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请以“享受”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鲜明:⑨不少丁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享受是在心理上或生活上得到满足;是生命在存活过程中,通过身体器官、思想意识的作用,使生命自身产生一种愉悦、美好的体验与感觉。这种满足的体验与感觉,从性质来看,有浅层次的享受,也有深层次的享受;有物质的享受,也有精神的享受;有结果的享受,也有过程的享受……从“享受”的内容来看:可以享受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可以享受成长历程的独特体验;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以享受失败的启迪;可以享受拥有的幸福,也可以享受“赠人玫瑰”的余香……可以写你对“享受”的看法和理解,也可以写自己面临许多享受的内容如何选择……需要注意的是,享受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写作时一定要把握好主旨。
构思方面,要适当地化虚为实,突出写作重点。比如在“享受”的后面加上一个宾语“人生”(或“今天”“生活”“学习”“孤独”“寂寞”等),就能有效地使“享受”具体化,从而突出写作重点。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是命题作文,作文时只能用“享受”作标题,而不能另拟新题;我们说的化虚为实,是便于把握写作重点,而不是缩小题目“享受”的内涵,否则容易偏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你以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它又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以“心境与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要使本次作文在立意上有深度,贵在分析。苏东坡与惠崇和尚看人的结果迥然不同,其原因何在?苏小妹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即看你心存之物为何,但材料中的“牛屎”与“如来”又具体寓指什么?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经历、感悟等,联系实际加以揭示和阐述了。以下立意的角度可供借鉴:
1.“心存如来”不是因我们去信仰佛教,而是应拥有一种高尚的对人、对事、对社会的看法或态度,要以宽敞的胸怀去包容他人,去尊重别人。
2.“物”会着我“色”,要注重对“我”修养的提高。
3.与人为善是如来思想中的精髓,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当多一些“善言”、“善行”。
写作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从健康、积极向上的角度来把握中心,以体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导向,因此学生习作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对文中的主旨或观点要注意“理性”分析的高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所写的文章才能拥有如来肚子般的大度。同时,还要防止写作过程中“材料贫乏”、“思维单一”、“题材幼龄化”等倾向的产生。
参考拟题: 1.《心存理解/爱心/宽容》;2.《如来眼中出“如来”》;3.《净化自己的心灵》;
4.《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梳洗》。
[范文]心灵的镜子
一个人看世界犹如照镜子,镜子中照出的不是人妍媸美丑的外表,而是他那形形色色的灵魂。
人的感情是多变的,世界也会因之而多变。当心爱的人走了,你周围的美景就会荡然无存,心中惟有孤单和悲伤。怪不得柳永会咏出“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词句,也难怪《悲惨世界》中的痴情者会这样诉说:“你走了,也带走了我天空的太阳,我的世界从此变得黑暗。”一个人的心情遥控着一个世界:在忧愁者心中,世界是灰暗的;而在乐天派心中,世界又是何等的美好。
听说过德兰修女的故事吗?软弱多病,肮脏不堪的人谁还会去照顾他?只有像德兰这样充满美好信念的人才会来承担这份责任。当爱滋病将人类扰得人心惶惶的时候,非洲一位伟大的女性却将一个患了爱滋病的小孩抚养到了十几岁。是信念和爱心驱使她们跨越了疾病、恐惧的障碍,在这两位女性的眼中,世界都是美好的。
心存何物,万物皆成何物。葛朗台心中仅存的是金子,于是一切都成了金子。妻子生病请医生看病,在他眼里就意味着金子的流失;女儿的婚事,在他眼里也就成了金子的来源。即使到临死之时,吝啬鬼的眼中充满的仍是金色的光芒,爱情、亲情等都已不复存在。还有那“可敬”的唐吉诃德,不也是如此吗?他心中充满了骑士的幻想,带着仆人所穿的骑士服,把羊群当成猛狮,把风车看成魔鬼……的确,在那骑士的年代里,一切的真实都已经不复存在。心存之物——骑士思想,主宰着中世纪人们的人生,于是才有了诸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为我们所演绎出一幕幕的“荒唐”与“滑稽”。
由是观之,心存之物的优劣对于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你若想游戏人生,那必将一事无成,因为在你的眼中一切都会成为戏中情、戏中景,你的斗志就会从此而烟消云散;你若能够心存“不满足”,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动力,因为在你的眼中涌浪不能容忍山涧的狭窄,雏鹰不会安于卵壁的黑暗。
心逐物为邪,物随心为正。不将罪恶存放在心中,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善良。保持你心灵之镜的洁净,让心中的太阳因此而光芒无限;澄清你心灵的池塘,让我们的社会因你而美好无比。
[点评]?本文作者能结合平时的阅读体验和生活感受,以较为流畅的文笔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心逐物为邪,物随心为正,并呼吁人们保持“心灵之镜”的洁净,澄清“心灵的池塘”,让我们的社会能够变得美好无比。行文在立意上颇具深度,读来启人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这个时代,青春已经成为某种姿态。在光影流溢的街头巷尾,抑或在日夜笙歌的迪厅酒吧,随处可见的便是青春。我们的青春是可感的,因为它已蜕变成一种符号,在摇滚的CD里,在安妮宝贝华丽颓废的句子中,在超女的宣传海报上……什么时你认同“青春”?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青春”姿态来“生活”?以“青春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青春生活
时常想起狄更斯的那一句话:“你会听到天使在说,那些美好不会消逝。”恍然间,就仿佛置身云端,软软的纯白的棉花糖萦绕着天使的低吟浅唱。这般纯净的美好也许是青春最好的注脚。
不知有多少人赞美过青春,或许是广为传唱的一曲歌谣,或许是心底流连的怀念,抑或是深埋于日记中少女的心事。(一二两段引入,引用描绘青春的美好,排比突出人们对青春的赞美。)
我们的青春正在进行中。它没有“十七岁的单车”,没有风中飞扬的裙角,没有轰轰烈烈上演着的长篇剧集。我们有着截然不同而同样真实的青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季,这是绝望的冬季。(对“我们进行着的青春生活”的辩证特点——最好与最坏,希望与绝望,总领下文。)
也许多年以后,白发苍苍的我还会记得那张塞满了书与稿纸的课桌,棕黄色的纹路多少次顺着手指滑过,迷失在指纹的螺旋中。(诗意而细腻地表达,且化用李商隐《巴山夜雨》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的时光回环错置的笔法,虚实相生)似乎每天的生活就与学习打上了等号,课桌也就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夏夜的灯光穿过高速旋转的风扇在上面投下斑驳的黑影,(用生活中典型的细节,诗意地、形象地、高度地概括)冬天氤氲着热气的小水杯温暖过你的我的抑或是他的手掌。我们不知疲倦地穿行在宿舍与教室间,不知疲倦地游走在苏轼与阿基米德之间,为了心中那清晰或模糊的梦。(末句承上启下,水穷而云起,过渡圆润)(本段写现实生活: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的生活。)
梦想,准确地说是做梦,是青春生活中最闪光的一朵浪花。青春年少,美就美在它的不可知,哲人如是说。习惯于在课间眺望远方,仿佛踮起脚,再踮得高一点就能瞥见未来遥远的面容。于是就梦着到西施浣纱处冲一冲小脚,到珠穆朗玛峰顶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到金字塔尖煎一个荷包蛋,到世界的中心静默地站立成永恒。这些荒诞的话语记录着每一次心的悸动,拼凑成未来的地图。(用了奇特而贴切的青春方式,写出青春生活的梦想甚至幻想,)
梦想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分承前两段)苦中作乐是我们的特长。面对铺天盖地的试卷纸,却在油墨香中忆起“倚门走,却把青梅嗅”的娇羞;抽空坐到河边的斜坡上享受日光浴,背政治的间隙还与对岸的孩子“隔空对话”。乐观的我们坚信着“生活中不缺少快乐,只是缺少善于发现快乐的心”。(立足于乐观、自信、发现的眼光认同“苦中作乐”的青春生活。)
我珍惜着这样快乐又痛苦的青春生活,就像我会无畏地接过带刺的美丽玫瑰。耳旁总有天使在小声吟唱。我会把青葱岁月的记忆酿成芳醇,落寞时独自嗅那不散的芬芳。(总结全文:我对青春的态度:珍惜它,作为人生永远而美好的怀想。)
[简评]
青春有梦有任性,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故做忧郁,更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有数不清的琐碎的烦恼,作者赋予青春以丰富的内涵——追求梦想,努力拼搏,“苦中作乐”,凸显了青春主题的亮色。
文章用生活中典型的细节,诗意地、形象地、细腻地对青春生活做了形象的刻画,突出了“青春生活”中我们的形象,在诗意的叙述中寓含深情的倾诉。
本题解析:
什么是青春?朝气蓬勃的、梦想的、激情的、苦乐的、豪情壮志的抑或是颓唐、迷惘的?很多学生着眼于写倦怠的学习、单调的日子,确是真情实感,但关键要艺术化地表达,不局限于发牢骚,应该侧重于“青春生活”具体的生活经历、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评论。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天 ,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上逛一逛,他们说:“集市上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门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还生命以“真需”
电影《海上钢琴师》在令人感慨之余更给予人们一个难以释怀的遐思:主人公一九零零甘愿放弃生命与“弗吉尼亚”葬身鱼腹。或许,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份灵魂的安适,而非生命中种种并不需要的可能。
还生命以“真需”,且让我们放弃人生不需的沉重,重拾真需的轻盈,毅然重新上路。
难忘苏格拉底的一句话:“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的确,生活在现代纷华尘世中的人们是否已忘却了真正需求所给予的生命的轻盈,是否已疲惫被不需之物所施予的沉重?我们习惯于拾起人生旅途中毫无价值的粗砺,习惯于忘却本应该轻松自在的轻盈步伐,殊不知,当我们暗自欣喜,以为沿途所谓的“需求”将给我们带来丰盈充足的人生,而真正的人生,却因不堪沉重而轰然仆地。
放弃不需的沉重在于在物欲洪流裹挟下重拾生命最真实的航标;重拾最真实的轻盈在于在纷乱浮华的世界中辨清所需,“择优而从”;还生命以“真需”,不是要你接纳一切生命的赠予,更不是汇你抛却一切的需求欲念,而是以最睿智的思想,以最敏锐的眼光看待需求。回望历史长河,那些在人生之路“浅吟低唱”的文人墨客,硕儒大家,哪个不是寻得人生真正的需求,而换得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快意于轻盈呢?
明代作家袁中郎放弃苏州行政长官一职,因为他真正的需要时与山河唱和,无羁无绊;当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特放弃巨额家族财产,因为他真正需要的是最深沉的哲学思考。法国哲学家蒙田说:“生命最难学懂学透的学问,就是如何享受生命。”人生苦短,上帝决不允许你在不需事物的羁绊下恍然“柯烂斧锈”,而唯有还生命以“真需”,方能真正享受生命,窥见人生破晓的刹那。
曾国藩有言:“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是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是尽力从之,此谓知命。”事故,人生只在于可为于不可为之间。放弃不需的沉重,重拾生命的轻盈的“真需”,生命即在尽性而为间永恒。
当现代文明的虚荣奢华匆匆而来,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来巧言令色的风行接踵而至,何妨再次举杯,最深沉也最简单,最淋漓也最高昂地道一声:“还生命以真需”,人生亦足!
本题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对于本则材料,应该在充分挖掘各组矛盾关系(见命题特点)后,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收获”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故参考以下立意:
1.勿因疲于追寻非必需的炫目物质而迷失自我。由此可引申出“摒弃非必需的物质,追寻精神收获”“时尚的、光鲜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等观点。(最佳立意)
2、知足者常乐。
3、简单也是一种幸福。
4、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5、无用与有用。
6、得与失
7.非必需的尽量不要,要学会为自己减负;
8.富有的是精神;
9.恬淡的人生,简单的快乐;
10学会放下;
11.做好人生的加减法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职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是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从审题立意的角度来看,这则材料没有设置太多的审题障碍,我们抓住材料中提示语“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即可,具体构思时,我们可以围绕“幻想与现实”“幻想与社会进步”“幻想与成功”等多个角度立意。
当然,聪明和细心的考生还可以发现材料中的例子有一个特点,所举的例子都来自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的幻想小说,我们可以谈文学家对于社会进步的贡献,以及幻想小说的独特魅力,相信从这个角度立意,作文一定会别出心裁。
不过,这里的“幻想”不等于“胡思乱想”,虽然有些幻想是荒诞无奇的,但在幻想的深处都是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了解和认知,以及对于社会法规的理性把握。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这样的幻想。如果考生认为只要与“幻想”有关的任何立意都可以入题,那肯定是没有正确理解题旨要求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