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2019-06-26 17:48:05 【

1、阅读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着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复可辩,退之遂为熙载矣。
(节选自《梦溪笔谈》)


参考答案: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


本题解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参考译文】世人画的韩愈,面部小而且有漂亮的胡子,戴着纱帽,其实这是江南的韩熙载。还有当时的画可以作证,画上的题记说得很清楚。韩熙载的谥号是文靖,江南人称他为韩文公,因此大家就将他误以为是韩愈。韩愈胖而且胡须很少。元丰年间,用韩愈附祭文宣王庙,郡县画的韩愈像,都是韩熙载。后世不能再辨认,韩愈就成了韩熙载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亦既去矣,何复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二峰沉浸其间 沉浸: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B.百姓扳留之扳留:挽留
C.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为:替
D.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于:对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官民关系融洽的一组是
①而君亦不忍于其民②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④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
⑤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B.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C.第三段先从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说起,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最后又上升到真正的贤者是“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4.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岂时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其道不得行耳。 (节选自王符《实贡》)(6分)
译文:
⑵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4分)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译文:


参考答案:
1.A2.C 3.D4.⑴国家因为有了贤能就兴盛,因为有了谄佞就灭亡;君主因为有了忠臣就平安,因为有了佞臣就危险。可是衰亡的国家.危险的君主(相继)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出现,难道是当时没有忠诚正直的士吗?的确是苦于他们的主张不能实行啊。(采分点:继踵:相继,一个接一个绝:断岂:难道苦:苦于,为……所苦道:主张 )
⑵董叔将要娶范氏,叔向说:“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取消(停止)这门亲事呢?”(董叔)说:“想要(作为)绳梯攀援(上去)。”有(某)一天,董祁向范献子诉说:“(他)不尊敬(我)。”范献子抓住(董叔)并(把他)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叔向路过那里(拜访他),(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说情呢?”叔向说:“(你)寻求绳梯,已经绑上了;寻求攀援,已经攀援上去了。(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采分点:愬:诉说状语后置:愬于范献子宾语前置:不吾敬)
参考译文:吴.长洲两个县,在州府官署所在地,分境治理。而郡西面的众多的山,皆在吴县。其中最高的,是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的故宫在那里,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而太湖广大无际有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入太湖中间,是海内的奇特的景象。
我同一年中举的好友魏用晦出任吴县县令,没等三年,凭借高第被召入朝中做给事中。你治理吴县,对老百姓施惠和爱护,百姓挽留你,没能成功,然而你也不忍心离开百姓。因此,有喜欢多事的人绘制了《吴山图》来作为赠品。
县令对于百姓来说,实在重要。县令真的贤良,他所在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他的恩惠而兴旺;县令真的不贤良,他所在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他的灾祸而辱没。你对吴县的山川,大概增加了威重。他日我们百姓将在山峦之中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将来在佛教寺院.道观把你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本来就是应该的。然而你也已经离去了,为什么又在这座山呢?过去苏轼说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然而思念它不能忘记,发展到作《思黄州》诗,苏轼的诗被黄州人刻在石头上。这样之后才知道贤良的人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不仅仅是使那些百姓不忍心忘记他罢了,自己也不能忘记那里的百姓。
魏用晦现在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和我一同在宫廷之内,拿出这张图来看,张开品玩出声长叹,于是让我为它写记。哎!他对我吴县有感情像这样,怎么能让我们百姓忘记他呢!


本题解析:
1(沉浸:浸入水中)
2 (“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原文中没有信息。)
3(③句是说县令对百姓的重要性⑤句是说魏用晦对吴地山川增加色彩)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不名节?矜:自夸
B 、而刘夙疾病?婴:被缠绕
C 、又买之,为愚泉?居:占有、拥有
D 、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诚:确实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面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火尚足以也——明:明亮
B.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帮助
D.何可道也哉——胜:尽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余与四人拥火入——险远,则至者少
C.有怠欲出者——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
D.而人之所罕至——然力足以至
3.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遂与之俱出
D.此余之所得也
4.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游褒禅山记》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
B.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是为了配合说理的需要,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C.作者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全文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C
4.D
5.(1)而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2)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杜 袭
后 ( 杜 ) 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者,八万余口。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 ? ”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 ? ”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 ? ”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 ? ”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 ? 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 ? ”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注:①不阐:不开明。?②鼷 x 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1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绥怀开导?②可招怀攸?③臣方助殿下成之?④虽成宜改之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纠摄:纠集整顿
B ?权宜以?为督?权宜:暂时采取的适宜的措施
C ?皇皇而更索?皇皇:心神不安的样子
D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部曲:私人的队伍
3 ?对下列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祖逆谓之曰?②何足以劳神武哉
A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B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C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D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4 ?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是豺狼当路,原先是狐狸当路?B ?现在豺狼当路,狐狸却走在前边
C ?不应在豺狼当路的情况下先打狐狸?D ?虽有豺狼当路,但应先打狐狸
5 ?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B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C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D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6 ?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
A ?二者全是尊称,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是为了使文章用词富于变化。
B ?在作客观叙述时称“太祖”,在写对话时称“殿下”。
C ?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文章作者陈寿对他的称谓;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杜袭尊称他“殿下”。
D ?“太祖”比“殿下”地位更尊,所以歌颂他时称“太祖”,批评他时称“殿下”。
7 ?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
A ?杜袭?张鲁?B ?杜袭?刘备?C ?张?张鲁?D ?张 刘备
8 ?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了杜袭在“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时立下了战功,并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
B ?杜袭“驻关中”的任务是防备刘备军队的侵犯,他的官职是留府长史。
C ?杜袭的主张是正确的,后来许攸的归服证明了这一点。
D ?杜袭不怕“太祖横刀于膝”积极进谏,并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D
6.C
7.B
8.A


本题解析:
1B( ①②都是安抚的意思,③完成,实现,④已决定 )?
2C( “皇”同“遑”,皇皇,匆忙的样子 )?
3 D( “迎”,这里是迎头拦阻的意思。“劳”烦劳。“神武”是指曹操,不是指军队 )?
4C( 结合下文,这是杜袭用比喻批评曹操想先打许攸的主张,所以当选 C) ?
5D( “千钧”,指弩弓的张力。一钧三十斤”“石”,旧读 shí,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石”,有时也作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现代读 d à n)?
6 无
7 无
8 A( 杜袭的战功,不是在讨张鲁时,而是在“留督汉中军事”时立的;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
也不在讨张鲁时 )
【译文】
后来,杜袭当了丞相长史,跟随曹操到汉中讨伐张鲁。曹操还师后,授予杜袭驸马都尉官职,让他留在汉中负责军事工作。他安抚开导百姓,百姓乐意搬迁到洛阳、邺城去的,有八万余人。这时夏侯渊被刘备方面杀死,军中失去了元帅,将士们震惊失色。杜袭和张郭淮纠集部下整顿军事,暂时让张总领军中事物,用来统一军心,三军就安定了。太祖从东方回来,要选一个留府长史,来镇守长安。主持的人所选的都不恰当,曹操命令说:“放弃骐骥这样的千里马而不骑,匆忙之间上哪里再去寻找呢 ! ”于是让杜袭做留守长史,驻军关中。当时将军许攸拥有一支私人武装,不归附曹操而且出言轻慢。曹操大怒,想先攻打他。群臣都提意见说:“可用安抚的办法让许攸归附,一起来讨伐强大的敌人。”曹操听后把刀横放在膝上,满脸怒气,不听大家意见。杜袭想要进谏,曹操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我的打算已经定了,你不要再说了。”杜袭说:“假若殿下的打算是对的,我就帮助您完成它;假若殿下的打算是错的,虽然已定了也应改变。您迎着我,命令我不要说话,为什么对手下人这么不开明呢 ! ”曹操说:“许攸轻视我,怎么可以置之不理呢 ! ”杜袭说:“殿下认为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 ”曹操说:“他是个凡人。”杜袭说:“只有贤人了解贤人,圣人了解圣人,凡人怎么能了解非凡的人物呢 ? 当今是豺狼当道而先打狐狸,人们就要说殿下躲避强敌攻打弱敌,前进不算勇敢,后退不算仁爱。我听说张力上千钧 ( 一钧三十斤 ) 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 ( 一石一百二十斤 ) 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现在一个小小的许攸,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 ”曹操说:“好。”于是用厚礼安抚许攸,许攸就归服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