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A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激于义而死焉者 C 或为匿名书毁亮?为其不可得而法 D 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安陵君其许寡人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为民“兴利除害”的一组是(?)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③?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 ④?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⑤?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⑥?锄豪强,植良善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⑤⑥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①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诘、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按:按照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数:计算,列举
C.道其风俗之美道:陈述,称道
D.遂书以名其亭焉名:命名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耸然而特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辟地以为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C.盖天下之平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孔子曰:何陋之有
B.甚矣,汝之不惠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滃然”,就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们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第Ⅱ卷(114分)
3、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4、阅读题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言 身 之 文 也 身 将 隐 焉 用 文 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士 之 爱 公 者 强 为之名 耳 非 公 意 也。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令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①:“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②:“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嗓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 ,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竟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③:“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④:“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⑤:“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中暑,很热。
1.对下列句子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文镜督河南严——督:督察。
B.鲁为微行——微行:隐藏身份,改装出行。
C.无游目视者——游目:左右顾盼。
D.合邑士民焚香送之——合:全。
2.文中标序号的五个“曰”字编为四组,说话人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⑤
D.④⑤
3.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线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
A.草冠骑驴入境
B.鲁心敬之而无言
C.径诣别室,且浴且思
D.且贤称噪于士民
4.“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A.看见一些貌似书生的人惊慌地在一起商量
B.看见一些穿着读书人衣服的人聚集在一起谋划
C.看见一些衣冠整齐的读书人小心翼翼地在一起谋划
D.看见一些书生打扮的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5.“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A.依照平常的办法去办事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B.按照一般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C.按照平庸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D.依照平凡人的办法去行事的,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6.能表现鲁亮侪“奇男子”举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只填序号)
① 鲁效力麾下? ② 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③ 与之印,不受
④ 良久,击水誓曰 ⑤ 鲁掷印铿然,厉声曰 ⑥ 吾暍甚,具汤浴我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鲁亮侪谨言慎行,遇事不轻易表态,因而被田文镜派往中牟取代李令。
B.鲁亮侪声称天热,要求洗澡,是想借此独自思考一下。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C.鲁亮侪沿途察访士民对李令的反映,到中牟后又观察他的外貌和衣着,对李令十分敬佩。
D.鲁亮侪下不顾利害,保护李令,中牟士民都感谢他,而李令认为鲁会受到牵连。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