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2019-06-26 17:04:4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无声子夜歌
薛奇童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无声子夜歌》时说:“ 91exam.org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这里所说的“同”和“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霜露表明夜已深,渲染了环境的清冷,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愁怨。
2.同:两诗都写了秋夜望月,表达了孤寂恩怨之情。异: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小题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同”与“异”分别指什么?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分别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同:都是对家乡的思念。(1分)异:(1)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典故(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2)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1分)。
【小题2】对比和想象。(2分)江诗以“心逝”和“形来”对比,想象故乡的菊花开放了几朵;(2分)岑诗以“强欲登高去”与“无人送酒来”对比,想象故乡的菊花在战场旁开放。(2分)对比与想象的运用,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诗人的情感要根据题目和文本提供的信息去判断。江诗的题目“于长安归还扬州”中有“归还”,岑诗题目中有“思长安故园”。所以这两首诗的共同感情应是思乡。不同之处江诗通过“篱下菊”表达心向田园、渴望归隐的心情。岑诗通过“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惜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要结合文本来分析,江诗前两句“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逝”与“来”构成对比;而“今日几花开”则是联想想象;岑诗“前两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一去一来构成对比,而后两句则是想象故乡的菊花在开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
暮春回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小题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
小题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小题1: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本题解析:
小题1:表现春残作者用了几个意象,找出这些意象,具体分析即可。例如辛夷花尽,杏花飞,花尽花飞都是春将尽之意。黄鸟稀,鸟儿也稀少了,让人感觉春光无限,鸟语花香的日子已经远去了。作者用这些事物来写春残,写作手法应为渲染。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仔细阅读: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可知,作者对幽竹待我非常兴奋,赞美了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塞下曲(其六)?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小题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小题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要先结合注释读懂诗句意思。首联的第一句写自然环境:凛冽的北风把野草吹得变成了白色,一片凋零。第二句写军事环境:胡人的马匹在边疆飞驰。明白了这意思,环境的特点便不难得出了。至于“作用”,则应联系全诗分析。
小题2: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对边将的描写进行分析。诗一开头便把边将放在一个军情紧急的恶劣环境中,然后用“戍楼月”来映衬“边将心”,暗写边将的思乡之情;写“霜露重”的“铁衣”、“岁年深”的“战马”,明写边将的戍边之苦。尾联两句则表现了作者的渴望和平的愿望。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