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7:43:45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 袭
后 ( 杜 ) 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者,八万余口。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 ? ”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 ? ”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 ? ”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 ? ”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 ? 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 ? ”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注:①不阐:不开明。?②鼷 x 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1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绥怀开导?②可招怀攸?③臣方助殿下成之?④虽成宜改之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纠摄:纠集整顿
B ?权宜以?为督?权宜:暂时采取的适宜的措施
C ?皇皇而更索?皇皇:心神不安的样子
D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部曲:私人的队伍
3 ?对下列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祖逆谓之曰?②何足以劳神武哉
A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B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C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D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4 ?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是豺狼当路,原先是狐狸当路?B ?现在豺狼当路,狐狸却走在前边
C ?不应在豺狼当路的情况下先打狐狸?D ?虽有豺狼当路,但应先打狐狸
5 ?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B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C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D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6 ?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
A ?二者全是尊称,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是为了使文章用词富于变化。
B ?在作客观叙述时称“太祖”,在写对话时称“殿下”。
C ?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文章作者陈寿对他的称谓;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杜袭尊称他“殿下”。
D ?“太祖”比“殿下”地位更尊,所以歌颂他时称“太祖”,批评他时称“殿下”。
7 ?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
A ?杜袭?张鲁?B ?杜袭?刘备?C ?张?张鲁?D ?张 刘备
8 ?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了杜袭在“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时立下了战功,并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
B ?杜袭“驻关中”的任务是防备刘备军队的侵犯,他的官职是留府长史。
C ?杜袭的主张是正确的,后来许攸的归服证明了这一点。
D ?杜袭不怕“太祖横刀于膝”积极进谏,并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D
6.C
7.B
8.A


本题解析:
1B( ①②都是安抚的意思,③完成,实现,④已决定 )?
2C( “皇”同“遑”,皇皇,匆忙的样子 )?
3 D( “迎”,这里是迎头拦阻的意思。“劳”烦劳。“神武”是指曹操,不是指军队 )?
4C( 结合下文,这是杜袭用比喻批评曹操想先打许攸的主张,所以当选 C) ?
5D( “千钧”,指弩弓的张力。一钧三十斤”“石”,旧读 shí,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石”,有时也作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现代读 d à n)?
6 无
7 无
8 A( 杜袭的战功,不是在讨张鲁时,而是在“留督汉中军事”时立的;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
也不在讨张鲁时 )
【译文】
后来,杜袭当了丞相长史,跟随曹操到汉中讨伐张鲁。曹操还师后,授予杜袭驸马都尉官职,让他留在汉中负责军事工作。他安抚开导百姓,百姓乐意搬迁到洛阳、邺城去的,有八万余人。这时夏侯渊被刘备方面杀死,军中失去了元帅,将士们震惊失色。杜袭和张郭淮纠集部下整顿军事,暂时让张总领军中事物,用来统一军心,三军就安定了。太祖从东方回来,要选一个留府长史,来镇守长安。主持的人所选的都不恰当,曹操命令说:“放弃骐骥这样的千里马而不骑,匆忙之间上哪里再去寻找呢 ! ”于是让杜袭做留守长史,驻军关中。当时将军许攸拥有一支私人武装,不归附曹操而且出言轻慢。曹操大怒,想先攻打他。群臣都提意见说:“可用安抚的办法让许攸归附,一起来讨伐强大的敌人。”曹操听后把刀横放在膝上,满脸怒气,不听大家意见。杜袭想要进谏,曹操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我的打算已经定了,你不要再说了。”杜袭说:“假若殿下的打算是对的,我就帮助您完成它;假若殿下的打算是错的,虽然已定了也应改变。您迎着我,命令我不要说话,为什么对手下人这么不开明呢 ! ”曹操说:“许攸轻视我,怎么可以置之不理呢 ! ”杜袭说:“殿下认为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 ”曹操说:“他是个凡人。”杜袭说:“只有贤人了解贤人,圣人了解圣人,凡人怎么能了解非凡的人物呢 ? 当今是豺狼当道而先打狐狸,人们就要说殿下躲避强敌攻打弱敌,前进不算勇敢,后退不算仁爱。我听说张力上千钧 ( 一钧三十斤 ) 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 ( 一石一百二十斤 ) 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现在一个小小的许攸,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 ”曹操说:“好。”于是用厚礼安抚许攸,许攸就归服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 6 处)(3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选自苏洵《名二子说》)


参考答案: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本题解析:文言断句抓住语言标志法。此题可根据句末语气词“者”“也”“乎”和句首语气词“而、则”及人称代词“吾”等断句。
参考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要是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少为军卒,事梁太祖。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
梁、晋争天下为劲敌,独彦章心常轻晋王,谓人曰:“亚次①斗鸡小儿耳,何足惧哉!”晋军攻破澶州,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人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是时,晋已尽有河北,以铁锁断德胜口,筑河南、北为两城,号“夹寨”。而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大臣宿将多被谗间,彦章虽为招讨副使,而谋不见用。龙德三年夏,晋取郓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乃引绳将自经。末帝使人止之。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章不可!”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末帝问破敌之期,彦章对曰:“三日。”左右皆失笑。
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
是时,段凝已有异志,与赵岩、张汉杰交通,彦章素刚,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为,尝谓人曰:“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与凝协力倾之。其破南城也,彦章与凝各为捷书以闻,凝遣人告岩等匿彦章书而上己书,末帝初疑其事,已而使者至军,独赐劳凝而不及彦章,军士皆失色。
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其于忠义,盖天性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死节传》)
注:①亚次: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小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跣足棘行百步履:踩踏
B.遣使者招彦章 间:中间
C.沿河以德胜 趋:奔向
D.与凝协力之倾:倾陷,设计陷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王彦章忠义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少为军卒,事梁太祖?②而谋不见用?
③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④阴遣人具舟于杨村
⑤而嫉岩等所为,愤梁日削?⑥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彦章为人骁悍勇猛,孔武有力。作战之时,手持一杆铁枪,骑马奔驰冲杀,迅猛如飞。
B.王彦章心里常常轻视晋王。晋军占据了黄河以北,夺取了郓州,军情紧急,他奉命出征时还对末帝说:三日便可击破晋军。
C.王彦章为人忠义不屈。晋军攻破澶州,俘获王彦章的妻子儿女带回太原,赐给他们住宅,供给的东西很齐备,想以此胁迫招降他,但他却不为所动。
D.王彦章受奸邪排挤,难为朝廷所用。攻破南城时,王彦章和段凝分别撰写捷报奏闻,赵岩等人隐瞒王彦章的捷报而上报段凝的,梁末帝立即派使者赏赐段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5分)
(2)段凝已有异志,与赵岩、张汉杰交通,彦章素刚,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为。(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5分)先帝夺取天下,不认为我不贤,我的谋略没有不被采用的。
(2)(5分)段凝已有二心,和赵岩、张汉杰相勾结,王彦章向来刚烈,气愤梁一天天削弱,而痛恨赵岩等人的所作所为。


本题解析:
小题1:间:秘密,暗中。
小题1:①②④与忠义正直无关。
小题1:末帝初疑其事,并非“立即”。
小题1:(1)“以”“不肖”“所”“用”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异志”“交通”“削”“嫉”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年轻时当兵,侍奉梁太祖。王彦章为人骁悍勇猛有力,能赤脚踩在荆棘上走一百步。手持一杆铁枪,骑马奔驰冲杀,迅猛如飞,而没有别的人能举起他的铁枪,军中称他为王铁枪。
梁、晋争夺天下,彼此成为劲敌,惟独王彦章心里常常轻视晋王,对人说:“亚次不过是斗鸡小儿罢了,哪里值得畏惧呢!”晋军攻破澶州,俘获王彦章的妻子儿女带回太原,赐给他们住宅,供给的东西很齐备,秘密派使臣招降王彦章,王彦章斩杀使臣自绝后路。但晋人害怕王彦章在梁,一定要招降他,对他的妻子儿女更好了。
这时,晋已完全占据黄河以北,用铁锁截断德胜口,在黄河南、北两岸修筑两座城寨,号称“夹寨”。而梁末帝昏庸无道糊涂妄为,小人赵岩、张汉杰等专权,大臣老将多遭受谗言离间,王彦章虽任招讨副使,而谋略不被采用。龙德三年夏,晋攻占郓州,梁人十分恐惧,宰相敬翔考虑到事情危急,把绳子藏在靴中,进宫见梁末帝,哭泣着说:“先帝夺取天下,不认为我不贤,我的谋略无不被采用。如今强敌还没有消灭,陛下忽视我的意见,我不受重用,不如去死!”于是拿出绳子准备自缢。梁末帝让人制止他,问他想说什么。敬翔说:“事情危急了,非王彦章不行!”梁末帝一是召王彦章任摺讨使,任命段凝为副使。梁末帝询问破敌的期限,王彦章同答说:“三天。”左右的人都忍不住笑了。
王彦章接受任命出征,疾行两天赶到滑州,摆酒大宴,暗中派人在杨村准备战船。命令六百身穿铠甲的士兵都手持大斧,载上锻铁的工匠。带上鼓风器和柴炭,顺水而下。王彦章聚集众人饮酒,酒喝到一半,假装起身更衣,率领几千精兵,沿河奔赴德胜口,船中的士兵挑起铁锁把它烧断,趁势用大斧砍断浮桥,而王彦章率兵猛攻南城,浮桥已断,南城于是被攻破,大概是三天吧。
这时,段凝已有二心,和赵岩、张汉杰相勾结,王彦章素来刚烈,气愤梁一天天削弱,而痛恨赵岩等人的所作所为,曾对人说:“等到我攻破贼军回来,将诛杀奸臣来告知天下。”赵岩等人听说后很害怕,和段凝协力想搞垮他。攻破南城时,王彦章和段凝分别撰写捷报奏闻,段凝派人告诉赵岩等人隐瞒王彦章的捷报而上报自己的,梁末帝开初还怀疑这事,不久使臣到军中,只是赏赐慰劳段凝而不赏赐王彦章,士兵们都大惊失色。
王彦章是个武臣,没有读过书,常用俗语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他对于忠义,大概是出自天性。王彦章是个武臣,没有读过书,常用俗语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他对于忠义,大概是出自天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②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③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④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⑤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⑥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 】 ①常平:官仓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名闻四方/甫:刚刚
B.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
C.实欲携其徒/贰:离间
D.安石富贵,何吝也?/轻:轻易
2.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1)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八?骏 ?
(明)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士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 选自《郁离子》)
【注】①厖(máng):通“尨”,杂;乱。此指杂色。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企及,赶上? B.齿:谈到,提及
C.阙:通“缺”,补缺? D.右:袒护,偏袒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内厩之马当服戎事,皆饱而骄? B.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C.故冀之北土纯色为上乘? D.内厩先奔,外厩视弗救
如斯,而未尝往也?予更欲一觇北,归求救国之策
19.下列句子中,与“乃参以外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B.我乘舆之骖服也。
C.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D.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故事富有传奇性。穆天子因为拥有八匹骏马而得以会见西王母和讨伐徐偃王,垂名于世。而夷王之马因为不事戎、养尊处优而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致使天下萧条冷落。不同的结局可谓对比鲜明,褒贬尽显。
B.本文以马为议论重点,形象而又深刻。马的优劣以产区分为四类,而天闲之马、内厩之马白白地享受优裕的物质条件却百无一用,而有用之马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变得灰心懈怠。这种以出生地为选马的标准,荒唐而又愚蠢。
C.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讽刺素材,将严肃的社会问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予以揭示。在战事面前,养马人之间互相推诿,夷王在无奈之下只好承诺一视同仁,但养马人争斗不断,各自为政,落得空欢喜一场。这段细节描写可谓丰富、饱满。
D.本文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予深刻的事理,通篇讲的是“马政”,但实际谈的是“人政”。寓言旨在告诫执政者要爱惜人才,不能按其出生地域、地位来区别对待人才,讽刺了元朝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歧视政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3分)
(2)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3分)


参考答案:
17.B
18.D
19.A
20.C
21.(1)用造父担任管理马的官,所以天下的良马没有被遗漏的。
(2)如今平日吃得多的马尚且承担不了战事,而我们这些力气少而又常服重役的马,恐怕更不能胜任了吧。(要点:“克荷”、“吾侪”、“恒劳”、“肩”)


本题解析:
17.齿:并列,排列
18.而:转折;目的)A则:却,表转折
B、也: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C、者: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19.A都是状语后置句; B(判断句)C(定语后置句)D(宾语前置句)
20.“但各种马仍争斗不断,落得空欢喜一场”不当,是因为“粮饷供应不上”
参考译文:
穆天子得到八匹骏马用来造访王母,回来后征伐徐偃王,消灭了他。就建造天闲马厩和宫内外马厩。八骏住在天闲,每天吃一石粟米;其次的马住内厩,每天吃八斗粟米;再其次住外厩,每天吃六斗粟米;那些达不到这等级的马为散马,散马每天吃粟米五斗;再下等的马为民马,不能吃到官俸。用造父当管理马的官,所以天下的马没有被遗漏的良马,而那些按照马的上下等级来得到不同俸禄的人,也没有不乐意的。
穆王死,造父死,八骏死,马的良莠不能分别,然后就以产地来加以区别。所以冀地以北纯色的为上等马,住在天闲,用来驾御国王乘坐的车;那些杂色的为中等马,住在内厩,用以国王乘车补缺的备用和战事用;冀地及济河以北的马,住在外厩,诸侯和王公贵卿大夫以及派往四方的官员们用它们;江淮以南的为散马,用来传递书信、服各种劳役,大事不用的。那些养马者的俸禄也看马的高下而有高低,和造父原来的做法一样。
等到夷王的末年,盗贼蜂起。内厩的马按规定应当参战作军马,但是这些马养得肉满膘肥,十分骄懒,听到钲鼓声就吓得后退,望见旌旗就四处乱逃内厩的马该当服兵役,它们都待遇好而骄惯,听到战鼓就避让,看见旌旗就逃跑。只好命令外厩的马也参加战斗。两厩(内、外厩)的养马人不和。内厩的说:“我们的马是给天子驾车的。”外厩的说:“你等食俸多而出力少,那凭什么比我们优先?”争论传到国王那,国王和大臣都偏袒内厩。不久,周夷王的军队和强盗相遇,外厩的马先上阵作战,强盗被打败了。强盗败走之后,内厩的养马人和马才冲上前去,结果周夷王反而认为内厩的马和养马人立了功。于是外厩的士兵和马都懈怠。盗贼乘机进攻,内厩的马率先逃跑,外厩的看见却不相救,也逃跑了。那些昂首阔步的马全部死了。
周夷王大为惊恐,于是下令征调天闲厩的马匹参战。天闲厩的马一向只习惯于在宫廷里驾车,不习惯沙场作战。天闲厩的人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夷王,夷王下令改让散马参战。养散马的人说:“作战的马需要有力气,吃得饱才能力大。如今平日吃得多的马尚且承担不了战事,而我们这些力气少而又常服重役的马,恐怕更不能胜任了吧。”夷王听了,心中有所醒悟,因而感到惭愧。他安慰了养马人一番,打发他们回去,并且下令,今后各类马匹都和天闲厩的马一样,享受同等待遇。但是,由于饲料供养不足,这对于天闲厩和其余三级马来说,只是空有其名而已。
于是,天闲厩的马和其他三类马,都逃到田野,马足相交,看见庄稼就啃就吃。老百姓无法耕种,年老体弱的人都相继饿死,年轻力壮的都被逼得当了强盗,那些马也像这些人一样逃跑了。夷王没有马,不能行军打战,天下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