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四)
2019-06-26 18:11:42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珍惜牵挂 何山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它可以连接亲情,连接友情,连接爱情,连接乡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乡情魂系梦萦的牵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距离遥远却无法阻断彼此友情的牵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爱人缠绵悱恻的牵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家人血浓于水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牵挂的缺憾:“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牵挂的寄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的蕴含:“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是牵挂的执著…… 牵挂是人生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 人间的温情需要用牵挂来表达。 牵挂,其实就是一封满是错别字的简短家书:丫儿,你在外边还好吗? 牵挂,其实就是悦耳的电话声带来的亲切的问候——“你好”、“妈,我想你了”、“豆子,在哪发财呢?” 牵挂,其实就是小小手机荧屏上彩色的信笺——“亲爱的,我在北京,想你。”、 “冬天了,家里买煤了吗?” 牵挂,其实就是来自大洋彼岸温馨浪漫的伊妹儿:满天星星都是我思念的眼睛在凝视着你。 牵挂,其实就是你身后那双期盼的眼睛,那份刻骨铭心的惦念…… 有了朋友和亲人的牵挂,人生才会远离孤独和寂寞。 当你从母亲温暖的身体里挣脱,来到这个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从蹒跚学步到哑哑学语,从嬉笑怒骂到举手投足,都无一例外地牵动着母亲的心;村中的小学,乡里的中学,城里的大学,我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就一天天地远离家乡,远离母亲。当你终于独立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时,就带走了母亲心中那份对儿女永远的牵挂,却把自己那份生疏粗糙的牵挂留给了母亲…… 一个人在他乡打拼,心灵和身体经受着艰苦的历练。繁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那份留给母亲的牵挂,更加生疏粗糙。 你说:我在外面努力打拼,艰苦创业,等我有能力挣下了温馨可人的家园,就把母亲接过来享福; 你说:我在外边很好,不用母亲惦记。我独自承受艰难困苦,一个人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能告诉母亲,免得她担心和忧虑; ?你说:我会按时寄钱回来,让母亲衣食无忧; ?你说:母亲的身体还很硬朗…… 于是你封锁了自己的一切消息。一个月、半年、一年、两年……十年过去了,母亲日日在村头的小河边徘徊,幻想着路口的车上突然跳下你熟悉得有些陌生的身影;任凭渴盼的眼睛望穿秋水,任凭思念的愁绪日夜煎熬,皱纹刻满了额头,白发染遍了两鬓,岁月让母亲迅速苍老,牵挂让母亲寂寞和消颓。孩子啊,你可知道,母亲不需要冰冷的钞票,只想跟你吃一顿土豆白菜;母亲不需要富丽豪宅,只想跟你在一铺炕上唠唠嗑;母亲不可能给你物质上的帮助,可是,母亲的老屋是你永远的依靠和港湾;无论你富贵还是贫穷,母亲的怀抱永远是你休憩的家园…… 你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了,迎接你的却是杂草丛生的荒坡上那一抔寂寞的黄土…… “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朋友,多给亲人一些牵挂吧,其实很简单,就是轻轻拨动一下手指,亲切地叫一声“妈”,她永远乐于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成功与失败。常回家看看,不用带一大堆东西,就是跟母亲聊聊天,听听她的唠叨,让她永远保持着骄傲和自信。让她觉得在孩子心中,母亲,永远最重要,母亲,永远是你最亲最近最爱的人! 生活需要别离,也需要牵挂。因为人生就是一首牵挂的歌,谱出生活律动的乐章,唱出人生的悲欢离合! (原载2005年11月18日《青年文摘》,略有改动) 小题1: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表现“有了朋友和亲人的牵挂,人生才会远离孤独和寂寞”?(5分) 小题2: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⑴儿女留给母亲的牵挂“更加生疏粗糙”的原因是什么?(3分) ⑵文章通过哪个情景来印证“‘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3分) 小题3:文中“母亲日日在村头的小河边徘徊,幻想着路口的车上突然跳下你熟悉得有些陌生的身影”,思念儿女的母亲为什么 对儿女的身影既熟悉又陌生?(3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是一篇散文,以“牵挂”为感情线索,重在讴歌充满温馨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 B.本文通篇所写的牵挂之情就是指父母对儿女的思念之情。 C.作者在文章中直抒胸臆,呼唤人们一定要珍惜牵挂,要多给亲人以牵挂。 D.本文最后一段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冷漠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讥讽,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追逐功得而迷失亲情的极度愤慨。
| E、本文语言优美,开头引用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使读者沐浴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从而产生对“牵挂之情”的感动、回味和联想。
参考答案: 小题:文章通过五个事例来具体表现“有了朋友和亲人的牵挂,人生才会远离孤独和寂寞”的:一封满是错别字的简短家书; 悦耳的电话声带来的亲切的问候;小小手机荧屏上彩色的信笺;来自大洋彼岸温馨浪漫的伊妹儿;那份刻骨铭心的惦念。(每个事例1分。共5分) 小题:⑴繁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3分)?⑵你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了,迎接你的却是杂草丛生的荒坡上那一抔寂寞的黄土。(3分) 小题:因为母亲与儿女分隔久远。(3分) 小题: BD?(每个3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 小题: 小题: 小题: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冷藏的凤凰 杨羽仪 ①湘西的凤凰是个绝美的地方。这不是我一家之言,早在数十年前,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是福建的长汀,一是湖南的凤凰。” ②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 ③不能忘记那古老而沉静的黄丝桥古城。它雄踞于湘黔冷藏的凤凰边陲1500多年了,岁月悠悠,它依然默默地俯视着原野的沧桑。大地在速变着,它却是永恒的存在。那青石灰岩砌成的城楼、雄堞、箭垛,隐隐唱着“沙场烽火今安在,一曲芒笙对夕阳”的歌。 ④不能忘记那起伏百里苍原、呼啸苍天的“南方长城”,那是数百年前官民相抗、汉苗对峙的悲剧见证。我看见它不但雄伟,而且在群山之巅飘飘忽忽,在这座山头留下一座烽火台,又在那座山肩坐落一座碉楼。望不尽的青山,望不尽的长城,从古时的“夜郎”国到近百年的烽烟四起,述说着这里隐藏着两个表面脆弱骨子里却十分坚强的民族。 ⑤不能忘记那千古一绝的吊脚楼,它从大山深处一直延伸到沅水沱江畔。清清的沱江从凤凰城中轻轻流过,无数的吊脚楼悬于沱江两岸,一根根木拄撑起一幢幢小楼,撑起了两个可爱的民族。这迷人的吊脚楼上,岂止有飞檐翘角,有三面四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木雕图案,有两个民族喜爱的牡丹和喜鹊,更有令世人惊羡的一群“宋祖英”!她们不但人靓,而且歌也甜。每当日落黄昏,从吊脚楼里走出来的一群一群土家族和苗族姑娘,她们迈着轻盈的步子,手上挽看一篮衣服到河边浣衣,走着高高的木桥,那桥脚长长地伸入江上,两条原木组成的“桥枫”上,姑娘们飘然而过;在那颇有沱江特色的石墩桥跳着独特的舞蹈。宋祖英出自沅水沱江,却不是独一无二的,她原先也在那里浣衣,浣衣时唱着土家族动听的歌,像沱江清清地唱。她唱红了,并唱进了北京城。我发现,宋祖英般的美女在沱江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她的歌也不是最甜的,这沱江上的浣衣女,个个都像“宋祖英”,并不是太大的夸张。吊脚楼下,沱江的歌是轻轻的,甜甜的,柔柔的,唱得满河的灯火也聚到江中来了。岂止灯呢,斑鸠和丁丁雀也在低翔高飞,绕着一江浣衣女在轻轻伴唱。 ⑥我更不能忘记在这深山和清江上,出了两个民族的出类拔萃的男人。沈从文对凤凰古城作过这样的描述:“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年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样的大山养育了一批血性男人,鸦片战争时期在定海保卫战中身受十余处创伤,仍连斩数敌,血染沙场壮烈牺牲的郑国鸿老将军,便是沱江岸边一座不朽的青山。凤凰的男人是山,凤凰的男人也是水。凤凰出了国民政府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出了中国著名的画家黄永玉,还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家沈从文。 ⑦我始识风凰,可以说是从读沈从文开始的。沈从文曾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人生命的任何离奇的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愈读沈从文,就愈觉得他是水造就的。抑或说他的性格就是水的性格。水的温和,水的包容;水纳百川,有容乃大,即使是他的文学成就已经举世瞩目,但是由于种种不公正的原因,社会把从文先生“冷藏”起来了,“冷藏”达30多年之久,没有出版他的任何书,没有报道他的任何活动,仿佛他在这个世界土永远消失了。这时,被“冷藏“者常常悲愤欲绝,或大义凛然,做出绝世之举。从文先生不然,他在这个领域似乎消失了,然而,他又在别的领域,如研究《中国服装史》而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家。他是大家,但又以水那样平凡的心态入世出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座高高的山。不像有些文字新辈,本来只是小家,甚至连小家也未及,只是一堆黄土,就迫不及待地自视为昆仑、泰山,一览众山小。于是,每走一步路,都带着叱咤风云之势;每说一句话,都带着训世的居高临下。从文精彩的描述:“……那些马上得天下还想马上治天下的英雄伟人,为了寄生细菌的巧佞和谎言繁殖的迅速,不多久,都能由雕刻家设计,被安排骑在青铜熔铸的骏马上,和个斗鸡一样,在仿佛永远坚固的磐石作基础的地面,给后人瞻仰。可是不多久,却将在如同地震海啸相近而来的地覆天翻中,只剩余一堆残迹,供人凭吊。”这是他被“冷藏”30多年后的大彻大悟。从文先生始终自视为平凡的水,以涓涓入世,在丛林中,在山石间本来就不喧嚣,因此在社会有意“ 冷藏”他的时候,他依然以平常之心出世。 ⑧他被“冷藏”起来,并不等于弃世。他依然带着热切的希望,冀望着我们民族从病态走出来,从刀光剑影中走出一个刚强的民族。他对社会并不麻木,他在《一个传奇的本事》中又说;“一个伟大艺术家或思想家的手和心,即比现实政治家更深刻并无偏见和成见的接触世界,因此它的产生和存在,有时若与某种随时变动的思潮要求,表面或相异,或游离,都很自然。它的伟大的存在,即于政治、宗教以外,极有可能更易形成一种人类思想感情进步意义和相对永久性。” ⑨这也许是他心态平和如水的哲学根据。从文先生是水,遭受“冷藏”,水便会化为冰,一块晶莹透亮的冰,坦坦荡荡地光照人间。 ⑩被“冷藏”的人,一旦“开封”便会出现一股热。不过,自视为水的从文先生,对于这种热,依然是一种平常心态,一种水的包容和随和的心态。它是从沱江流出来,到沅水,到中国乃至世界,他却始终怀恋着那涓涓而来的沱江。 ⑾啊,沱江,我读你有20多年了。20多年后我才有幸触摸着你,那是一个冬天的黄昏,天上看样子要下雪,却还没有下起雪来,天空似乎又要“冷藏”着凤凰,“冷藏”着沱江。我们走过那高脚的木桥到了彼岸,又从独特的石墩桥走回此岸。坐上一只长长的木船,随水飘然而去,看那独特的吊脚搂,看那巍峨的城楼,看虹桥以及与之相连的南华山,希冀看这凤凰古城的一切。然而,我更深深地怀恋看清清的沱江,清得像一面镜子,一面能鉴古令的历史明镜。一座千年的凤凰古城的历史倒影在清清的沱江里,两岸的山影树影走马灯般的人影,全都倒影在这清清的沱江里。可是,沱江依然那么清澈,明丽,一点也不混浊。即使与从文先生一起被“冷藏”着,沱江依然是平静的。它以水的特质平常地入世和出世,却震撼着我的心弦,久久地,久久地。 小题1:本文的题目是“冷藏的凤凰”,“凤凰”和“冷藏”在文中的含义各是什么? 小题2:文中说“湘西的凤凰是个绝美的地方”、“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这“绝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全方位”? 小题3:阅读⑦~⑩节回答沈从文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说明。 小题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更深深地怀恋着清清的沱江”,作者为什么更怀恋沱江?
参考答案: 小题:凤凰的含义:既指有全方位绝美的凤凰古城,又指凤凰古城中养育的诸如沈从文这样的令世人惊羡的名人。? 冷藏的含义:一指沈从文因种种不公正的对待而被封杀、受冷落;二指因社会动荡,凤凰的美不被外界了解。 小题:凰的绝美:黄丝桥古城、南方长城、吊脚楼和黄昏浣衣图、出类拔萃的男人。 “全方位”: 指“物”与“人”两方面的绝美,景美,人性更美。 小题:(1)自视平凡,以平常之心出世入世; (2)不弃世,对民族充满信心和希望; (3)包容随和。 小题:因为沱江是凤凰古城的灵魂,是一面历史的明镜;它清澈、明丽,从不混浊;它养育出了令世人惊羡的名人,尤其是沈从文先生,他的水的性格深深震撼了作者。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5分) 马寅初校长 1956年上半年的一天,我走在未名湖校园一条小道上,迎面见马寅初正在散步,后面有一警卫相随(当时马寅初还在中央任要职,行政三级,相当于副总理级别)。马校长走到我面前时,我恭恭敬敬向他问候:“马校长,您好!”他面带笑容用浙江嵊县方言回答说:“侬好。”我也是嵊县人,因此听他的口音,感觉特别亲切。 马寅初虽为校长,又在中央任职,但师生员工经常能在校园内看到他的身影,最常见到的地方是北大大饭厅的讲台和办公楼的礼堂。马寅初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是:大学生不能只读几本教科书,要接触社会,要见世面,要了解世界。因此,他任校长期间经常请各方著名人士来校演讲。他请过政界要人陈毅、李维汉、胡耀邦、陆定一、刘澜涛等,还请过当时缅甸总理吴努来北大讲佛学。他还请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民族英雄卓娅的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苏联著名作家波列伏依等来校作报告。每次演讲会开始,马寅初都有开场白,演讲结束必有他的结束语。他不但请人演讲,自己也经常发表演讲。 1956年上半年,我们西语系大三德语专业由一位东德教师教我们“当代东德文学”。这位老师年纪轻,水平不高,但态度粗暴,引起了全班同学的不满。同学们向系主任冯至反映,冯先生找这位德国教师谈话,但收效甚微,大家只好忍着。到大三下学期,我们得知可靠消息,说这位教师还要教我们一年。于是全班同学给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写明我们对这位教师不满的原因,坚决要求更换教师。 信寄出后一个多月,马校长才约见我班学生代表。马校长讲的话,归纳起来有三点。首先,他说同学们的信虽寄出了一个多月,但他却今天刚读到,因为一直搁在校长办公室,读到信后他就立即接见同学代表。第二点,他说这样的教师他年轻时也碰到过,这种外国教师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一个人讲一大堆,下次上课还要问同学他上次讲的内容,同学回答不出,他就骂学生,而不去反思一下自己讲得好不好,是否让人听得懂。第三点,马校长说他完全支持我们不欢迎这位教师再教我们一年的意见。全班同学了解了马校长的态度后,兴奋异常。然而,不久校长办公室主任就到班级来开会了,他说:这位教师明年还要教一年,因为他任教延长一年,已写进了中德双方签字的文化协定,为了中德友谊,中方已无法提出更换教师的要求。但不久后,我们的要求被在北大学习的东德留学生知道了,他们听说赫赫有名的马寅初校长也支持我们,就将这事反映到使馆,从而使德方主动提出调换教师的建议。到大四开学时,我们班来了一对东德夫妇,两人都是教师,不仅有学问,课教得好,而且人品高尚,他们授课期间和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的所教所为使我们终身受益。回想这些,大家首先感谢的,还是当年马校长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马寅初一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坚持新人口论。他讲人口论不只是谈学术,他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1953年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次的人口普查结果就引起了他的注意,1955年7月,马寅初在对浙江、江西等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交浙江小组讨论。他说建国几年就增加了一个多亿人口,人口如此快速的增长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他大力主张优生,提倡节育。但他在报告中反对堕胎,他认为胚胎形成后已是生命,它就应该有生的权利。1957年,他发表《新人口论》,一反社会主义不存在人口问题的论调,大胆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人口增长太快问题,并对人口控制的实现方式作出了新的选择。 他在1959年底的《新建设》杂志上宣告:他决不检讨,决不屈从于压服,他不怕丢官,不怕火里烧,不怕油里煎,决心为真理战斗到底。马寅初的直谏遭到了压制,他被毫无理由地剥夺了话语权。1960年初,在有组织的大字报的围攻下,马寅初断然辞去北大校长之职,迁出北大燕南园,赋闲返家。从此马寅初在中国政坛消失了,他被免去全部职务。但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知识分子,也感动了老百姓。季羡林曾说过:他最钦佩的人,就是马寅初! 如果中国的校长们都能像马寅初那样,那中国的教育,一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世界一流人才,也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2010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中,“我”对马寅初的问候体现了“我”对马校长的尊敬,马校长带有浙江嵊县方言的口音也引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B.北大师生员工经常能在校园内看到马寅初的身影,因为马寅初虽然同时还在中央任要职,但他没有忘记自己在北大的职责,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C.马寅初大力主张优生,提倡节育,但他在报告中反对堕胎,这体现了这位学者除了考虑经济学问题,也充满了人性光辉。 D.在学生们反对那位东德教师的事情上,由于中德双方签字的文化协定,为了中德友谊,马寅初校长只给了学生们以理解和精神上的支持,而无法真正地帮助。
|
E.本文通过对马寅初对待学生和在人口论方面的记述,刻画了一位富有个性的优秀的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怀念之情。
小题2:作为北大校长的马寅初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题目为“马寅初校长”,文章主要内容也是记述其在北大的教育工作,但文中却说“马寅初一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坚持新人口论”,从中可以看出马寅初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结合文章分析。(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如果中国的校长们都能像马寅初那样,那中国的教育,一定不会是今天
这个样子;世界一流人才,也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文本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
①对待学生很亲切随和。和我的互相问候中可以看出。
②对学生的很认真负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有重要的理念、他请人演讲和自己演讲。
③对学生真正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换东德教师时,他解释为什么一个月才约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支持。
小题3:①坚持人口论体现了马寅初的远见和勇气。第一次人口普查他就想到了人口对中国发展的长远影响,他一反社会主义不存在人口问题的论调,大胆提出《新人口论》。
②体现了马寅初为国为民的精神。他说我国的高生育率大大增加了已经很落后的生产力的负担,他讲人口论不只是谈学术,他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
③体现了他不屈从于压服,坚持真理的品质。他决不检讨,决不屈从于压服,他不怕丢官,不怕火里烧,不怕油里煎,决心为真理战斗到底。马寅初的直谏遭到了压制,他被毫无理由地剥夺了话语权,遭到有组织的大字报的围攻,马寅初断然辞去北大校长之职。
小题4:答案示例:
同意。马寅初作为校长显示出了一个教育家应该有的人文精神和学术素养。他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民族培养人才负责的,他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是:大学生不能只读几本教科书,要接触社会,要见世面,要了解世界。因此,他任校长期间经常请各方著名人士来校演讲。并且他自己也演讲,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来引导学生。
而现在有些大学,只注重传播知识,应付考试,一切皆为毕业后的就业作准备。而忽略大学本是崇尚进步,弘扬真理的文化殿堂,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一种工具、机器,还是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已多年,但进展仍很不理想。所以,如果现在的大学校长都能像马寅初那样,目前的大学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会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
其他如结合马寅初在心口论方面的精神谈谈对教育和学生的影响,言之有理也可以,注意联系文章和结合实际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3题。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1.作者把王若虚的改文与《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对举,通过比较分析,令人信服地阐述了什么道理?以下所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
B.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C.文字的细微差别,应该玩索一番。
D.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2.统观整个语段,作者所要论证的观点是(? )
A.既是咬文嚼字,则必锱铢必较。
B.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咬文嚼字,实质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过简则必失原汁原味。
3.从上面语段中,我们获得哪些道理和启示?以下所说不符合原文旨趣的一项是(? )
A.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思想情感表现的高下。
B.咬文嚼字的实质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乱改别人的文章必将遭人讥讽,贻笑大方。
D.选取典型材料阐释道理才令人心悦诚服。
参考答案:1.D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上班的诀窍
[德国]路·席波赖特
“哈姆森先生,这是新来的同事诺伊鲍尔先生,先让他同您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他需要全面了解这儿各部门的情况,请您多关照他,指点他,对他说明一切情况。”
哈姆森见老板信赖地把新同事托付给他,不禁受宠若惊,唯唯诺诺地说道:“我一定照办。”
他同新同事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
“喂,诺伊鲍尔先生,让我们来参观一下企业吧,这样您就会熟悉企业的情况了。”
“参观企业?”新同事不解地问。
“是啊。要是我们坐在办公室累了,想放松一下,到处游荡,那就说参观企业。我们离开工作岗位,老板见了当然不高兴,可我们总会找出一个理由的。”
“什么理由呢?”诺伊鲍尔饶有兴趣地问。
“您来学学吧。譬如,就说要商量和检查一些事情。当然有时确实是真的,有些事也可以检查两三次。不过您别忘了把文件夹啦、帐薄啦、货单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带在身边,做出办公事的样子。这一来,您就可以在仓库里呆上几个小时。我们私下里说说,有几个仓库保管员喜欢打牌,常常需要找个玩牌的伙伴。如此消磨时间,您觉得怎样?”
“真有意思。”诺伊鲍尔说。
“喏,这是您的办公桌。”哈姆森说,“这儿有咖啡。喝咖啡嘛,本来只能在休息时间喝,否则顾客来了,看见我们在喝咖啡,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为此我们想出了一个专门的办法。您瞧,很简单:我们把办公桌右下方的抽屉腾出来,放上咖啡杯,人一来,马上关上。抽屉里铺上了吸墨水纸,即使咖啡泼了出来,也没问题。我们私下里说说,我们同样可以喝酒。当然在上班时喝酒是禁止的,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不过有时有人过生日,或者觉得不畅快,需要提提神,那他就把酒杯和酒瓶也放在抽屉里。”
“这真实用。”诺伊鲍尔说。
“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秘密。您瞧,这扇门里有一个小房间,那是储藏室,谁也不会闯进去的。呆在里面,倒叫人感到挺舒服的。如果我们之中有谁喝多了感到不舒服,那他就干脆躺到里面的羊毛毯上睡觉。您可知道这句妙言:办公室里睡觉是最舒服的睡觉。当然,这是不能让老板知道的……”
“这我明白。”新同事说。
哈姆森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他把一切情况都说明了。“有一点我提出来请您注意:如果您早上睡过了头,就千万别赶来上班。弄得气喘吁吁地跑来,倒可能会迟到几分钟。迟到给人的印象不好。您可以这么办:干脆打个电话来,说您在医生或牙医那儿看病,要来得迟一点。您与其迟来一刻钟,倒不如迟来三小时。您要去理发或者干诸如此类的事,也可照此办理。我们在上班时间理发,这是因为我们的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长的。”
“这种见解是合乎逻辑的。”
“是啊,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您要是知道了这些上班的诀窍,就能在这儿混得很好。”“嗯,我已尝到了各种诀窍,多谢您的关照。”
“嘿,这是我理应做的,我们是同事嘛。不过,您能对我说说,您是怎样搞到这份差事的?为什么要您熟悉各部门的情况呢?通常这儿雇佣的人只做某一件事。”
诺伊鲍尔说:“要我熟悉各部门的情况,是因为老板一退休,我就要接替他。那位老板是我的岳父。”
1.小说开头部分写老板跟哈姆森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办公室职员哈姆森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题目是“上班的诀窍”,但主要内容是围绕哈姆森上班如何偷懒、耍滑展开的,如果以“偷懒的诀窍”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集中刻画了主人公哈姆森上班吃喝玩乐、工作时间睡觉、迟到撒谎的工作状态。
B.诺伊鲍尔“不解”“饶有兴趣”的反应和他“有意思”“真实用”等响应哈姆森“指点”的细节,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
C.为了报答老板的“信赖”,认真完成老板“关照他,指点他”的指示,哈姆森竭尽所能的讲说“上班的诀窍”,帮助新同事尽快融入到新环境。
D.老板信赖下属员工,老员工满怀关爱地指点新员工,上下同心,同事之间互相信任,这家公司的工作气氛和谐。
E.哈姆森真诚地想要帮助新同事能在公司“混得很好”,对此,诺伊鲍尔是满怀感激地表示“多谢关照”的。
参考答案:1.①引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和下文哈姆森的言行形成鲜明对照,刻画了哈马斯性格中的另一个方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②暗示了诺伊鲍尔的特殊身份,为故事情节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能(或为结尾埋下伏笔)。(意对即可)
2.①散漫懒惰:敷衍塞责,耍滑头,只是混日子②言行不一:表面上诚惶诚恐,热情认真,实际上欺瞒上司,误导同事,败坏工作风气(意对即可)
3.观点一:以“偷懒的诀窍”为题不合适。
①小说描绘的是主人公哈姆森的工作态度,改用“偷懒的诀窍"为题就不能告诉读者故事的指向范围,这是一个有关工作作风的故事;
②小说要讲究故事含义的丰富性,改题后故事指向就明确、单一了,削弱了小说含蓄性丰富性的艺术魅力。③原题目有反讽意味,改题后就没有这意味了。
观点二:以“偷懒的诀窍”为题合适。
①小说叙述的是主人公哈姆森工作中偷懒耍滑的故事,用“偷懒的诀窍”为题正可以准确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②“偷懒”是小说主人公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以“偷懒的诀窍”为题正可以揭露主人公的本质,使主人公形象更鲜明;
③以“偷懒的诀窍”为题,更突出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言之有理即可)
4.A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