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6 18:06:1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偶尔睡过了头,错过了打猎,那休息起来就更其惬意了。你醒后,久久地躺在床上,屋里一片恬静。可以听到花匠如何蹑手蹑脚地走进一间间屋里去生旺火炉,以及劈柴如何像打枪一般劈啪作响。你起床后,将在这座已经是一派过冬气象的庄园里享受整整一天的清静。你不慌不忙地穿好衣服,去果园漫步时,会在湿漉漉的叶丛中间发现一只偶然忘了摘掉的冰凉的、湿漉漉的苹果,不知怎的,这种苹果特别好吃,跟其他苹果的滋味截然不同。然后你就去浏览藏书,——都是祖传的书籍。厚厚的皮革封面,山羊皮的书脊上烫有一枚枚小小的金星。这些书好似教堂收藏的典籍,虽然书页都已发黄,纸张又厚又粗,然而它们的气味却是多么好闻啊!这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有点发酸的霉味,散发出古书的气息……书上的眉批也饶有趣味,是用鹅翎笔写的,字体挺大,圆转柔和。你打开书来,一句眉批就映入眼帘:“这是堪与古今一切哲人媲美的思想,是智慧之花,是肺腑之情”……于是你不由自主地就被这本书本身吸引住了。这本书出于“贵族哲人”的手笔,寓意隽永,是一百年前由某一位“荣膺许多勋章者”资助出版的,承印者是社会救济公署印刷厂,讲述的是“贵族哲人有闲暇也有才能探讨人的智慧可以升华至什么高度,他的夙愿是制定一个如何在他村庄的广阔土地上建立八间乐园的计划”……然后你会在无意之中翻到一本题为《伏尔泰先生讽喻性的哲学著述》的书。于是你就会长时间地陶醉于这个译本亲切而又做作的文体:“我的先生们!伊拉斯谟在十六世纪揄扬愚昧;(这介分号就是一种做作的间歇。)而诸君却要我向你们赞美智慧……”然后,你从叶卡德琳娜时代的古籍转到浪漫主义时代,转到文选,转到那些感伤主义的、夸张的、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一只杜鹃从挂钟里跳出来,在空无一人的屋子里,以嘲弄而又凄婉的声调,朝你咕咕叫着。于是你心里就会渐渐产生一种甜蜜而莫名的忧郁……
  嚄,这本是《阿历克斯的秘密》,这本是《维克托,或称森林之子》:“午夜降临了!神圣的寂静取代了白昼的喧嚣和农人快乐的歌谣。梦展开阴暗的双翼,遮蔽了我们半球的土地;梦从翅膀上洒落下罂粟花和幻想……幻想……可是继之而来的却往往只是痛苦的厄运!……”一个个亲切而古老的词汇在眼前闪过:悬崖与柞木林,苍白的月色与孤独,鬼魂与幽灵,“厄洛斯们”,玫瑰与百合,“顽童的淘气与恶作剧”,百合花般的纤手,柳德米拉与阿林娜……嚄,这几本是刊有茹科夫斯基、巴丘希科夫、皇村学校的学生普希金的名字的杂志。于是我怀着惆怅的心情思念起我的祖母来了。我曾看到她在几架翼琴的伴奏下跳波洛涅兹舞,曾听见她用懒洋洋的声音朗诵《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篇什。于是那古朴的、充满幻想的生活复又映现在我眼前……当初,在贵族庄园里有过多么好的少女和妇人啊!她们的肖像从墙上俯视着我,她们娇妍的脸庞上流露出贵族的气度,她们的华发梳成古色古香的发式,她们长长的睫毛妩媚地垂在忧悒而温柔的双眸上……
1.描写读书这个场景与前面的打猎场面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鹃从挂钟里跳出来”这一细节,在本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结尾写想念祖母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 勇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②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释。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④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槃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⑧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⑩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释,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注解的。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的中国留学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爱,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摘自《百度文库》,略改动)
1、作者述说“不需注释的生命”,为什么要从“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你同意这种生活态度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三十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袢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阳光透过树项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有骨气: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的首尾用两个比喻对伊春城进行了动人的描写,表明作者对三十多年前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的深深的喜爱。
B.三十多年前知青上山伐木,所破坏的树木中,红松是最严重的一种。
C.马永顺伐树又种树和作者“认领”红松都具有相似的情感基础,那就是对过去所犯错误的愧疚和救赎。
D.由于过去人类所犯的错误,红松被砍伐殆尽,因此作者意在呼吁人们应对其进行彻底的保护而禁止砍伐。
E.本文语言浅近,结构清晰,情感真挚,蕴含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
(2)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⑤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文章题目“红松擎天”有哪几层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刘先生
阿城
  通过韩先生,我认识刘忠先生时,他居然已经46 岁了。人还单过。刘先生也是一个美食家-- 不少单身汉都是美食家。
  刘先生年轻时,管不住嘴被人收获当了右派。他的女朋友,满脸歉疚同刘先生黄了。
刘先生是教员。他的专长是语法修辞。他特别爱好这东西(他当成右派,就是因为傻里吧唧地挑中央首长讲话中的语法修辞错误)。他家里的藏书,清一色,语法修辞!天天研究,乐此不疲。当为一代奇人。
  我们常在韩先生家闲聊。刘先生有点不拘小节,侃着侃着,一抬屁股,“嘟”一声。把韩夫人搞得满脸通红。刘先生浑然不觉,问我:“老弟,我问你一个问题……”
  “问罢。”我说。
  “我问你:‘弯曲’和‘弯弯曲曲’,有什么不同?”
  “弯曲和弯弯曲曲-- 弯曲就是弯曲呗,弯弯曲曲-- 弯弯曲曲,这个这个,其实也是弯弯曲曲。这是不言而喻的嘛。是不是?”
  刘先生说:“不行不行。如果你给学生讲课,就像你这么说,能行吗?”
  “那好哇,先生你说说看。”
  “简单说:弯曲,就是不直!”他说。
  “我还以为弯曲是直的呢。接着讲接着讲,弯弯曲曲。”我说。
  “弯弯曲曲,就-- 是:弯上加弯,曲上加曲!”
  “我的亲哥哥,你说得太对了,弯上加弯,曲上加曲,行,天才!”
  说笑着,刘先生掏出一本某大学的学报,迅速翻到某页,指着一则“补白”,不无得意地说:“你看。”我接过一看,是刘先生的文章,《论“弯曲”与“弯弯曲曲”的不同》。这才收了笑,觉得扫兴起来。
  刘先生也常到我家来。他一来,我女人就慌了。知道他是个挑剔的主儿,做什么吃呢?   
  我说,你随便做。文人就是这样,吃饱了,就要发发议论。
  “那-- 就馅饼?”
  “行,油大点。”
  酣着性子,听完刘先生侃完他的“语法修辞”之新见之后,我笑着说:
  “吃饭罢。行啦,下课罢。语法修辞也不能当新鲜蔬菜吃。”
  “烙饼,”刘先生边吃边讲,“弟妹,像你这么烙,不行。这怎么能行呢?这叫什么饼呀?整个一个鞋垫儿。”
  说得我们夫妇和孩子哈哈大笑。
  我女人倒是十分谦虚。说:“刘老师,你说说,你给讲讲,怎么烙好,我学学。”
  “好!”刘先生说,“比如是烙春饼。”
  “烙春饼。”我女人学生似地重复着。
  “对,烙春饼。用精粉1.2 斤,豆油少量。然后,用60 摄氏度热水和面,稍饧。”
  “稍饧是啥意思?”我女人问。
  “‘饧’者,‘候’也。”
  “面和好了,等一会儿是吧?”我女人问。
  “对。”
  “然后呢?”
  “然后,分出14 个剂儿,按扁。将其中7 个,刷点豆油。另外7 个呢压在上面。饼铛温热后改成微火,将合在一起的面剂儿擀薄置挡上。面变色了,翻个儿,再烙。烙出后,用净毛巾盖上。”
  “这就行了是吧?”
  “行了。然后,小葱蘸酱加肉炒粉丝卷饼吃。香咸开胃。”
  “对!”女人兴奋了,“看看,看看,又学了一招!”
  于是乎,刘先生很得意,又讲了“煎胡萝卜饼”“金银煎饼”“肉丝烩蛋饼”“咖喱饺饼”“葱油煎饼”“蛋面薄饼”“芙蓉虾饼”“冬菇肉饼”“木樨饼”,等等,又讲了些炒菜,像“拌腰片”“肉末豆腐”“醋溜鸡蛋”之类。又讲了如何如何做泡菜,什么“牛肉泡菜”“苏联泡菜”“日本番茄泡菜”,由泡菜又讲到咸菜,如“辣萝卜条”“白糖生姜片”“芥末茄子”。把我女人讲得直蒙。
  吃饱了,补几口茶,就告辞了。
  出了门,我说:“刘兄,你得成个家了,差不多了。别太理想化。”
  刘先生说:“不行不行,太不行了,怎么说呢?我对女人不是太理想化,……是很伤心!一个人,挺好……”
  我没再说,只是仰了头说:“今晚的月亮很圆呐,这是农历初几呀,这么圆?”
  不久之前,刘先生终于结婚了。并且生了一个女孩。但朋友们说结婚后的刘先生,一点意思也没有了。韩先生说,老刘找的这个女人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好手。“不过”,韩先生说,“正唯其如此,也就把老刘毁了。”说着,韩先生感慨起来:
  “乱世出英雄,逆境造人才。平平淡淡,四平八稳,哪里有什么英才可谈呢!”
(原载《芒种》1993年第1期,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刘先生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划线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我没再说,只是仰了头说:‘今晚的月亮很圆呐,这是农历初几呀,这么圆?’”一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韩先生感慨:“乱世出英雄,逆境造人才。平平淡淡,四平八稳,哪里有什么英才可谈呢?!”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请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分,每小题3分)
2002年,青光眼检查得到美国总统布什批准,成为美国国家卫生保健政策实施的第一批预防性医疗项目之一。在此前的几十年里,虽然眼疾检查并不是一项政策性措施,但医疗部门一直都在这样做,以降低慢性眼疾的发病率(尤其对于眼疾高危人群)。2005年。一个由政府资助的专家组却突然宣称,他们不推荐公众接受青光眼检查。这个令人吃惊的结论立即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青光眼检查到底有害还是有益?根据最新研究结果,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有益的一方倾斜。
在美国,青光眼已经成为首要致盲因素,患者多达300万。当眼内液压升高,向大脑传递视觉信息的视神经会受到不可修复的破坏。随后,视野边缘开始出现盲点,并逐渐恶化为视野狭窄,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失明。
据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统计,50%左右的青光眼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眼科教授罗希特。瓦尔玛(Rohit Varma)说:“这种疾病没有明显的症状或预兆,只有在检查时才能发现。”诊断时,医生一般要检查病人的周边视觉(peripheral vision)、视网膜和视神经有无损伤,并测量眼部液压。视觉一旦失去就不可能恢复,因此眼部检查极为重要。如果发现及时,并实施手术或药物治疗,就可以阻止病情恶化。
眼科研究所、政府机构、专家协会以及消费者团体都建议,青光眼高危人群应经常接受检查,比如有青光眼家族病史的人、40岁以上的美籍非洲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拉丁美洲居民)等。但在2005年,美国预防医学特别委员会(U.S.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缩写为USPSTF)的专家组,分析了一系列与眼睛检查有关的科学文献后,得出结论:支持或反对公众接受青光眼检查的证据都不充分。
回顾了13项研究后,专家组发现,眼睛检查的确可以检查出眼睛液压增加和早期青光眼,如果能及时调整眼睛液压,则可降低患者失明的几率。但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实,这种检查甚至及早确诊能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专家组还罗列了检查过程可能对患者眼部产生刺激,以及病人接受青光眼治疗会增加白内障发病风险等事实。专家组始终没有对支持或反对眼睛检查作出最后定夺。非赢利性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波拖马可政策研究所(Potomac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学术委员会主席丹尼斯·麦克布莱德(Dennis McBride)表示,眼部检查“利并不大于弊”。
考虑到上述结论可能会影响人们对青光眼检查的信心,波拖马可研究所和青光眼基金会在2007年10月召开会议,讨论了关于青光眼检查与治疗的国家方针。会上,科学家用事实回答了USPSTF提出的疑问,即青光眼检查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洛杉矶拉丁美洲人眼疾研究项目的一次调查中,科学家测量了青光眼患者视野的狭窄程度,并让他们描述眼疾如何影响日常生活。根据患者们的描述,狭窄的视野极大地限制了日常活动范围,在做一些需要准确判断距离、依靠周边视觉的事情时尤其如此(如驾驶),他们在精神健康和依赖性测试中也只能得到很低的分数。研究负责人瓦尔玛说:“我们的研究显示,即使是轻微的视野缺损,也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我联系USPSTF,请该组织的科学家谈谈对上述研究的看法时,他们以保护病人隐私为由拒绝了我的要求。麦克布莱德希望,USPSTF在2010年回顾关于青光眼检查的研究时,能认真分析新数据,重新审视青光眼的检查治疗。最后,我们不妨用他的话来形容视觉的价值:“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最怕失去的不是生命,而是视觉。”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02年前的几十年里,为降低慢性眼疾的发病率,医疗部门一直都在对人们进行眼疾检查。      
B.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认为青光眼检查有益的观点占了上风。
C.美国预防医学特别委员会的专家组建议,有青光眼家族病史的人、40岁以上的美籍非洲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拉丁美洲居民)等应经常接受检查。    
D.根据调查,青光眼患者认为视野的狭窄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小题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
①在美国,因青光眼致盲的人数已经多达300万。
②青光眼是首要的致盲因素,当眼内液压升高,向大脑传递视觉信息的视神经会受到不可修复的破坏,最终将会失明。
③对青光眼发现及时,并实施手术或药物治疗,还是可以治愈的。
④专家组认为,眼部检查过程会对患者眼部产生刺激,而且病人接受青光眼治疗会诱发白内障。
A.①②④错
B.②③错
C.①③④错
D.①②③④错
小题3:下列四个题目,适合本文的一个是(  )
A.青光眼的形成及危害
B.眼睛检查弊大于利?
C.青光眼,致盲第一要素!
D.视觉与生命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识记字音》试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