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面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问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单,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之,庸可留平?石勒欲杀石虎③,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苟其职之不举——举:称
B.再四皆不然——然:这样
C.烛之则狗也——烛:照
D.且数十武——武:步
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 ]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冉氏以是颇患苦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A
4.(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假】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借助)
B.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凭借)
C.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如果、假如)
D.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假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给与。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②门③耳
2.翻译:
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②安敢失其序哉?。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
②有人认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
③有人问两人在当时谁高谁低;
④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
参考答案:
1.①同“悬”,挂②门生,即学生③罢了?
2.①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尊敬地打躬作揖;
②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
3.②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①县,通假字,“悬”,“县东坡像于室中”,根据意思可以推断出来。
2、疑难句子: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蚤”,同“早”;“衣冠”是动词,两个词
3、根据后文“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黄庭坚听了这话以后,诚惶诚恐;前文他悬挂苏轼的像,十分尊敬可以推断,黄庭坚十分敬重苏轼;黄庭坚是苏轼的弟子……可以推断出来
[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译文】
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相关练习。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倜傥:不拘于俗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生聚:百姓?
C.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南向: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抚膺:拍着胸脯?
2.下列各句中“其”字代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尝谓其徒曰?
B.业劝其主继元降?
C.其子延玉亦没焉?
D.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⑥再率帐下士力战?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业年青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暗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贪生怕死。?
C.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D.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以业老于边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A
5.(1)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
(2)皇帝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
(3)(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首先出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共18分)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
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基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占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指瑕》以擿其失擿:挑出错误。
B.勃戏为文檄英王鸡檄:用檄文声讨。
C.勃往省,渡海溺水省:探视,问候。
D.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抵:抵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