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渔家傲
范仲淹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③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②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③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1)有人说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联中,将“抱”字改为“枕”字更为合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说明理由。(4分)
(2)两首诗都写了边塞之景。请你从写景内容和景物描写的作用两方面简要分析兩诗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1)答:不同意。这一联写出了边关将士们极为紧张的军旅生活,就连晚上也不能安然入睡,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似乎一当警报响起,“抱鞍”者即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一个“抱”字把紧张的状态渲染得尤为突出,表达效果极强。“枕”字则有安然入睡之意,不及“抱”字效果好。
(2)两首诗都写出了边塞艰苦、恶劣的环境。李诗重在表现天山飞雪,寒意袭人,毫无春意的自然环境,写出严寒的特点,反衬了将士们昂扬的爱国热情;范词重在渲染边塞雁去无意,孤城深闭的冷清、肃杀 、悲凉的氛围,烘托出将士们万里思乡的悲伤情感。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5)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6)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参考答案: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晓来谁染霜林醉?(3)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5)《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6)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小题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一脉相承。(2分)
小题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小题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说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憾人心。
本题解析:
小题1:该题把诗歌主旨的理解与名家名句默写结合起来,既考查了考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面。诗歌最后两句狱中冻死囚与前面公侯贵族在雪天歌舞升平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能力。
小题2: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当时诗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前蜀韦榖编《才调集》收此诗,题作“伤阌乡县囚”。 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因为“冻死”二字已能尽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糜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对比是本诗最突出的表达技巧,命题人不要求考生回答具体艺术特色,仅要求考生赏析,命题定位准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小题1:词的上阕表现了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春愁”的,请试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从清明前,面对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的愉悦(2分),到清明后,面对落花飞絮、云雾压楼的郁闷惆怅(2分)。
小题2: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2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词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 “云锁朱楼”的“锁”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小题2:本题题干中的两个词都我们答题作了暗示。一是“如何”,二是“赏析”,这两个词都指向具体的表现手法。所以要答好本题,首先要对表现手法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是整个答题的关键。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意思对即可)
2、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