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日夜相击于前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C.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D.失其所与,不知太子乃与见王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拙效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1.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过:拜访
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比:亲近
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坐:不费心,不劳神
D.主者谅其无他——谅:体谅
2.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③⑤
B.②⑥
C.①②④
D.①⑤⑥
3.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橙、姨弟杜恽,并有乡里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橙、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①,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②县令,乡里甚怀之。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植,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③,天下成从风而化。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
【注释】①围栅:营寨。②假板:未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受任命者称假板官。③释氏:佛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本轻来,未有战备轻:轻视
B.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饰:装饰
C.拜表致仕,优诏不许致:归还
D.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课:督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韦睿本性慈爱和颇有学识的一组是(?)
A.事继母以孝闻并有乡里盛名
B.睿于故旧,无所遗惜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
C.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其所发植,棱犹弗之逮也
D.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睿为官廉正,把所得的俸禄赏物都分给亲朋戚友,家中无多余财物;时世崇尚传教,他却不从俗随风。
B.韦睿在攻城作战中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断定走出魏城门外的数百人必是骁勇之兵,于是力排众议,果断抓紧战机击败他们。
C.韦睿尊老受幼。他孝顺继母,尊重年老的士大夫;抚养侄儿胜过亲儿子,虽年迈,仍督促孩子们读书。
D.韦睿与王橙、杜恽在乡里都享有盛名,伯父祖征认为韦睿的文章虽比不上他们,但学问见识以及为国建功立业的才能却超过他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天策府建,为中郎。王为皇太子,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尝赐玄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见公。”泫然流泪曰:“世傅黄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后忽梦如晦若平生,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选自《新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 令:美好
B.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 吝:耻辱
C.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 属:连接
D.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 筹:谋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 以告,则杀之
B.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 封府库,而待将军
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房玄龄推崇杜如晦”和“皇帝思念杜如晦”的一组是( )
①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②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③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④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
⑤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
⑥敕所御馔往祭
A.①⑥
B.③④
C.②⑤
D.④⑥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 房玄龄、杜如晦没有凭借什么老本出来做官,只是他们的才干可以参与治理天下,你想因此离间我们君臣关系吗?
B.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 第二年到吉祥的日子,派皇宫官员去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儿女,官府的官员的拜见也不停止,对他们一家的恩惠和礼节一点也没有减少。
C.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 大王如果最终只是守住封地,不干大事(就罢):如果您一定要治理天下,除了杜如晦没有谁和您一起成就功业的。
D.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
? 那时天下正多事,他判断处理毫无保留,同事、下属都各尽自己的才华,没有谁见到他才能的极限。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如晦年轻时就已经显示出较高的素质,在参加吏部选拔时,受到了有关官员的器重,认为他有栋梁的潜质。
B.房玄龄慧眼识英才,将杜如晦推荐给了皇帝。在之后两人的合作共事中,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尊重。
C.杜如晦英年早逝,皇帝十分痛惜,在他死时加官爵,赐谥号,并亲自下诏书,表达君臣痛悼的意思,并安排人刻写墓志铭。
D.杜如晦死去多天后,皇帝还非常想念,经常祭奠他,在赏赐他人物品时,也不忘记杜如晦,对他的遗属也十分关心。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姚平仲小传
[宋]陆游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贼平,平仲功冠军 冠军:在全军中居首位
B.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 适:恰好
C.厚赐金帛,许以殊赏 殊:特别,特殊
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物 色: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
至青城山上清官,人莫识也
B.宣抚使童贯召与语
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C.(贯)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D.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日
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平仲是北宋末年的抗金爱国将领,小传在交代过主人公的身世后,先叙述姚的少年事迹。他十八岁即大败西夏,扬名西陲,但因“负气不少屈”而得罪了童贯,因而受赏不及其功。后去睦州平叛,事成,由于童的阻挠,“一见上”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B.接着记述平仲中年奇袭金兵的往事,重点写他“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的壮举,而对他的偷袭失败又用了“连破两寨,而虏已夜徙去”来表示自己的惋惜之情。作者隐去姚急于求功,不等援兵到即急速出兵,结果被金兵发现,自己兵败逃亡的史实。
C.最后则记述了姚晚年的出世隐遁生活,无论是写姚骑青骡亡命,或是写他隐居后“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还是写他八十余岁紫髯童颜,健步如飞,“秘不言得道之由”,都增添了这位“失败的英雄”的传奇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D.作者将主人公置于“双向矛盾”(一是对战场上的敌人,二是对朝廷里的奸臣)中来刻画,不仅写出了他的事功,而且写活了他的性格,可谓大处落笔,形神兼备。而寓褒贬于客观的叙述之中的写法,则是大诗人诗歌创作技巧在传记写作上的“牛刀小试”。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