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6:47:3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6分)
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小题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了送别时的环境。
B.第二句写了临别时的心情。
C.第三句写了离别分手的原因。
D.第四句写了贬谪之地的景物。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猿啼”“水自流”衬托送别裴郎中时的伤感。
B.用“君更远”“青山万里”暗示裴郎中前程远大。
C.表达了因政治上受挫折而被贬遭逐的悲凉心情。
D.写眼前景,道离别情,自然而巧妙,很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送别诗,诗人未见贬谪之地
小题1:前程远大错,是距离的太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之清的??
(2)诗的尾联描绘了??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的情绪。


参考答案:(1)1.领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影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2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
王?越
相逢无奈还伤别,尊酒休辞饮几巡。自笑年来常送客,不知身是未归人。
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离恨十分留一半,三分黄叶二分尘。
【注】此诗乃明代王越在镇守西北边陲时为布政(官名)李彦硕、佥宪(官名)冯景阳设酒饯行而作。
小题1:诗歌的第三联选取了哪些能体现节令特征的意象,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4分)
小题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选取了“大雁”“西(秋)风”“白草”等意象,(2分)描绘出一幅凄凉孤寂的(1分)边关送别图(1分)。
小题2:与故人相逢的短暂喜悦,与友人离别的无奈和伤感,驻守边关的思乡之愁。(每个要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取体现节令特征的意象,“大雁”“西(秋)风”“白草”都能体现出时至秋季,这样一些秋天特有的意象,在加上落日马嘶,描绘出一幅凄凉孤寂的边关送别图。
点评:该题型主要就所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而言,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优美宁静,或萧瑟凄凉,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概括得出。
小题2:试题分析:首联写出故人相逢的喜悦,可是这种喜悦又是伴着无奈的离别的,所以这种喜悦是极短暂的,然而,友人是要走了,而且从“常送客”可以看出他送过很多朋友,然而“不知身是未归人”,与自己来说,却无法回家,体现出驻守边关的思乡之愁。
点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时要注意一下几点: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取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孤雁不饮不食,只是飞鸣,写出了其苦念群侣的深情和执著。
B.颔联“一片影”指的是孤雁,与“万重云”相为比照,无限凄惶。
C.颈联写孤雁望尽天涯,寻觅到雁群后,群雁哀鸣,鸣声更是不绝如缕。
D.尾联写群鸦鸣噪纷纷,然听来却“无意绪”,尽显雁之“孤”、雁之“悲”。 ?
2.(1)从诗歌题材看,《孤雁》属? ?诗。
? (2)此诗写于杜甫漂泊夔州之时,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1.C?
2.(1)咏物诗
? (2)这是一首失群之雁的悲歌。孤雁凄苦(首联、颔联)然而不停地寻觅,情感热烈(首联),作者咏物抒怀(借物抒情),表达了自己流落他乡、对亲朋团聚、故友重逢的渴望和思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8分)
【双调】沉醉东风
秋日湘阴①道中
赵善庆
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傅黄②败柳。
【注】①湘阴:县名,今属湖南,在湘江下游,滨临洞庭湖,擅山水之胜。②傅黄:涂染上黄颜色。
小题1:请赏析“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两句中“堆”、“染”二字的妙处。(4分)
小题2:试分析这支曲子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堆”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1分)增加了景物的动态感,生动形象地渲染了对面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的浓墨重彩;(1分)“染”字,拟人,以动写静,(1分)形象地描写出大片沙洲尽为茂密的绿草所笼盖的景象。(1分)
小题2:作者开头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生气勃勃、色彩浓丽、高远开阔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行进在湘阴道中的喜悦之情;(2分)“点破”一词使小令情感一转,“几叶儿傅黄败柳”点染了浓郁的秋意秋色,透露出了悲秋之意,生发出作者领悟到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悲凉之感,增添了作品悠远的抒情意味。(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有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此题主要是炼手法和炼境,答题时答出“动静”的关系,和效果即可。关键是效果一定要答。
小题2:这是一道探究诗人的情感的变化的题目,全曲能体现情感的词语不明显,要看诗歌意境的变化,作者开头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生气勃勃、色彩浓丽、高远开阔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行进在湘阴道中的喜悦之情;“点破”一词使小令情感一转,“几叶儿傅黄败柳”点染了浓郁的秋意秋色,透露出了悲秋之意。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