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无声子夜歌
薛奇童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无声子夜歌》时说:“ 91exam.org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这里所说的“同”和“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霜露表明夜已深,渲染了环境的清冷,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愁怨。
2.同:两诗都写了秋夜望月,表达了孤寂恩怨之情。异: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小题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同”与“异”分别指什么?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分别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同:都是对家乡的思念。(1分)异:(1)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典故(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2)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1分)。
【小题2】对比和想象。(2分)江诗以“心逝”和“形来”对比,想象故乡的菊花开放了几朵;(2分)岑诗以“强欲登高去”与“无人送酒来”对比,想象故乡的菊花在战场旁开放。(2分)对比与想象的运用,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诗人的情感要根据题目和文本提供的信息去判断。江诗的题目“于长安归还扬州”中有“归还”,岑诗题目中有“思长安故园”。所以这两首诗的共同感情应是思乡。不同之处江诗通过“篱下菊”表达心向田园、渴望归隐的心情。岑诗通过“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惜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要结合文本来分析,江诗前两句“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逝”与“来”构成对比;而“今日几花开”则是联想想象;岑诗“前两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一去一来构成对比,而后两句则是想象故乡的菊花在开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
暮春回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小题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
小题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小题1: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本题解析:
小题1:表现春残作者用了几个意象,找出这些意象,具体分析即可。例如辛夷花尽,杏花飞,花尽花飞都是春将尽之意。黄鸟稀,鸟儿也稀少了,让人感觉春光无限,鸟语花香的日子已经远去了。作者用这些事物来写春残,写作手法应为渲染。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仔细阅读: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可知,作者对幽竹待我非常兴奋,赞美了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塞下曲(其六)?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小题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小题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要先结合注释读懂诗句意思。首联的第一句写自然环境:凛冽的北风把野草吹得变成了白色,一片凋零。第二句写军事环境:胡人的马匹在边疆飞驰。明白了这意思,环境的特点便不难得出了。至于“作用”,则应联系全诗分析。
小题2: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对边将的描写进行分析。诗一开头便把边将放在一个军情紧急的恶劣环境中,然后用“戍楼月”来映衬“边将心”,暗写边将的思乡之情;写“霜露重”的“铁衣”、“岁年深”的“战马”,明写边将的戍边之苦。尾联两句则表现了作者的渴望和平的愿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