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2019-06-26 17:48:0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1锻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祸害
B.然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较量
D.以其所有?蓄:收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皆儿戏害其国?几捕系死
B.轻死生重于画?不患贫患不安
C.然人取去?君我呼入
D.譬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3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苏子(qiǎo)然——愀:忧愁的样子。
B.山川相(móu)——缪:缭,盘绕。
C.渔樵于江(zhǔ)之上——渚:江边。
D.举匏樽以相(zhǔ)——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2.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与“顺流而东也”句中的“东”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幽壑之潜蛟?
C.破荆州,江陵
B.鱼虾而麇鹿?
D.西望夏口
3.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正襟危坐”一语出自《史记·日者列传》,原文为“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
C.“孟德之困于周郎”系出自三国“赤壁之战”中周瑜巧用连环计,大败曹军的事实。 ?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化用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诗句,原句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竞陵,支庶家焉。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肚牧,欲避世难。会益州刺史卻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杀刺史张壹,凉州杀刺史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是时(凉)[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客,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成、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上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献帝在长安,惟(小)[叔]子别部司马瑁素随焉。献帝使璋晓谕焉,焉留璋不遣。议郎河南庞羲与焉通家,乃募将焉诸孙入蜀。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袄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三国志·蜀书·刘焉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民翕集,合万余人——翕集:依附过来
B.攻相等,数日破走?——破走:城破而逃
C.张鲁母始以鬼道——鬼道:道教
D.献帝使璋晓谕——晓谕:明白地告诫
2.下列各句能直接表明刘焉怀有异心的是(? )
①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②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
③焉击杀岐、龙④焉留璋不遣⑤乃募将焉诸孙入蜀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3.下列各项有关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焉早就心存异志,最主要表现建议灵帝推行州牧制,表面是为朝廷着想,其实是私下打算谋求交阯(极南的蛮荒之地)牧的职位,以躲避社会的混乱。
B.益州从事贾龙一直带着数百士兵在犍为的东界驻扎,他召集官员百姓,得到一千多人,攻击马相等人,几天后马相城破而逃,益州境内从新安定。
C.因为张鲁到汉中去隔断谷阁,杀掉汉朝的官吏,所以刘焉不得不上书给朝廷,说米贼隔断了道路,不能和朝廷进行联络了。
D.刘焉因为制作天子才能乘坐的车具一千多辆,引起了别人的怀疑,尤其是荆州牧刘表向朝廷上表说刘焉就像当年的子夏,意思是说刘焉有自立为王的意思。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焉徙治锦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C
4.(1)刘焉的建议被采纳,自己成为监军使者,担任益州牧,封为阳城侯。
  (2)刘焉将州治所转移到绵竹,安抚暴乱的百姓,实行宽厚的政策,暗地里对朝廷怀有二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谇而夕替(谏诤)/固时俗之巧兮(善于)
B.既余以蕙纕兮(贬斥)/九死其尤未悔(虽然)
C.竞周容以为(法度)/鸷鸟之不兮(众多)
D.行迷之未远(及时)/忍而攘诟(罪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题。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注:刓(wán):磨损。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王自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断:判断
B.项王虽霸天下而诸侯臣:使……臣服
C.百姓不,特劫于威强服耳附:依从,依附
D.民无不者恨:痛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恨:遗憾。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