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七)
A.①申公者,鲁人也。②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 B.①独王命召之乃往②臧乃上书宿卫上 C.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②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D.①申公耻之②天子问治乱之事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天下未尝无魁奇智略之士,当乱离之际,虽一旅之聚,数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间,史传所书,尚可考也。郑烛之武①、弦高②从容立计,以存其国。后世至不可胜纪。在唐尤多,姑摭其小小者数人载于此。
武德初,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后得刘兰成以为谋主,才用数十百人,出奇再奋,北海即降。海州臧君相帅众五万来争,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徐圆朗据海岱,或说之曰:“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圆朗使迎之。世彻至,已有众数千,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高骈之将毕师铎攻骈,乞师于宣州秦彦,彦兵至,遂下扬州。师铎遣使趣彦过江,将奉以为主。或说之曰:“仆射顺众心为一方去害,宜复奉高公而佐之,总其兵权,谁敢不服?且秦司空为节度使,庐州、寿州其肯为之下乎?切恐功名成败未可知也。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过江,彼若粗识安危,必未敢轻进,就使他日责我以负约,犹不失为高氏忠臣也。”师铎不以为然。明日,以告郑汉章。汉章曰:“此智士也。”求之,弗获。
王建镇成都,攻扬晟于彭州,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王先成往说其将王宗侃曰:“民入山谷,以俟招安,今乃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旦出淘虏,薄暮乃返,曾无守备之意,万一城中有智者为之画策,使乘虚奔突,先伏精兵于门内,望淘虏者稍远,出弓弩手炮各百人,攻寨之一面,又于三面各出耀兵,诸寨咸自备御,无暇相救,如此能无败乎?”宗侃矍然。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建即施行之。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
观此数者,则其他姓名不传,与草木俱腐者,盖不可胜计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烛之武:郑国人。②弦高:郑国商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海州臧君相帅众五万来争帅:将帅
B.师铎咔遣使趣彦过江趣:催促
C.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过江亟:赶快
D.薄暮乃返薄:迫近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天下之士有“魁奇智略”的一组是(3分)?(?)
①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
②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
③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④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⑤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
⑥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每当社会动荡不安时,即使只有数百人聚在一起,或者在只有数城之地的范围内,也会出现能够出奇谋的高人。
B.宣州的秦彦借兵给毕师铎,帮他攻克扬州后,有人劝告秦彦说,假若想顺应民心为一方减少灾难,就应当奉高骈为主。
C.郑汉章认为献计之人是位有识之士,可是当他们再派人去寻找那个人时,那人已经无影无踪了,最终也没有找到。
D.王先成认为,老百姓逃入山谷,就是为了等候国家招安,如果去追踪掳掠他们,那么这种行径与强盗没有什么不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5分)
(2)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5分)
3、阅读题 ?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乘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曰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桀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照,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是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率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而。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 公出舍,攒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种,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 (取材于《晏子春秋》)
?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数量: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D.委之百姓 委:任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三请,不见许?徒行见公曰
B.令国致乐不已?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内?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晏子乃返?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被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号原文的一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攒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4、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五祖夜至三更
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C.未知根本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中车府令赵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囚蒙恬于阳周,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欲以灭蒙氏。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其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史记·卷八十八》,有改动。
扬子《法言》曰:“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师于外十余年?暴:使曝露
B.行出游会稽?行:巡视,巡察
C.秘之,群臣莫知?秘:保守机密
D.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卒:通“猝”,突然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地形,用制险塞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臣受诏行法于将军
勾践说于国人曰
C.乃吞药自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恬,信任并赏识他的才能。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被誉为忠信大臣。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争宠的。
B.太子做皇帝后,赵高得宠,日夜毁谤蒙恬,搜罗蒙恬的罪过,检举弹劾蒙恬。看来,赵高一定要置蒙恬于死地。
C.面对使者,蒙恬说自己不能够逃避罪责,是自己因忠心规劝而死,但他还是希望陛下能替黎民百姓着想,找到一条应遵循的正确道路。
D.从蒙恬的祖先到蒙恬,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有三代。如今蒙恬带兵三十多万,虽然蒙恬被囚禁,但是,蒙恬的势力足够背叛朝廷。
14.下列对司马迁、扬子、司马光对蒙恬的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世皇帝赐蒙恬死罪,蒙恬认为他的罪过是在修筑长城时截断地脉。司马迁对蒙恬的认识持反对态度。
B.扬子认为:蒙恬修筑长城,奴役百姓,死尸遍野,虽然他对君王忠诚,但他的忠诚不足以让他担任相的职位。
C.司马光认为:蒙恬是一位不仁之人,因为他帮助皇帝暴虐天下,调用大量人力修筑长城便是明证。
D.对于蒙恬的“忠诚”,扬子、司马光持肯定态度,司马迁认为是“阿意”。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
答:?
。
(2) 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答:?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