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2019-06-26 17:04:4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三闾庙?【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小题1: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本诗前两句又是如何写屈平之“怨”的?(4分)?
小题2:此诗三、四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赞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分析这两句写景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诗的起句即景起兴,以沅湘的水引出屈原;又以沅湘水的流“不尽”来喻屈原“怨”的深长和厚重。
小题1:诗的后两句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特定的秋日图景,引人思索,在景中让人仿佛看见屈子失意落魄、满腹遗恨的形象,含意蕴藉而又满蓄感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诗歌的艺术特色。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关键点为:“比兴”手法, “怨”的深长和厚重。
小题1:三四两句为景物描写,诗歌多为情景交融,读懂了景,也就读懂了诗人的情。秋风凄清,心境自然悲凉,枫树萧萧更见惆怅。所以答题时要先点中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然后再描绘景物特点,最后点出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
小题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5)


参考答案:
小题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小题2: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点评:本题和第一小题是一道规范的炼字题,第二小题与教材联系紧密。《雨霖铃》是典型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写实,下片写虚。其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本题即是对课本内容的转移。扣教材较紧,虚实手法也是常考的一个考点。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回答问题。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三、四句中营造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凉,诗人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意对即可)
(2)诗人描写了床上之月、天上之月,梧桐、凉床,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诗人的孤寂的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