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A.生态文明是人类与社会进步的最终标志。 B.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不断地努力。 C.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调平等、多样性、可持续性和整体性等。 D.尊重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权利和地位,是奉行社会公正的关键。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不属于内涵理饵
小题2:A.原文是“重要标志”;B.原文是“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D.原文没有“关键”意思
小题3:“公平地分配”与“平分”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奔跑在死亡边缘
①智利的阿他加马寒漠,历来被人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2004年,一场7天6夜、全程27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赛正在进行。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此刻,林义杰和同伴坐在一块黝黑的大岩石下喘着气,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但他最终逃过了这一劫。凭借之前穿越中国戈壁的经验,3个小时之后,林义杰找到了正路,一举拿下了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的冠军。那年,他28岁。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几年来,这位台湾小伙子,一直奔跑在超级马拉松的赛道上。他的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
②想起那次死亡经历,林义杰至今“腿还会发抖”。可那场经历仅过去一个月,他便又签下死亡协议书。在神秘的亚马逊雨林,他又捧回了亚军奖杯。
③如果不是个性执著,原本成绩优秀的他,或许不会走上这条看不到终点的旅途。父亲曾含泪劝他:“阿杰,学体育没出息的!你好好听我劝。”在这个没上过大学的老维修工心里,好好读书,上大学,做个拿笔杆子的文化人,才是正途。实际上,是高中的一次比赛让林义杰确信,奔跑就是自己的“正途”。那次比赛前,教练问他准备好了没有,他说:“我尽力。”教练却狠狠打他的头,叫着:“要拼命!”林义杰回忆说:“尽力,就是你跑到终点后,还有力气坐下来喝茶聊天;拼命,就是跑到终点后直接送医院。”凭着这股狠劲儿,这个台湾小伙子终于跑出了一片天,接连在世界上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
④渐渐地,他发现,单纯的比赛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而从那一刻起,死亡也始终与他如影随行。
⑤2006年11月,林义杰和美国人查理、加拿大人雷伊,组成三人团队横越撒哈拉。队伍后面,跟着联合国的官员、好莱坞的大牌导演。通过记录这场西起塞内加尔,东至埃及,全程5900公里的撒哈拉穿越之旅,引起人们对非洲水资源危机的关注。沙漠的太阳分外毒辣,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途经乍得境内的撒哈拉沙漠,是一个遗留地雷区。虽然一行人可以绕开雷区,可流沙会裹挟着地雷四处流淌,随时都有触雷的危险。穿破了11双鞋子,遭到一次劫匪的攻击,111天后,林义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⑥他曾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并出现了脱水的状况,最终靠咬破嘴唇舔舔血,润润舌头越过难关;在穿越亚马逊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再把药敷上,不然整个小腿可能就废了;而最难挨的是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刻,其他人多是三五人结伴同行,相互照应,只有他,一个亚洲小个子,什么都得自己死扛。
⑦这些生死边缘的瞬间经常提醒他,死亡离他有多近,但奔跑的意义,也因此而开始改变。小时候,他拼命跑,只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功成名就后接着跑,是因为他在享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而再接下来,又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一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女孩,对他哭着说谢谢。这个女生的家人全部死在一场大火中,她几乎要自杀了。听了林义杰的演讲,她看到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⑧“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个小伙子乐呵呵地说。(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09月01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的环境描写,如“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是为了突出比赛环境的恶劣,并以此来直接表现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
B.林义杰和同伴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这体现出他和伙伴的乐观和大无畏精神。
C.全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的林义杰。
D.死亡始终与林义杰如影随行,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让他的目光从始至终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
E.林义杰说“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体现了他一直以来奔跑的目的。
(2)林义杰“个性执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
(3)第①段和第⑤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①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
?
②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
(4)第⑦段写道“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什么内涵?你如何看待他的态度?请结合原文,联系实际作简要说明。
?
参考答案:(1)B?C
(2)①拒绝父亲的劝说,选择“奔跑”作为自己的“正途”,只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
②危难刚刚过去,他又签下死亡协议书,而一直坚持在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参加各种超级马拉松比赛。
③在孤立无援的时刻,他什么都得自己死扛。(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并出现了脱水的状况,最终靠咬破嘴唇舔舔血,润润舌头越过难关。在穿越亚马逊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再把药敷上,不然整个小腿可能就废了。)
(3)①运用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其貌不扬的形象,并与其艰难而辉煌的经历形成反差,突显其个性。
②用“护送他们的军队”的不幸来说明他的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表现他的执著个性、坚强品质。
(4)“对待生命的态度”的内涵:①要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理想(正途);②为了理想要全力以赴(尽力),要拼命,要有股狠劲儿;③在享受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获得快乐;④“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个耳光与八个主义
周泽雄
作文章与做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
以最近颇为闹猛的掌掴事件为例。央视“百家讲坛”的尊客阎崇年先生在无锡签名售书,突遭一青年掌掴。事后,该青年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是对阎崇年学术观点的抗议。可以交代的因素,大概就这么些。哦,听说阎崇年先生还有美化康雍乾三朝的倾向,甚至还有为文字狱开脱的嫌疑。但就算如此,只要阎先生是以学术方式提出见解,我就看不出该见解与他遭到掌掴,存在何种关联。以我性喜就事论事的脾性看来,这就是一桩个案,任何试图挖掘掌掴合理性的努力,都难称得体。言论自由的地盘止于言论,拳脚相加永远不是学术争鸣的题中之义。实际上,越是当你不认同阎崇年先生的观点,你越是要捍卫正确的方式,而不是怀着暗暗叫好的居心,替掌掴曲为之说。
但是,我们存在着一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从一滴水里看太阳、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乃是他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让一个耳光仅仅成为一个耳光,那可说不过去,把一次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掌掴,引爆成一声惊雷,以便在民众耳畔炸响,才是能耐。由于这些时评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十八罗汉围抢一块臭豆腐时,我们便有幸目睹了一个奇观:一个耳光打出了八大主义。最近几天,我顺眼瞄到的相关宏论就有这么一些:有人说,“阎崇年被打的根源在于精英与草根话语权的不平等”;有人强调,这个耳光的实质,是“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观念冲突”;有人马上说不,这一耳光不该记在民族主义头上,民族主义也是冤大头,它是被“以愤青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拖下了水;另有人声称,“阎崇年遭掌掴乃是民族主义的反噬”;接着,一位看上去见识更高的作者缓缓总结道:“‘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
瞧,就是那么个理当归因于某位青年一时失控的偶发行为,经过我们时评家的一顿“五花大棒”,已经有望向吉尼斯申报“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耳光”了。真正让我纳闷的是,所有这些看上去像煞宏大学术命题的玩意,都不是以严谨的学术研讨方式提出来的,而是表现为某种脑筋急转弯,似乎只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就可以戴着假发套,盎然登场。很显然,上述命题,姑不论正确与否,哪个不需要来一番宏大论证?非凡的学术命题竟然可以省略起码的学术论证,而代之以一腔热情,这个爱好,在思维品格上恐怕有点第三世界色彩。用文章法术来偷渡学术观点,把学术问题文采化,重大命题灵感化,可见的结果是,再宏大的文化命题,也难免木偶化。
当然,真能从一个耳光里窥出意义,确乎是一种能耐,毕竟,这个耳光不同于寻常街巷里的一个巴掌。我的请求是,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
(选自2008年11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对第4自然段划线部分的“第三世界色彩”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把做学问看作作文章,让其中有猫腻可藏。
B.指对阎崇年遭掌掴事件大加渲染,上纲上线。
C.指只提出宏大的学术命题,却不进行相应的学术论证,就武断定论。
D.指对一个本来寻常的事件加以臆测,随意引申,得出宏大的结论。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一滴水里看太阳、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便是一些时评家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
B. “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加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
C.作者请求大家对待有能耐的活计,希望大家能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
D. 用文章法术来偷渡学术观点,把学术问题文采化,重大命题灵感化,结果是,再宏大的文化命题,也难免木偶化。
3、根据本文,下列对“某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
B.一些像煞宏大学术命题的玩意,都是这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们以严谨的学术研讨方式提出来的。
C. 带着放大镜看问题是他们一贯作风。
D.某些时评家们对于某位青年一时失控的偶发行为“五花大棒”,有望向吉尼斯申报“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耳光”了。
4、文章结尾说“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就阎崇年遭掌掴事件而言,这句话如何理解?对学问之道有何启示?
5、在作者看来,时评家们主要有何不良作风?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参考答案:1.C
2.B
3.B
4.(1)阎崇年遭掌掴事件与一般人的被掌掴相比,确实有其独特的新闻价值,值得人们关注,予以评论。但这种评论应是实事求是的,而不能捕风捉影,主观臆测。
(2)对学问之道的启示是,对于严肃的学术命题,要用严谨的学术论证去解答。
5.(1)①千方百计寻找新闻话题,对新闻事件随意进行闳大阐述,上升到学术高度,却不辅以相应的严肃论证。②用文章法术来偷渡学术观点,把学术问题文采化,重大命题灵感化。(2)这样做的后果是使所评事件的本来面目模糊不清,也使闳大的文化命题显得虚浮。
本题解析:1.联系上下文语境,可以判断出答案来。
2.文中说“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文中有个“或许”,表示一种可能性啊,并不绝对化。因此所以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
3.文中说“所有这些看上去像煞宏大学术命题的玩意,都不是以严谨的学术研讨方式提出来的,而是表现为某种脑筋急转弯,似乎只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就可以戴着假发套,盎然登场。”对比原文,显然B是答案。
4.本题较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题目设计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5.首先得弄清每段分别讲什么内容,其次确定答案的大致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概括答案。我们不难发现论述“不良作风”的主要在第3自然段,论述“后果”的主要在第4自然段。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古诗如酒?
祝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曲《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要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加线词。
(1)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当代诗歌离我们遥远只是因为缺少时间的距离,因此作者未对当代诗歌失去信念,只要经过若干年,当代诗歌也会有古诗名句一样的魅力。
B.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C.文章语言典雅凝练,大量引用古诗名句,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诗歌文化的高度赞美,对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的忧虑和关切。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
E.作者在文中所举的诗例抒发的都是自身韵困厄、怀才不遇或远在异地、思念亲友或征战沙场、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非常典型,自然能引起古往今来读者的强烈共鸣。
参考答案:1.(1)生动的形象意境变得模糊陈旧。
(2)诗句如珊瑚,美丽而持久。(意对即可)
2.古诗经过时间淘洗,本身的光彩不会失去,其魅力反而得到提升。(意思符合即可)
3.诗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更深厚的意义。(意对即可)
4.A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
(《壶口的黄河》选段)
怎样理解画线句“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②经受住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无前(或“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
本题解析: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是一个飞跃”是说现在的黄河与以前不同。怎么“飞跃”,答案在后面,下文说这时的黄河活了,有了毫无羁绊的兴奋和放纵,再往下“考验也就在这里……”,是说黄河到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