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①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②不用,终不宣泄 ③举罪纠奸,纤介必闻?④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⑤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⑥明日,召谭,诃责之 A.①④⑥ B.①⑨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寺”为“大理寺”)
小题:(①说的是顾雍的生活习惯和性格;②不泄露内情,不让皇帝难堪,符合题干要求:③说均是吕壹等人,主体不对;④怀叙行为太过激,顾雍责备他,适时得当,符合题干要求:⑤不同意就不说话,也不让对方难堪,符合题干要求;⑥没有当着孙权的面训斥孙子,第二民再严加斥责,举动得当,符合题干要求)
小题:(非儿,乃孙)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游,众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赌饥者之一,疾者与之财,使令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举幸游吾乡子?’今子寒途,据四十里之,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觜,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就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今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枝解人,”枢始?”公矍曰:“从寡人始”途不支寄。公曰:“以属曰:”尔罪有三:公使当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古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当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邻国,当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走狗死,公今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学左右之,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姓闻之。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晏子,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群其图之。”公曰:“善。”趣危治狗;以会相马。(节选自《晏子春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群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说:高兴?
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从?
C.公曰:“以属狱。”——属:交付?
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特: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诏行径”和“苛虚百姓”的一组是(? )?
A.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游,默然不同——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B.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财屈国竭,下无以亲上?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齐景公漠漠百姓族苦,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4.用斜线(/)断句:
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5.翻译:
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出游/睹……食/睹……
5.①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②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希望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世家子读书坟园
有世家子读书坟园。园外居民数十家,皆巨室①之守墓者也。一日,于墙缺见丽女露半面,方欲注视,已避去。越数日,见于墙外采野花,时时凝睇望墙内,或竟登墙缺,露其半身,以为东家之窥宋玉②也。颇萦梦想,而私念居此地者皆粗材③,不应有此艳质。又所见皆荆布,不应此女独靓妆,心疑为狐鬼,故虽流目送盼,而未通一词。一夕,独立树下,闻墙外二女私语。一女曰:汝意中人方步月,何不就之?一女曰:彼方疑我为狐鬼,何必徒使惊怖。一女又曰:青天白日,安有狐鬼,痴儿不解事至此。世家子闻之窃喜,褰③衣欲出,忽猛省曰:自称非狐鬼,其为狐鬼也确矣。天下小人未有自称小人者,岂惟不自称,且无不痛诋小人,以自明非小人者,此魅④用此术也。掉臂竟返。次日密访之,果无此二女,此二女亦不再来。
(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
【注释】
①巨室:世家大族,也指富家。②东家之窥宋玉:东家之子是个美女,传说她登墙窥宋玉三年,但宋玉毫不动心。④魅:传说中的鬼怪。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越数日
(2)或竟登墙缺
(3)痛诋小人
(4)掉臂竟返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以为东家之窥宋玉也
B.何不就之
C.世家子闻之窃喜
D.次日密访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汝意中人方步月,何不就之?
小题4:世家子先“窃喜”后“猛省”,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小题1:(1)经过?(2)竟然?(3)辱骂?(4)终于
小题2:A(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均为代词)
小题3:你心所眷恋的人正在月下散步,你为什么不接近他?
小题4:以为此女子不是狐鬼而且喜欢自己,所以“窃喜”。醒悟世间自称不是狐鬼,他必定是狐鬼了,所以“猛省”。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有一个富贵人家的孩子在坟园读书,坟园外有十几户人家居住,都是大户人家的守墓人。一天,他在墙的缺口处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露出半面脸,刚想仔细看看,她已经避开了。过了好几天,那个美丽的女子出现在墙外采野花,时不时地向墙内凝望,有时竟然登上墙的缺口露出了半个身体,就像东家之子偷看宋玉一样。那个富家子虽然魂牵梦想,但私下一想在这里住的都是粗陋的人,不应该有这样的姿色。所见到的都是穿着简朴的粗布衣服,不应该有这个女子独自穿着豪华的衣服,心里就怀疑她是狐鬼,所以即使留恋她,但没说一句话。一天傍晚,富家子独自站在在树下,听到墙外有两个女子说话的声音,一个女子说:你心所眷恋的人正在月下散步,为什么不接近他?另一女子说:他刚怀疑我是狐鬼,何必徒然让他惊慌恐怖呢?一女子又说:大白天怎么会有狐鬼啊,傻子竟然不明白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富家子听了之后暗自高兴,撩起衣服想要翻墙过去,忽然猛地醒悟过来:自己说不是鬼狐,那么她就必定是鬼狐。天下的小人没有自称是小人的,他们不但不自称小人,而且没有一个不痛斥辱骂小人的,用来证明自己不是小人,这个鬼魅用了这个方法。于是他转身竟然返回。第二天他秘密寻访,果然没有这两个女子,这两个女子也没再来过。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薛万均,本燉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万均曰:“众寡不敌,宜以计胜。”即教艺羸兵阻水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明年,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 柴绍之讨梁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突厥走,遂围师都。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既而贼果斩师都降。俄从李靖讨吐谷浑。军次青海,万均、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还语诸将曰:“贼易与。”复驰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俄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虚则所失重矣。”诏勿治。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帝惊悼,为举哀,诏陪葬昭陵。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选自《新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缘:向上爬,攀援
B.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 卒:通“猝”,猝然,突然
C.乘之,俘杀相藉藉:抚慰
D.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冀:希望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项是(?)(3分)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②④⑤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万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员的后代,但后来他同弟弟跟罗艺一起归顺了唐朝,并和罗艺迎击过窦建德入侵范阳的十万军队。
B.柴绍出讨梁师都时,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兵马突然而至,唐军退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薛氏兄弟却扭转了战局。
C.随同李靖抵达青海征讨吐谷浑时,薛万均所向披靡,还鼓励诸将说贼寇是容易对付的,并第二次驰马杀回敌阵,斩杀敌兵几千人,勇冠三军。
D.有人控告薛万均,虽经魏征劝说,太宗没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后来为一点小事,把他囚禁。薛万均忧愤而亡后,太宗却又非常悲痛。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5分)
?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万均与弟弟万彻于是客居幽州,凭借才能勇武被罗艺厚遇善待。(因、客、善各 1 分,被动句式 1 分,文意通顺 1 分) (2)城中气氛死寂,击鼓不能成声调,这是破败灭亡的征兆啊。(鼓 1 分,声 1 分,兆 1 分,判断句式 1 分,文意通顺 1 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藉,衬垫。这里指俘虏和杀死的敌兵多而杂乱,重重叠叠。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用代入法,即回到语境中看一下上下文是否连贯。如果不够通顺,就意味着可能有问题。
小题2:①③⑥都不是“直接”表明。审题时一定要审清楚题干中的要求。
小题3:“心存怨怒,以致”在原文中没有体现,属乱加因果。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第一句注意“因、客、善”的解释,“因”解释为“于是”,“客”要体现名词作状语,“善”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善待,另外句式要体现被动句式;第二句注意“鼓 、声 、兆”的解释,“鼓”为名词用作动词,击鼓,“声”为声调,名词,“兆”解释为“征兆”,另外句式要体现判断句式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薛万均本是敦煌人,后来移居京兆府咸阳县。父亲薛世雄,大业末年任涿郡太守,薛万均与他弟弟万彻于是客居幽州,凭借才能勇武被罗艺厚遇善待。(后)与罗艺一同归顺款服唐朝,高祖授予薛万均上柱国、封为永安郡公的官爵。
窦建德率领十万军队入侵范阳,罗艺迎出抵抗他。薛万均说:“(敌我军队)众寡不对等,应当用计谋取胜。”就教罗艺用羸弱兵卒在水边阻击来诱惑敌人,薛万均自己率领一百名精锐骑兵藏匿城左。建德军队渡河,薛万均趁他们渡过一半时阻击他们,大败他的军队。第二年,建德率二十万骑兵前来进攻,贼兵已经爬上城墙,薛万均与万彻率领敢死勇士百人钻出地道,乘敌不备攻打他们的背后,敌军惊慌溃败离开。柴绍征讨梁师都时,任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距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军队突然而至,唐朝军队退却,薛万均兄弟纵横击杀,斩其骁将,虏阵大乱,乘势进攻,俘获及杀伤甚多。突厥军败逃,唐朝军队就围困住师都。诸将都认为城池险要不能攻下,薛万均说:“城中气氛死寂,击鼓不能成声,这是破败灭亡的征兆。”不久贼人果然斩杀师都后归降。不久跟随李靖征讨吐谷浑。军队停驻在青海,薛万均、薛万彻各率百名骑兵行走在前,猝然与虏寇相遇,薛万均单枪匹马奔驰突击,没有敢于阻挡的。回到阵营后对诸将说:“贼寇容易对付。”再次骑马前进攻击,斩首数千级,勇冠三军。追击虏寇飞奔到积石山时,大风吹折军旗,薛万均说:“虏寇将要来了!”于是整兵布阵,不久虏寇果然到来,薛万均径直冲上前斩杀了他们的将领,敌人的军队就溃败了,薛万均追击到图伦碛(qì)才回师,与李靖在青海会师。作为侯君集的副帅攻打高昌,曲智盛坚固防守,城池不能攻下,薛万均指挥军队进击,智盛恐惧,就投降了。被进封为潞国公。
适逢有人控告薛万均与高昌女子关系不正当,太宗想要彻底查办。魏征说:“君主应以礼节对待大臣,如所控告的是实情,罪行尚且是轻的,如不是实情,那么损失就惨重了。”下诏不再查办。后来太宗临幸芙蓉园,薛万均因为清理行宫不谨慎(致有闲杂人等)被捕入狱,忧愁愤懑而死。太宗惊愕悲痛,为他哀悼,下诏陪葬于(皇家)昭陵。后来曾经赏赐群臣貘皮,到薛万彻时错叫成薛万均,(于是)伤感地说:“薛万均是我的元勋旧臣,忽然口呼他的名字,难道是死者有知,希望(得到)这个赏赐吗?”于是命人取过貘皮焚烧,满座的人都伤感叹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蒙:受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小题3: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
(1)你看见你父亲将遭受大杖责打,却能安心地(不动声色地)忍心看着,你不孝顺的罪名怎能够推脱掉呢?
(2)先生通过问询得知他卖了儿子,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回来并让他们回家。
(3)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有德行的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百姓的情况属实,没有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逋:拖欠。《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是“怠慢”的意思。
小题2: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小题3: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张复斋经历:知晋江,多善政,判案仁明,劝勉训诲礼遇晋江人,因母需赡养而离晋江;侍母二十年后,起用到江西金溪,因不从权贵自解官职,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从金溪回到故乡华容,为故乡减轻赋税想办法,故乡人因此蒙利。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