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6 17:43:45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原 弊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 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畜菜根以延冬春 B.簸糠麸而食秕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C.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招之去为禁兵 D.国家罢兵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
| 小题2:以下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却不知爱惜民力,这是不可取的。
B.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C.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D.作者指出并批判了高大健壮的人不种田而年老体弱的人辛苦劳作的不正常现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2)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
2、单选题 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单选题 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申之以揽茝——申:申述,说明。
B、忍尤而攘诟——攘:忍受。
C、苟余情其信芳——信:确实。
D、长余佩之陆离——陆离:修长的样子。
4、单选题 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到)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píng,乘)
C.何可胜道也哉!(禁得住)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5、单选题 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瞭望日,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