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春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事事幽”体现在哪里?请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全诗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燕子自在飞,鸥鸟相亲近;老妻画棋盘,稚子作钓钩。(意对即可)
2.示例一:认同幸词,因为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的休闲栖身之所,物情幽静,人事幽趣,又有亲友故旧的资助,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和满足?
示例二:认同苦情,因为诗人虽居悠闲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但这毕竟依靠旧友的支助,“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吐露的是悲酸的情感。(意思符合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临江仙?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问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小题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5分)
小题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2分)“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1分)“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1分)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1分)
小题1:幽禽(写杜鹃也可)。(1分)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1分)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1分)
本题解析:(1) “谪宦”,交代了全词的政治背景,并为全词定下基调;“江城”点明信州,“无屋买”是夸大之词,表明信州的偏僻荒凉,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残僧野寺”一句;这里“残僧”画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野寺”画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2)抓住一个“幽禽”悲啼的意象来抒写自己的心曲;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为什么事,一个幽禽(杜鹃)又在醉酒之时来到耳边苦苦啼叫;“月斜西院愈声悲。”,这“幽禽”的啼叫已不仅是“苦啼”,而且愈啼愈悲。“月斜”即月影西沉,表明时间已晚;时间既晚,则啼叫之久可知。“愈声悲”以见鸟之情切。这里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这两句托出全词的主旨:这儿的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在这里实际是借鸟的啼声,表达自己“他乡虽好,不如归去”的心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一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拟人。将垂杨和春人格化,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
2.“春不语”写出了词人的寂寞孤独,而这时已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雨”,更衬托出词人悲凉的心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春夜闻笛①
唐 李益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采桑子③
南宋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李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所作。②寒山,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③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
(1)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寄喻得体,衬托有方。朱诗?
。(3分)
(2)两诗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借旅雁自比,以万里反衬自身的孤单,写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法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比喻形象,对比鲜明。(3分)
(2)李诗之泪是自伤身世之泪,表现了诗人被贬南方,渴望北归而不能的遗憾与怨恨;(2分)朱诗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溪?桥?晚?兴
郑 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郑协:南宋遗民。?芊芊:草木茂盛。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景物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1分);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以声衬静)(1分)。前三句从静的角度描述,亭基寂寞,野渡无人,春流平岸、杨花满袖以及春草晚照都是静谧、恬淡的;后一句从动(声)的角度描述,杜鹃啼鸣,反衬出环境的清幽(1分)和作者的孤独(1分)。
小题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2分)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意象和手法的题目,意象要找全主要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诗歌写景的手法主要有顺序、着眼点、和表现手法,此题可从着眼点分析主要是视听结合,还可从手法中动静的角度分析。注意,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要写出表达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情感的题目,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南宋遗民”和之中的关键词语“寂寞”“晚照”“听杜鹃”,从这些可以看出是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