历史上,圆明园曾惨遭八国联军蹂躏、摧残、焚毁,这是民族的耻辱。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今天,一些国人忘记了历史,无视民族的耻辱,民族感情的麻木。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现代散文,形散神不散。选用规范的散文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散文的行特点,进而欣赏、写作散文。命题上四个小题难度都不大。个人认为本题在命题上不够严谨,第一、二、三小题有重复交叉之嫌,这是高考命题中避讳之处。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2分) 透?明 纳兰妙殊 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嗳,嗳。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三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人们都同意跟她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园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别。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选自《人民文学》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时间为序,叙写姥姥的身体机能一项一项地丧失直至死亡的全过程,提出了关爱老年人的重大话题。 B.文章第一段说死神“喜欢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人残忍侵害到了一分一毫也不放过的地步。 C.文中加点词“巴结”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姥姥对亲情的渴望,宁可牺牲尊严也要去迎合他人。 D.文中小辈们对姥姥的漫不经心与姥姥始终牵挂儿孙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 E.本文的叙述娓娓道来,表达质朴,虽都是生活琐事,但物我两真,情事两佳,所以显得真切动人。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 ⑴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3分) ⑵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3分) 小题3:文章开头出现的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写这样的姥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透明”,试举一例加以阐述。(6分)
参考答案:BC 小题1: 小题2:。⑴①人们面对必然到来的衰老,根本没有抗争的能力(1分),②而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一现实(1分),③写出了人的无可奈何(1分)。 ⑵①岁月就像筛子(1分),②慢慢剥夺掉人们生活的兴致、乐趣(1分),③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越平淡乏味(1分)。 小题3:文章开头的姥姥身体硬朗,干活儿利索(1分),对家人有威严也很“有用”(1分),写这样的姥姥与下文作对比,(1分)姥姥的身体不再健康、威严不复存在、对家人不再“有用”,(1分)突出表现衰老对人一点一点的摧残,(1分)以及亲人对老人的逐渐疏远。(1分) 小题4:标题“透明”既是指老年人身体的衰老单薄(1分),生活的平淡乏味(1分),更是指老年人被亲人忽略,漠视而缺少关爱的生存状态(1分)。第二问略(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项“死神对人残忍侵害到了一分一毫也不放过”错,“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老人的残酷侵害是缓慢而悄然进行的。C项“巴结”一词不是“贬义词褒用”,也不存在牺牲尊严的问题,“巴结”表现了姥姥渴望与亲人沟通却又不被亲人理解的窘迫。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意。此题理解两个句子的含意,他们都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比喻还原成不加修饰的表达,就是它们的含意。解答含意题,有时候需要解答字面的意思和深层次的意义两个层面。⑴句说衰老是屠杀,屠杀是没有反抗的,只能任人宰割,写出了人对必然到来的衰老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⑵句用筛子比喻岁月,说明岁月在一点点的剥夺人的各种东西,包括兴致和乐趣,是人的日子越来越萧索、平淡。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表现手法的能力。这是一篇借姥姥写人生的散文,文章开头出现的姥姥是一个身体硬朗,干活儿利索,对家人有威严也很“有用”的老人,这与后文写姥姥日渐衰老,不再有用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衰老对人的残酷无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亲人对老人逐渐疏远的现象的感慨。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命题立意的含意。这种试题表面考作者命题的意蕴,实际是探究作者命题立意的目的,理解散文命题的意蕴,通常从题目包含的字面意义和深层次意义等方面去思考,本文题目运用了现象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人身体逐渐衰老,在生命历程中学到的很多能力逐渐丧失直到消散的情形。本题第二问要求联系实际,谈谈身边的这种现象,学生身边大多有老人,对这种现象有所了解,只要沿着作者描述的形象举例阐述即可,此问不能忽略不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宝,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虽然薄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美人与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原本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中的窗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诗化的环境。 B.《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 C.《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 D.《红楼梦》中的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空间感等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种,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也各有不同。 C.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中,窗户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C.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隔景、分景等功能。 D.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精彩。
参考答案:1.C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巴甘的蝴蝶 鲍尔吉·原野 巴甘的妈妈不知得的是什么病。晚上,巴甘躺在妈妈身边。妈妈摸着他的头顶的两个旋儿,看他的耳朵、鼻子,捏他的小胖手。 “巴甘,妈妈要走了。” “去哪里?” “妈妈到了那个地方,就不再回来了,我走了之后,每年夏天变成蝴蝶来看你。” 变成蝴蝶?妈妈这么神奇,她以前为什么不说呢? “有一天,村里人来咱们家,把我抬走。那时候你不要哭,也不要喊我。我不是能变成蝴蝶吗?” 没过几天,妈妈真的被人从家里抬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赫热塔拉开始大旱,巴甘看不到那么多花了,也看不到蝴蝶,妈妈变成蝴蝶之后,要用多长时间才能飞回赫热塔拉呢?也许中途累了,要歇一歇;也许它见到河里的云彩,以为是真的云彩,想钻进去睡一会儿,结果被水冲走了。巴甘常常这样想。 那年敖包过节后,巴甘坐舅舅的马车拉化肥,在来哈河泵站边上看见蝴蝶。他跳下马车,追那些紫色的蝴蝶。蝴蝶在沙丘上飞,穿过一片蓬蓬柳。它好像在远方,一会儿又出现在眼前。巴甘不动了,看着它往远处飞。一闪一闪,像树叶子。 后来,他们俩把家搬到奈蔓塔拉,舅舅给一个朝鲜族人种水稻,他读小学三年级。 学校有一位青年志愿者,女的,叫文小山,香港人。文老师领他们班的孩子到野外唱歌,讲故事,大家都喜欢她和她包里无穷无尽的好东西,遇到谁表现好,她就拉开包,拿一样东西奖励他。 有一天下午,文老师拿来一卷挂图,用图钉钉在黑板上。 “同学们,”文老师指着图,“这是什么?” “蝴蝶。”大家说。 “对。这个呢?”她指着一个像栗子带尖的东西,“这是蛹。同学们,我们看到美丽的蝴蝶其实就是蛹变的,你别看蛹很丑,但变了蝴蝶之后……” “你胡说!”巴甘站起来,冲上讲台,一口咬住文老师的胳膊。 “哎哟!”文老师大叫,教室里乱了。文老师捧着胳膊看带血的牙痕,哭了。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几个女生惊恐地抱在一起。 晚上,文老师来到巴甘家,她想和巴甘单独谈一谈。 文老师伸出打着绷带的手摸巴甘的脸,“告诉老师怎么了?” “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过来,它会在萨日朗的花瓣里喝水,然后洗脸,接着飞。太阳落山之后再飞。在满天星光之下,蝴蝶像一个精灵,它也许是白色的,也许是紫色……”文老师没想到今天巴甘会说这么多话。 “蝴蝶让你想起了什么,孩子?” 巴甘摇头。 文老师叹口气,她从包里拿出一双白球鞋——皮的,蓝鞋带儿,给巴甘。她说:“蝴蝶是美丽的。巴甘,但愿我没有伤害到你。” 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暑假时,盟里组织了一个优秀学生夏令营去青岛,包括巴甘。最后一天,他们参观了昆虫博物馆。 蝴蝶!大玻璃柜子里粘满了蝴蝶,大的像豆角叶子那样,小的像纽带扣,有的蝴蝶翅膀上长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巴甘心里咚咚跳。 蝴蝶怎么到了这里?是因为青岛有海吗?赫热塔拉和奈蔓塔拉已经好多年没有蝴蝶了。蝴蝶迷路了,它们飞到海边,往前飞不过去了,落在礁石上,像海礁开的花。 孩子都出来了,没有人发现巴甘。 巴甘走到讲解的女老师面前,鞠了一躬,把钱掏出来,有纸币和手绢包的硬币,捧给她:“老师,求您一件事,请把它们放了吧!” “放了?”女老师很惊讶地看着这个草原来的孩子。 “放了吧,放它们飞回草原去。” 女老师很意外,笑了,看巴甘脸涨得通红并有泪水,又止住笑,拉住他的手进屋。 巴甘沉默了一阵儿,一股脑儿把话说了出来。 女老师用手绢揩拭泪水。等巴甘说完,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木盒。 “这个送你。”女老师手里的水晶中有一只美丽的蝴蝶,紫色镶金纹,“是昆山紫凤蝶。”她把水晶蝶放进木盒给巴甘,眼睛红着,鼻尖也有点红。她说:“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今生一样,来生还是一样。我们相信它,还要接受它。这是一只巴甘的蝴蝶。”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巴甘的母亲没有直接将死亡说出,而是以孩子的视角与巴甘达成了一个约定,避免对孩子产生伤害,这也为下文巴甘对蝴蝶的追逐这一情节埋下伏笔。 B.巴甘一直认为蝴蝶是美丽的,纯洁的;而文老师却认为蝴蝶是蛹变成的,是丑陋的,这样的解释深深伤害了巴甘的心,所以巴甘咬了她。 C.巴甘看到许多美丽的蝴蝶被禁锢在玻璃柜子里没有自由,觉得这很残酷,所以请求女老师放飞蝴蝶,让它们重回自然的怀抱。 D.女老师最后送给巴甘蝴蝶并告诉他要接受母亲已经离开他的事实,要他把母亲和他之间的爱永远寄托给美丽的蝴蝶并深深埋在心里。
|
E.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了巴甘的典型性格,语言简洁、细腻,清新婉转,极富表现力。
小题2:请以“蝴蝶”为线索,简述小说的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巴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以“巴甘的蝴蝶”为题目,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E
小题2:①母亲去世前,与巴甘约定化为蝴蝶来看望巴甘;
②巴甘在路上看到并追逐蝴蝶;
③文老师讲解蝴蝶是由蛹变成的,伤害了巴甘对母亲的情感而使他咬伤了老师;
④在青岛看到蝴蝶被关在玻璃柜子里,巴甘央求老师放飞蝴蝶;
⑤老师赠送蝴蝶给巴甘。
小题3:纯朴、执著,有些冲动,坚信母亲临终前的约定并守护这个约定,不愿别人伤害这个约定;善良纯洁,希望放飞蝴蝶,热爱母亲,始终维护母亲在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性格内向却又心思细腻,平时沉默但内心却有很多美好的想象。
小题4:观点一:使主题更加生动形象。①小说讲的是孩子对母亲的深厚情感的平常故事,但作者在故事中加入了“蝴蝶”的意象,用“蝴蝶”象征母亲;②“蝴蝶”还带给失去母亲的孩子巴甘以无限的遐想和温馨的感觉;③“蝴蝶”还象征着人间至深至真的亲情,母子之间的爱与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感人。①“蝴蝶”轻盈美丽,始终陪伴着巴甘,正契合母亲温柔、美丽、慈爱的形象;②作者在“蝴蝶”前面冠以“巴甘的”,强调了“蝴蝶”在小说中对巴甘的特殊意义;③巴甘与蝴蝶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巴甘与母亲之间生死相随的感人故事。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连贯。①“巴甘的蝴蝶”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使情节更加完整;②全文围绕“蝴蝶”和巴甘之间的关系构建框架,美丽而感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以巴甘、文老师、青岛女老师对蝴蝶的态度的异同构建小说的情感世界,很好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A项,“这也为下文巴甘对蝴蝶的追逐这一情节埋下伏笔”不全面,埋下伏笔的情节还有咬文老师和求讲解女老师等。B项,文老师并没有说蝴蝶丑陋,而是说蛹是丑的,文中有“但变了蝴蝶之后……”说明文老师也赞成蝴蝶是美丽的。C项,由文意可知,巴甘希望蝴蝶回归草原,即母亲能回家。
小题2:考生要抓住文中巴甘与蝴蝶相关的情节和语句,并形成前后关联,考生不难发现开头巴甘与母亲关于蝴蝶的约定、巴甘在路上对蝴蝶的追逐、文老师对蝴蝶的讲解伤害了巴甘、在青岛巴甘请老师放飞蝴蝶都是以蝴蝶为线索的。考生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小题3:考生要关注描述主人公形象的句子,从中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巴甘与母亲的对话,体现其天真纯朴的特点;他咬老师表现其冲动,也体现出对母亲形象的维护,从而看出他对母亲的热爱;平时不擅言谈的巴甘对文老师说了很多,表现他内心的细腻多思等。
小题4:考生首先要明确蝴蝶的寓意、蝴蝶与巴甘的关系,然后要注意作者对此的态度情感,再注意题目的一些常规作用,如作为小说的线索、构建人物之间关系的桥梁等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