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6:52:52 【

1、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 ,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 ,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艰难的样子
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
D.委之百姓委:任命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三请,不见许
B.令国致乐不已
徒行见公曰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内
D.晏子乃返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小题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小题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D
小题:A
小题:C
小题:B
小题:(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过矣。


本题解析:
小题: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委”,在这里是“交付”“交给”的意思。从前文“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可知,齐景公是要把粮食财物“委”之百姓,讲成“任命”显然不通。这实际是一个省略句,“委之”后面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实际是请求晏子把这些粮食财物交给百姓。
小题: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历来采用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但今年例句只有最后一句选自《黔之驴》,其余均选自阅读材料。D项的两个“乃”均表示时间上前后紧密相接,相当于“才”。其他三项,A项的两个“见”,前者表示被动,是介词,后者表示“拜见”,是动词。B项两个“已”字,前一个是动词,“停”;后一个是副词“太”。C项的两个“之”字,前者是代词,代晏子;后者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需要指出的是,本题所考的四个虚词,除了“之”字以外,其他三个都不在规定的18个虚词范围之内。
小题: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今年补出的内容比较复杂,既有主语,也有谓语,还有补语。但在解题思路上,都同样要建立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之上。
A项,“无乐有上矣”前一个分句是“故里穷而无告”,前后是假设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应该补出的是“就”。
小题:本题考查信息筛选。①为了救民于饥渴,拿出自己封地的粮食,当然是爱民之心。③为民请命不得,弃官而去,
自是爱民。⑥请求斥退小人,完全是为国家考虑。所以C项是正确的。解答这类题,应该充分利用排除法,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不合要求的去排除。②是说乡里百姓,在饥寒无告的情况下对君主的态度。与晏子无关,据此可排除AB;④是景公的行为,也与晏子无关,这样就只有C项是正确答案了。
小题: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从全文看在齐国霖雨十有七日的的严重灾害面前,“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一味追求享乐、不恤国事、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君。在晏子徒行见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对景公劝谏后,“景公出舍,损肉撤酒。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应该说景公对其错误是有所认识和改正的。晏子趁机及时“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就是担心景公一有机会又会旧病复发。所以从全文看根本得不出“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的结论,属以偏概全,故意拔高。
小题:评分标准
①//为必断处,对7处得5分,对6处得4分,对5处得3分,对4处得2分,对3处得1分,对1-2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③“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
④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为5分为止。
【参考译文一】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参考译文二·断句部分】
对齐国和楚国来说,赵国是抵御秦国入侵的屏障,就像是嘴唇对牙齿那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今天秦国灭亡赵国,将来祸患势必降临到齐国和楚国了。况且,救助赵国是一件高尚的义举;打败秦国的军队,又能显扬赵国的威名。现在您不致力于这样的事件,而吝惜自己的粮食,这样来制定国家策略,就是错误的。
断句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的了解。这次的断句题,考察的内容涉及了考生非常熟悉的成语“唇亡齿寒”,文段浅显,((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背景的交代浅显易懂。再结合“唇亡齿寒”的理解。同时结合了同学平时课内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的积累,其中,一些关键的词语的义项,如 “夫”“亡”“患”“却”“务”“爱”“计”“过”在课文中都有出现,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不是难事,符合“诵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考察的文言知识点主要是判断句式和句式在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其中判断句如: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等。均有明显的判断词存在,降低了学生理解与断句上的难度。而句式的对应关系如:“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今日”“明日”对应明确。“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救赵”“却秦师”;“高义”“显名”在句式对应明显。关注这些,准确的断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从考生的答题来看,绝大部分考生可以准确的断出主体部分,而对于细节的对应部分尚有部分同学不能准确把握。如“/”处的把握不准确,或偶有缺漏,而答案中的“‘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一条是非常重要的,他考察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准确把握的能力。
今年和去年的断句考试都存在着同样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有个别同学不注意审题,没有关注题干中的“用斜线(/)”而使用了标点来断句。虽然同样可以准确断出文段的句读,但从准确审题,按题目要求答题角度还是存在着缺憾的, 是要扣分的。
文本解析
《晏子春秋·内篇》,记载了有关晏子进谏的一个故事。“晏子,齐之习辞者也。”对于这个人,同学们并不生疏,但只知道他能言善辩,不辱使命,而对他为救助百姓不惜倾尽家财,为劝谏景公不惜放弃官位的事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文本记载了齐景公在国内连续下了十七天大雨的情况下,只知饮酒作乐,不恤民情,晏子为民请命,得不到准许,不得不辞官而去,用自家的财物救助百姓的故事。应该说文本的难度不大,但有个别词语比较生疏,补充注释于下。
补充注释?
霖雨,连续下雨超过三天就叫霖雨,就是现在所说的“淫雨”。
柏遽,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一说认为是一个近臣的名字,有一说认为“柏”就是“伯”,官名,君主的近臣。译文从此说。“遽”,立刻。
家粟,春秋时,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家粟”指晏子自己封地的粮食。
请身,就是“乞身”,请求辞职的委婉说法。
兼于涂,“兼”是“溓”的假借字,读“黏”。兼于涂,是说连续下雨十七日,道路泥泞难行,所以才“令趋驾”。
有约,这里的“约”是“屈”, 这里意思是说,我本不足以委屈您侍奉了,但是社稷百姓又该怎么办呢?
遂拜于涂,这里的“拜”,解释为授予官职为好,因为前面晏子已经辞官了。
命禀,和前面的“命柏”同,就是命令官吏。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意思是过了三天没有办完,就是没有尽心办事,将要治罪。
参考译文
齐景公的时候,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不停。景公却日日夜夜喝酒。晏子请求发放粮食给灾民,请求了多次,也没有被允许。景公命令近臣急速巡视全国,招致会唱歌的人。晏子听说后,不高兴,就把他自己食邑出产的粮食分给百姓,并把装运粮食的工具放在路上,徒步去见景公,说:“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了,毁坏房屋的一乡有好几十,挨饿的百姓一里(二十五户)有好几家,百姓年老体弱,地冻天寒时连粗布短衣都得不到,饥饿时连酒糟谷糠都得不到,踟蹰徘徊,无家可归,环顾四方,求告无门。您却不担忧这些,还一天到晚喝酒,不停地叫人到全国寻找乐师歌手。马吃官府的粮食,狗饱食牛羊猪肉,三宫的妻妾,都有充足的美食佳肴。狗马妻妾,(享用的东西)不是太多了吗?黎民百姓,(得到的东西)不是太少了吗?因此.乡里人穷困而求告无门,就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乡里人饥饿而求告无门,也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我随同百官办事,使人民饥饿贫困而求告无门,使君主沉迷酒色,失去民心而不知忧虑,我的罪过已经很大了。”于是他拜了两拜,请求辞去官职,就跑出去了。
景公追赶他,路途泥泞追赶不上。就命令驾车追到晏子的家里,还是没有追上。晏子的粮食全部分给了百姓,装载粮食的工具还放在道边。景公驾着车,在一个四通八达的大路口追上了晏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的身后,说;“我有罪,先生背弃我,不帮助我,我不值得您屈身(帮我治理国政)了,难道您就不顾及国家和百姓了吗?希望先生保全我,请允许我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送给百姓,送多送少,送轻送重,就听您的命令了。”就在路上任命晏子官职。晏子才(和他)回去。(晏子)命令大臣到民间巡视,百姓家中有农田蚕桑却没有饭吃的,使他们有一个月柴米积蓄;连农田蚕桑也没有的,使他们有一年的食物;没有积蓄柴草的百姓,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足以度过连绵的雨天。又命令近臣到民间巡视,百姓中房屋不能抵御风雨的,给他们钱;巡视查找百姓中缺钱少用的,三天内要完成,超过三天按不服从命令治罪。
景公走出(日夜饮酒听歌的)馆舍,减少肉食,撤去酒席。三天后,官吏的报告全都上来了:贫困百姓有一万七千家,用去粮食九十七万钟,柴草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三千金。景公从这以后才回到内宫节缩膳食,不调琴弦,不列钟鼓。晏子请求斥退景公身边的亲信和那些用歌舞娱乐君主的人。
文本解析(二)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五》,《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一部记事的散文著作,包括《内篇谏上》《内篇谏下》《内篇问上》《内篇问下》《内篇杂上》《内篇杂下》《外篇重而异者》《外篇不合经术者》,共八篇。相传是春秋末齐国的政治家晏婴所作,但从内容看,大致是后人追记、整理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书。所记内容也不完全是写实,即使是有史实作根据,作者也多加以夸张和渲染。因此,该书虽然是记晏子言行的,却可以当作历史小说来看。《汉书·艺文志》将此书列于儒家,但因书中有宣扬墨家兼爱、非乐、节用等主张的内容,所以有人认为该书应归入墨家。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管仲之后齐国的大政治家。他生活朴素,爱国爱民,在国内敢于主持正义,抑强抚弱,又善于辞令,出使能对抗强权,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大。《晏子春秋》着重宣扬晏子的才能和美德,写得生动有趣,也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对当时荒淫残暴的君主、无恶不作的佞臣等都有所揭露和批判。书中作者善于运用简炼生动的语言写人叙事,展开矛盾和斗争,使这部书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记述在齐国遭受霖雨灾害时,景公却一味追求享乐、不恤国事、不顾百姓死活。晏子敢于主持正义,为了劝谏景公而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表现了晏子爱民爱国的美德。
参考译文
齐景公在位时,有一年齐国大雨一连下了十七天。面对大雨灾害,齐景公却仍然日夜饮酒作乐。国相晏婴请求景公散发官仓的粮食救济灾民。多次请求,都不被景公准许。景公命令伯官赴各地视察,寻找能歌善舞的美女。晏婴听到后,很不高兴,他就先把自己家的粮食拿出来,分发给饥饿的百姓,把装粟米的容器放在路边,然后步行去拜见景公,劝谏说:“大雨接连下了十七天,每乡倒塌的房屋以数十计,每个村子都有好多户饥饿无靠的灾民,老弱病残的百姓,受冻没有粗布衣服穿,挨饿没有粗劣的食物吃,处境艰难无路可逃,翘首四望求告无门。而你作为国君,却不体恤自己的子民,日夜饮酒作乐,下令寻求能歌善舞的的美女不停止。你的马吃着官府的粮食,你的家畜吃得饱饱的,你的后宫都有精美的食物享受,和你的子民百姓相比,你不觉得你的狗马后宫享受太多,你的子民享受太少了吗?本来百姓在走投无路求告无门时,生活困苦心里还惦着国君的体恤,饥寒交迫,求告无门时,愁苦不堪仍然把希望寄托于国君啊。今晏婴率百官,却使百姓饥寒交迫处境困窘而又求告无门,使国君沉溺于享乐不恤国事不察民情,我晏婴实在是罪大恶极。”说完向景公拜了两拜叩头后,起身迅速离去。
景公在晏子后边紧追,加倍赶路却没能追上。景公命快马加鞭追到晏子家,还没有追上。只看到晏子把自家的粮食分发给饥民,装粟的容器摆在路边的情景,景公驱车继续追赶,一直追到郊外大路上才追上晏子。景公走下车子,跟在晏子后边说:“我有罪,先生你可以违背不施援手,我的德行也不值得你用臣礼约束自己,难道先生你就不考虑齐国和百姓吗?希望先生你能继续关心帮助我,我愿拿出国库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灾民,分发标准一切听从先生你的安排。”景公就在大路上拜谢晏子。晏子这才返回城里。发布命令视察全国,百姓家尚有织物而没饭吃的,先供给一月的粮食;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供给一年的粮食;没有物资储备的百姓,供给柴禾,使他们能够度过这场大雨灾害。下令伯官视察各地百姓,那些房屋不能抵御大雨的,发给他们救济金。视察落实灾民生活困难无力自救的,限三天时间全部调查清楚,拖延推迟的,按不遵从命令治罪。
景公自己也走出宫室,每餐减少肉食,撤掉酒宴。三天以后,各地巡视的官员汇报上总:贫困无靠的灾民有一万七千多家,需救济粮食九十七万钟,需救济薪柴一万三千多车;房屋倒塌的有二千七百多家,需发放救济金三千两。这以后,景公回到宫室裁撤用度,不再陈设歌舞。晏子又清退了那些平日在景公身边专以歌舞声色享受引诱国君的小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课内阅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丝竹管弦: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其一也——致:导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夫人相与——不知老将至
B.或因寄托——及其之既倦
C.犹不能不之兴怀——其无礼于晋
D.终期尽——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3.对《兰亭集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有这样一个游戏:把盛了酒的酒杯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漂流,杯子停下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
4.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D
4.(1)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当然知道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看待是妄造的。
  (3)尽管时代不同世事不同,但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情致却是一样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也,而闻者彰。疾:强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
C.君子不齿 不齿:极度鄙视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顺风呼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上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大意“如今君子的智慧却反不如他们,这难道不奇怪吗?”可知,不齿,应为“看不起”。所以选C。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而”,前者为表修饰;后者为转折连词,可是;B项,“之”,前者助词无义,作用是使句意通顺,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助词,的。C项,“其”,前者,反问语气词,可译为“难道”。后者为代词,其中。所以选D。
小题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的理解。A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C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D,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顺接词。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表述不正确,“《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没有运用比喻,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于是怅然慷慨
C.不然则其所疏远?
D.依乎天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水时至,百川河——灌:注入
B.顺流而行,至于北海——东:向东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眼睛
D.以为己若者——莫:没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