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八)
2019-06-26 18:11:42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20分)
谁正与你擦肩而过
⑴我的车蹬得飞快,快得让我来不及看清这城市的任何一张面孔。无数攒动的人头和背脊,在我前面突然出现又在我身后匆匆隐没。他们连同他们身后的背景对我都是模糊的,而我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个匆匆掠过的身影。
⑵丁字路口,我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⑶一个人正在试图横穿马路。他穿着件洗旧的汗衫,驮着一只大蛇皮袋,满身灰黑的汗水在夏日毒烈的阳光下熠熠发光。城市的每一个轮子都在高速运转,城市不会因为一个第一次进城的乡下人而放慢速度。
⑷他试探着迈了一下腿,又瑟瑟地缩了回去。
找死!一个人从车里探了一下头,骂。
⑹他越发狼狈,每一根神经都在颤抖,他可能感觉到了城市离死亡的距离有多近,或许只有一步,甚至是半步,这比从乡下到城市的距离,不知要近多少。为了来到这座城市,他可能已经穿越了内地的好几个省份。一个农民,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城市,当然不是来找死的,而是找活。他有点儿心虚地站在那儿,眼睛一会儿盯着大街,仿佛要在这拥挤的城市里觅出一条路来,一会儿又看看大街对面,仿佛只要穿越了这条大街就能抵达他的彼岸。
⑺他试探着又迈了一下腿,这次他没有缩回去,但他那缩头缩脑的样子真像一只过街老鼠。那个驮在背上的大蛇皮袋在肩上左右摇晃着,这是一个比他本人更大的障碍。离他最近的一辆车开始减速,“当心啊!”车里传来一句提醒。很多车开始拐弯,想绕开他,这个高速运转的城市瞬间竟显得有几分犹疑。还有最后几步时,这个中年人突然发力,往前一蹿,站在了马路对面的路口上。他长吁了一口气,仿佛是一个快要溺死的人,终于从死亡的边缘渡到了生的彼岸。
⑻突然,他被人推了个趔趄,险些摔倒。手一松,肩上的蛇皮袋轰然掉在地上。
⑼我坐在自行车上,蹁着腿歪在路边看,看客当然不止我一个。推中年人的是一只漂亮的手,白皙,光洁,十指修长。你看着这样的手会联想到钢琴高雅的键盘。推人姑娘的白色连衣裙的胸口上有一片脏污,这无疑是那个中年人驮着的大蛇皮袋蹭上去的。
⑽中年人站稳之后,看到眼前姑娘胸前的脏污,拙拙地说了句“对不起”。姑娘瞪着他,去死!一声骂。中年人的脸猛地抽搐了一下,愣在那。那姑娘见中年人再不说什么,觉得无趣,骂骂咧咧余怒未消地走了,背影像大多城里姑娘一样高傲而又性感,一边走一边拍打胸前那片脏污。
⑾中年人转身看到了我,不知怎么盯了我一眼,我忽然感到脸上被刺痛了一下,他的眼神里透出的不是尖利,而是怨恨,还有些绝望。我想,在这快速穿行的茫茫人海中,他和她或许再也不会有这样擦肩而过的机会,而这件事,很快也会成为仅仅只是在记忆中发生过的。记住的可能不是某个地方,某个人,而是疼痛。
⑿我是谁?我是偶然从这里经过的一个路人,是刚才围着看热闹的众人中的一个。连衣裙姑娘走了,围观的人怅怅的,散开去了。我有些后悔,又有些庆幸。如果我刚才一路猛蹬,可能就从一件事情前面冲过去了。但有些东西是命定般冲不过去的,你就是再不愿意看见也必须要面对。有时候,一个突发事件,一次偶然的相遇,会让你这个人,会给你的心底染上不同的色调。
⒀这时,中年人用力扛起蛇皮袋准备离开,蛇皮袋上肩的瞬间,他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对不起”。他转身一看,原来大蛇皮袋触碰到一个姑娘手捧的鲜花,花瓣飘撒到地上,散发出似有若无的花香。
⒁说话的姑娘站定在路旁,看着中年人,似有几分无措。“是袋子碰落了花,还是花撞上了袋子?”中年人没搞明白,一声“对不起”让他有几分惶恐。他看着姑娘,嘴巴嚅动着,想说句什么又没说出来。看着姑娘再没说什么,他赶紧离开了路口。“好在没把人碰伤”,他边走边想觉得庆幸,肩上的蛇皮袋似乎轻盈了一些,脚步也坚定起来……
⒂我骑上车,拐了那个我原本就该拐的弯儿。许多人匆匆从我身边走过,我也从许多人身边匆匆走过。这时,谁正与你擦肩而过?
小题1:第⑴段反复运用“匆匆”一词的表达效果是?
?。(2分)
小题2:第⑸段画线句在语序上有变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赏析。(3分)
?
?
小题3:第⑺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3分)
小题4:对文中“中年人”的“动作和心理”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⑷段,“迈”腿“缩”腿的动作,表明中年人想尝试又害怕的心理
B.第⑺段,“当心啊”,善意的提醒给中年人过马路予极大的鼓励和勇气
C.第⑽、⑾段,被推后再挨骂,让中年人对这个城市有了些绝望的情绪
D.第⑾段,中年人被骂后将怨恨迁怒于“我”,转身“盯了我一眼”

E.第⒁段,姑娘的道歉让中年人有些意外,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小题5:阅读第⑿段画线句的人物描写,辨析“围观的人”与“我”的心理差异。(3分)
?
?
小题6:结合作者的所见和所感,简析本文结尾句的多重内涵。(5分)
?
?
?


参考答案:(20分)
小题1:(2分)强化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人们无暇关注身边的人。
小题1:(3分)“找死”二字前置,强调骂的“内容”极端伤人(1分);将“骂”用标点隔开,强化了骂人者的强悍和听者被羞辱的感受(2分)。
小题1:(3分)含义:“蛇皮袋”体积大增加了中年人穿越马路的困难;“蛇皮袋”犹如贴上“乡下人”的标识成为他被城市接纳的阻力。作用:成为下文两次“擦肩”事件发生的道具(或缘由)。(含义2分,作用1分)
小题1:(4分)B? D
小题1:(3分)“围观的人”为事态结束过快,看热闹不过瘾而遗憾(1分);“我”为自己成了一个无聊的“看客”而后悔,也为偶然目睹此事并由此有所思有所悟而庆幸(2分)。
小题1:(5分)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要关注身边的人;必须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无法逃避面对突发事件和身边的人;你应对身边人的态度会影响自己和他人;问句作结引发读者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前三点4分,后两点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⑺对亡国的悲痛。
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参考答案:⑺⑶⑴⑷⑸⑵⑹⑻


本题解析:课一开始,他用“严肃”的语调说话,说明亡国的悲痛。严肃的语调以及穿戴可以看出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接着,他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体现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写出“法兰西万岁”,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体现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5分)
(1)《子夜》中有这样的情节:吴荪甫整饬了自己一方的阵线,……只有先战胜了老赵,打破了老赵指挥下的“经济封锁”,然后能“真正”自己立定脚跟!
请概述赵伯韬对益^91考试网司所做的“经济封锁”主要有哪些内容?
(2)下面是《复活》的一段摘录:
涅赫柳多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我犯了多大的罪……”马斯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100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上文中他们所争论的这件使涅赫柳多夫有犯罪感的事是什么?请简述与该事相关的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1)赵伯韬对益^91考试网司的经济封锁主要有三个方面(1分):一是散布谣言,鼓动散客户到益中挤兑(1分);二是联合银行界同行,杜绝放款给益中,使益中收购的小厂无法运作(1分);三是在公债市场与益中斗法,使益中无法把钱从公债市场上抽取出来(2分)。
(2)经过三年军队生活的洗礼,聂赫留朵夫堕落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1分)。复活节之夜(1分),他诱奸了马斯洛娃,给她100卢布就走了(1分)。马斯洛娃因此怀孕(1分),被逐出庄园,最后在走投无路中沦落为妓女(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7—9题。(9分)
一场雾霾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并已构成名符其实的灾害,与此事实相背离的是,迄今为止,它所受到的关注与其灾害性无疑不相匹配。延续早先对北京PM 2.5话题的讨论,尽管其严重性一再被强调,舆论的批评,对空气质量的诉求彰显某种刻不容缓的态势,然而,无论从民众日常生活的调整,还是政府的响应,在此期间都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民众生活秩序依旧,尽管有的地方环保部门持续提供最新污染数据,并发布各种健康提醒,然而,是否真正遵从这种提醒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待每一位遭受此次灾害的民众作答。
我们习惯以城市为单位来衡量天气的变化,当天气伴随着灾害时,它的后果势必以个体为作用对象,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遭遇极端天气的民众都成了灾民。北京持续多天的空气重污染给这座城市平添考验,去年年底北京出台《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暂行)》,被视为很大的进步。方案对各政府部门有着明确的职能分工,比如市教委负责在重污染日时组织中小学及幼儿园减少或停止体育课、课间操及户外活动等,市经信委协调落实工业企业污染减排措施。如此细致分工意在发挥不同政府部门的职能优势,为天气恢复提供条件,这些规定的背后显然彰显这样一个事实,即极端天气应对不只是一两个政府部门的责任。
与之相对的,去年多地颁布法规,禁止擅自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行为,其用意显而易见,即要排除不实信息带来社会恐慌,将信息发布的权力纳入政府一元,并重视政府的协调指挥。如果要让民众信任来自政府的信息,并习惯在灾害性天气应对过程求助于政府,这势必要以政府部门的应对能力和意愿作为支撑。此次雾霾天气对官方的应对体系是一次考验,据媒体报道,在此期间,北京市环保局担当重任,表现出较高的动员能力,其持续提供的天气数据,回应了民间对环境数据的渴求。然而亦有批评指出,多数政府部门在此期间表现迟缓甚至冷漠,尽管迄今为止未造成直接后果,但就整个应对体系而言,无疑是一种缺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波及全国的雾霾天气,不同地区相互影响,大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势,鉴于此,今后的环境保护或应从中得到启示,需要明确一个基本的理念,即环境保护应该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共同的事业,因为它既是自我保护,也是彼此保护。
早先北京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表明,煤炭污染是北京PM 2.5的第二大污染源。石化能源造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揭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借用《技术与文明》一书作者芒福德的话说便是,“一个地区一旦晴空万里,很可能就意味该地区工业不景气。”今天的中国,发展工业仍是头等重任,在环境保护日趋窘迫的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是国情所向,理应成为各方共识。
小题1:对“迄今为止,它所受到的关注与其灾害性无疑不相匹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舆论夸大雾霾的危害性,使其受关注程度也被夸大。
B.雾霾虽然危害极大,但没有引起民众足够的重视。
C.舆论对极端天气构成的危害没有如实报道。
D.要改变这种雾霾天气,需要民众的配合。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市教委、市经信委在北京持续多天的空气重污染时发挥了主要作用,当然应对极端天气不只是一两个政府部门的责任。
B.将信息发布的权力纳入政府一元,是为了排除不实信息带来的影响,这表明政府部门已具备及时应对的能力。
C.雾霾等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危害是全民的,保护环境是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共同的事业,因此预防和应对极端天气事在人为。
D.极端天气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尽管迄今为止雾霾在我国还未造成直接影响,但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小题3: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一个地区一旦晴空万里,很可能就意味该地区工业不景气”这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发展工业往往会带来环境污染,(2分)因此我们在发展工业时,必须充分关注环境保护问题。(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含意,实际是要理解的句子的关键概念,即关注与灾害性不相匹配,即雾霾的灾害严重而关注不够。此题选择正确的一项,排除理解有误的三项才可以得出正确答案。A、C.无中生有,在文中找不到“舆论夸大雾霾的危害性,使其受关注程度也被夸大”和“舆论对极端天气构成的危害没有如实报道”的相关信息;D.以偏概全,改变雾霾天气不仅仅需要民众的配合,同时这是关注与灾害相匹配的。
小题2:A.“发挥了主要作用”错,未然变已然。B.“已具备及时应对的能力”,“将信息发布的权力纳入政府一元”是对政府部门的应对能力的需要。D.“未造成直接影响”错,原文“北京持续多天的空气重污染给这座城市平添考验”已表明产生了直接影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看发展工业需要石化能源,但它会污染环境,所以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环境污染是由工业发展造成的。那么,可持续的发展就是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保护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章,完成问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杀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杀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族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的,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的。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1.下列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做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人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及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的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独立自觉的价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参考答案:1.C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