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十)
2019-06-26 18:11:42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B.《三国演义》围绕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曹操为代表的魏国和孙权为代表的吴国,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 C.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当阳单骑救主等,突出表现了他义薄云天、勇武神勇的性格特点。 D.《堂吉诃德》折射出16世纪末、17世纪初葡萄牙社会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
| E.?桑丘·潘沙是《堂吉诃德》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黠中有憨、粗中有细,尽管私心不小,但对堂吉诃德却是忠心耿耿。
参考答案:CD
本题解析:当阳单骑救主的是赵云,《堂吉诃德》是反映西班牙社会的生活画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 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 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小题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分) 小题2: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6分)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小题4:《绿》与《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写景抒情的名篇,试分析探究两篇文章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小题2:画线的句子主要采用博喻(比喻)的修辞手法,“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是用比喻来说明梅雨潭绿柔软的状态,少妇皱缬的裙幅与梅雨潭潭水的涟漪有相似之处。“像涂了‘明油’一般”,是以比喻描写潭水的亮度;“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潭水的纯净、鲜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是用比喻来写潭水的纯洁,却又不是那种一眼见底的透明。 小题3:用比较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特点,说明只有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绿得恰到好处。 小题4:《荷塘月色》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的苦闷心情;《绿》则是通过热烈、明快的笔调写出了明丽的景色,来抒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激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3题。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1、诗人以“也许”为题目,有什么内涵?诗中多次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诗中有没有流露出悲伤的感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选择了哪些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什么选择这些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也许”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诗人以“也许”为题,多次重复“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伤之情。 2.诗中并没有直接流露由悲伤的感情,因为诗人已把内心的悲痛化为对女儿的怜惜疼爱,所以诗中只流露出诗人对女儿的关怀爱护,并没有让人直接感到诗人内心的悲伤哀痛之情。诗人以“也许”一词贯穿全诗(全诗中共出现现5次),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女儿的死亡假设为安睡,这样更能突显诗人对女儿的挚爱,视她虽死犹生。 3.选择的事物:“夜鹰”“蛙”“蝙蝠”“阳光”“清风”“松荫”“蚯蚓”“小草的根须”,秋天、墓地、亡女。选择的理由:符合环境特点,营造童话意境,可见父爱的沉挚。(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同一试卷,不同分数线,是有悖于公平的,但在每一种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公平只能是相对的。即便被认为是最公平的统一高考制度,也不是绝对公平。例如用同一的考试标准来要求不同地区的学生,因为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占有的教育文化资源是完全不对称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国情,但好的公共政策、制度安排应有助于缩小而不是人为加剧这种不平衡。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同一试卷,不同分数线,人为加剧这种不平衡。 B.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不能用同一的考试标准来要求不同地区的学生。 C.公平是相对的,但好的公共政策、制度安排应有助于缩小这种不平衡。 D.用不同的考试标准来要求不同地区的学生,有助于缩小这种不平衡。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13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小题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司马迁“大须飘拂”的形象?(4分) 小题2:“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指什么?(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方面展现司马迁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另一方面强调司马迁永远是百姓心中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小题2: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小题3: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赏析人物形象题。文章突出人物的某一外表特征,实际上是为了强调人物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因此,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同外到内,由表及里地分析挖掘。 小题2:这是一道重要语句理解题。此类试题可以根据就近性的原则,运用“同义互解”的方法解答,本段中“提升”的同义词应该是“转变”,而“提升精神”则是指“人格转变”,即“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小题3:性格决定命运,正直的人必然要做正直的事,刚而必折。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