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为
[? ]
A.①开国何茫然②青泥何盘盘
B.①但见悲鸟号古木②但悲不见九州同
C.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D.①以手抚膺坐长叹②可以横绝峨眉巅
2、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听而斫之——听:任意
B.郢人立不失容——失容:面容变色
C.引之盈贯——引:牵引
D.其于大达亦远——达:显贵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幸而。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高祖尝召访之,俭曰:“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从定京师,晋昌郡公。
武德初,迁中书侍郎。吕崇茂以夏县反,与刘武周连和。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致讨。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谋反,会俱在贼中,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会高祖幸蒲津,舟及中流而世让至,帝惊,曰:“岂非天也!”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杀,余党皆诛。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帝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尽薄怀恩赀产赐俭。还为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曰:“卿观颉利可取乎?”对曰:“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岁余,为民部尚书。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坐小法,贬光禄大夫。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谥曰襄。(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典:主管
B.故俭雅与秦王游——雅:平素
C.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庶:或许
D.坐小法,贬光禄大夫——坐:因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俭忠于唐室的一组是(? )
①事亲以孝闻
②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
③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
④命趋还舟,捕反者
⑤身幽辱而不忘朝廷
⑥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俭富有政治远见。看到隋室昏乱,他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在受到高祖召见时,唐俭分析天下大势,为高祖出谋划策。
B.唐俭为人不拘小节。年轻时爽快豪迈,不受约束,后来身居高位,在官任上却不好好处理政事,喜欢与宾客纵酒玩乐。
C.唐俭屡建奇功。他曾参与平定京师,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及时发现独孤怀恩的反叛阴谋,解救了高祖的危难,后来又在击败突厥过程中立下大功。
D.唐俭善于因势利导。他跟随太宗打猎时,看到太宗拔剑砍死野猪,趁机劝谏太宗不要沉溺于打猎而忘了治国之策,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武周败,亡人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