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六)
2019-06-26 18:11:42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25分) 伏尔泰:抗争与幽默并存 伏尔泰是法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作家之一,被视为反暴政、残酷的英勇战士。有人形容他说,伏尔泰的名字享誉世界,总会引起生动的反应。也有人认为,在一个官僚、工程师和生产者的世界里,他是一位必不可少的哲学家。伏尔泰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 早在学生时代,伏尔泰就形成一种富有反抗精神的气质。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进行辩论,争得脸红脖子粗时伸手一指说:“走开,否则我就打发你到冥王爷那儿去取暖。”同学挑逗说:“为什么不去地狱?那儿挺暖和的!”伏尔泰诙谐地说:“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呢!”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赫二世仰慕伏尔秦的才学和名望,邀请他到宫廷做事。伏尔泰希望得到普鲁士国王的支持推行改革,欣然应允赴任。但很快他就发现,弗里德利赫二世治国的专横和荒唐同历史上的暴君毫无二致。尽管国王对他礼遇有加,可他还是不愿意继续为他所用。就在这个时候,柏林科学院院长莫倍督依出版了一部荒谬绝伦的著作,主张建立一座城市,只许人们讲拉丁语;在地面挖一个窟窿,直通到地球的核心;将树脂涂抹在病人身上,借以防止其丧失生命力,如此等等。伏尔泰挺身而出写了一篇文章,对这些奇谈怪论进行了犀利的抨击和嘲讽,因此触怒了普鲁士国王。国王的亲信来到伏尔泰的门前,烧掉那篇檄文表示抗议。伏尔泰借坡下驴,把钥匙和勋章退回国王,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王宫。 伏尔泰是幽默大师。有一次,伏尔泰想要出门,开口吩咐仆人说:“儒塞夫,去把我的鞋拿来。”儒塞夫赶紧取来鞋子,伏尔泰见鞋上沾满泥土,就责怪说:“早上你怎么忘了擦擦它。”儒塞夫满不在乎地说:“先生,我看用不着。走这条破土路,两个小时以后,您的鞋不又像现在一样脏了吗?”伏尔泰穿好鞋,没说什么就走出家门。儒塞夫见食橱上着锁,就追出来喊了一声:“先生慢走,给我钥匙!”伏尔泰反问道:“钥匙?”儒塞夫点头表示:“对,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伏尔泰奚落说:“我的伙计,吃什么午饭呢?两个小时以后,你不也将和现在一样饿吗?”伏尔泰跟朋友聊天,将一位作家大加赞扬一番。朋友当即告诉他说:“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此人,我感到很遗憾。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老在背后说您的不是。”伏尔泰付之一笑说:“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伏尔泰成为文化名人,他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伏尔泰看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结果被逐出巴黎。不久他又被投入巴士底狱,蒙受了近一年的牢狱之灾。 伏尔泰84岁结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大哲学家归来的消息一经传开,前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竟有上百位。有一个外地读者仰慕伏尔泰的大名,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接到伏尔泰的回信后,这位读者深感荣幸,从此不间断地与大师有书信往来。伏尔泰没有闲工夫应酬,回信了断说:“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孰料那位读者仍不死心,没过几天又有书信寄来云:“谨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下。”大思想家不得已,只好再次回信表示:“望眼欲穿,请您快来。”伏尔泰对咖啡情有独钟,到了上瘾离不开的程度。一位朋友关心他的健康,好心奉劝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在慢性自杀!”伏尔泰潇洒一笑说:“你说得一点不错。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不然为啥我已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掉呢?” 伏尔泰一生与专制和宗教偏见为敌,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他都坚信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临终前他拒领圣餐,不搞临终仪式,也不发表信仰声明。一位牧师前来为他祈祷,倾听他最后的忏悔。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质问:“牧师先生,是谁叫你来的?”牧师自信地回答说:“伏尔泰先生,我是受上帝的差遣,特来为你做临终祈祷的。”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说:“请拿出你的证件来,让我检验一下,以防有人假冒!”看到床边的灯光忽明忽暗,他发出疑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点燃了?”话音刚落,他就与世长辞了。 (选自高景轩《伏尔泰:大师的幽默人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其中“希望”可以理解为理想追求,“负担”可以指精神和物质上的压力。 B.伏尔泰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是由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并出言讽刺了摄政王奥尔良。 C.那位仰慕伏尔泰的读者给伏尔泰寄信说“谨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下”,表示即使伏尔泰去世了,他也要写信表达情感。 D.伏尔泰临终前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点燃了”,这是伏尔泰奚落有人盼他早死,因为只有人死后,他灵前的烛火才会点燃。
| E.本文选取伏尔泰生活中的几件事,有详有略,写出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幽默风格的伏尔泰,这其中语言描写起到了关键作用。 小题2:从文章的第二段(“早在学生时代……离开了王宫”)看,伏尔泰的反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列举三件表现伏尔泰幽默的事并加以分析,说明这些幽默表现了伏尔泰怎样的态度。(6分) 小题4:作者以“抗争与幽默并存”为题,你认为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关联密切吗?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和D不得分。 小题2:①表现在对传统迷信说法的反抗上,他以“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对有地狱这一传统说法发出了疑问;②表现在对国王的反抗上,当他看到邀请他到宫廷做事的普鲁士国王是个暴君时,便不愿意为他所用;③敢于对当时的柏林科学院院长提出挑战,对他的奇谈怪论进行犀利地抨击与嘲讽,因此不怕触怒国王,并自动离开王宫。(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伏尔泰对仆人儒塞夫的幽默,表现了他对做事不得体的仆人不直言指斥,而是以幽默的态度引导、令其思考的态度;②对于那位背后说他不是的大作家,伏尔泰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表明,他对批评自己的人有一种不以为意的坦然胸怀;③对临终时前来为他祈祷的牧师,伏尔泰以幽默的话对他进行讥刺,表现了伏尔泰坚信自己信仰的态度。(一点2分,选其他的事,对处事态度分析恰当即可) 小题4:【观点一】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①抗争表现了伏尔泰作为一个反暴政,反宗教偏见,坚持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斗士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是这种大无畏精神下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②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风格,使他的反抗精神的表达也独具特色。比如他对地狱、对牧师的不相信等就是以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观点二】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①抗争表现的是伏尔泰在反暴政、反宗教偏见,坚信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上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只是的一种表达习惯的体现;②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随时随地体现在他的生活中的,这里既有对仆人的、对崇拜他的人的,也有对反对他的人和他反对的人的,多数情况下与他的反抗精神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给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比照,以确定正误。题中B项,伏尔泰的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直接的原因是他“看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这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也许有联系,但不能把它作为入狱的直接原因。C项理解不恰当,读者写这句话也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伏尔泰开玩笑,这从上下文可以看出。D项,伏尔泰的话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临终前在他身边的人开玩笑,并非是奚落谁。 小题2:回答此题,应抓住“伏尔泰的反抗精神”一语在文本第二段中帅选相关信息。比如伏尔泰对传统迷信说法的反抗,他对有地狱这一传统说法发出疑问;比如伏尔泰对国王的反抗,当他看到普鲁士国王是个暴君时,便不愿意为他所用;比如伏尔泰敢于对当时的柏林科学院院长提出挑战,对他的奇谈怪论进行犀利地抨击与嘲讽,不怕触怒国王自动离开王宫等。 小题3:回答此题,“幽默”一词是关键,列举了幽默事例后,还应对此事例所表现的伏尔泰的态度进行分析。文本中写了伏尔泰对仆人儒塞夫的幽默,这表现了他对仆人不直言指斥而是以幽默的态度引导、令其思考的态度;还写了伏尔泰对于那位大作家所说的幽默的话,这表明他对批评自己的人有一种不以为意的坦然胸怀;还写了伏尔泰对前来为他祈祷的牧师的幽默的话,这表现了伏尔泰坚信自己信仰的态度。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可采取认为有联系或认为没有联系这两种态度,但都应该观点鲜明,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若认为有联系,可从抗争表现了伏尔泰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是一种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还要从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风格,使他的反抗精神的表达也独具特色这个角度分析。若认为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可从抗争表现的是伏尔泰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只是的一种表达习惯的体现的角度分析;还要从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多数情况下与他的反抗精神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的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立足道德自强,争取社会正义 ——《我有一个梦想》序 何光沪 ①1956年,在26岁的马丁·路德·金第一次领导黑人市民,抵制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公司的种族隔离制度时,他就举起了“非暴力抵抗”的旗帜。十二年后,这位“非暴力抵抗”的倡导者,死在枪弹的暴力之下。 ②于是,有不少人得出结论说:非暴力主义是软弱的、无效的、注定要失败的,它的两位最著名的鼓吹者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就是最好的例子! ③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失败了吗?他们用生命去实践的主张是失败的吗?是无效的吗?是软弱的吗? ④就甘地而言,他比任何别的印度领袖都动员了更多的民众,他用最少的人命牺牲赢得了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成功!他以最低的代价(或伤亡率),以和平的方式,最有效地摧垮了一个统治方式最有效的殖民帝国的长期统治!他那副瘦骨嶙峋的身躯包涵着的精神力量之强大,使得那个作为世界霸主的敌人也肃然起敬。 ⑤就这本书的主角——马丁·路德·金而言,他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不但赢得了蒙哥马利城公共汽车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而且赢得了全国全世界对伯明翰市黑人运动的关注和同情;不但胜利地组织了向首都华盛顿的大进军,而且深深地打动了包括总统肯尼迪在内的各阶层白人的心;不但促成了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从法律上正式结束美国黑人的被歧视地位,而且影响了英国国会通过反种族歧视法和反性别歧视法,从长远来说还促成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崩溃。 ⑥至于这些胜利之伟大,以及马丁·路德·金的努力成效之惊人,可以从以下事实略见一斑: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曾在长达三百多年之中被视为当然,被视为有理,所以问题远远不止是法律的禁止与否,而是人们的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与否,后一件事情人人都明白是最难做到的。然而人们看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一些大学的白人学生暴乱,会仅仅是因为学校收了几个黑人学生,而在二十世纪结束之前,白人却早已习惯了大量的黑人官员、黑人警察,甚至黑人部长、黑人军队首脑,更不用说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黑人白人的共同活动,甚至已有了不少白人与黑人的通婚;而在二十一世纪开始之际,甚至已有黑人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 ⑦就马丁·路德·金个人而言,他不但在生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而且他的生日早被确立为全国法定节假日,这在从国父到各界名人的行列中也极其罕见。最主要的是,他也同甘地一样,不但成了他本国良知的代表,还成了人类良知的代表。而这一切所证明的,恰恰是同样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的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力量之强大,恰恰是他和甘地、曼德拉等所代表的非暴力抵抗的精神力量之强大。而这种精神,往近处可以追溯到托尔斯泰和雨果,往远处可以追溯到人文主义的许多伟大思想家,究其本源,还可以追溯到各大文明的创始性人物耶稣、苏格拉底、佛陀和孔子。 ⑧当然,我们已经看到,就马丁·路德·金来说,他的这种精神之强大,是来源于他的基督教信仰。但他认为,基督福音不是个人精神的福利奖券,而是社会公义的实践要求。在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中,他认为“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⑨正因为如此,他可以强大到不在乎胜利与否的地步——他领导的运动参加者要遵守的“非暴力十诫”中,有一条是“要争取正义与和解,而不是争取胜利”。也正因为如此,他可以强大到视“受苦”为“救赎”,甘愿自己流血牺牲的地步——他说:“要争取自由,必须付出流血的代价,而流的血必须是我们的鲜血……无辜受苦是有救赎力量的。” ⑩这种来自信仰的精神之强大,在马丁·路德·金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就表现为一种道义上的强大或道德上的自强。为他在复杂的处境、艰难的斗争和内心的矛盾中提供了坚如磐石的基础的,正是这种道德自强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任何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来说,是经费的或经济的、武器的或武力的力量都不可比拟的。 马丁·路德·金已经去世三十三年了。但是,这本书所提供的他的言行,对于当今的世界来说,不是仍值得思索吗?这些言行所树立的崇高榜样,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不是仍值得效法吗? 1.简要说明作者在第⑤段是按什么顺序列举马丁·路德·金胜利事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力量对于正义斗争来说“是经费的或经济的、武器的或武力的力量都不可比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他的言行,对于当今的世界来说,不是仍值得思索吗?”结合文章内容和当今世界发展主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蒙哥马利城公共汽车隔离制度的废除,到促成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崩溃。 2.列出反面观点——非暴力主义失败论,为后文批驳树起靶子;统领下文,后文即分别针对“失败”“无效”“软弱”进行批驳。 3.因为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力量来源于他的信仰,是一种道义上的强大或道德上的自强。而“经济的”“武力的”力量是借助于外力,不是出自内心的。 4.当今世界发展主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和谐等,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以暴制暴的办法是不可取的,要尽量采取和平谈判等非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没有这样的真教育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反复呼吁,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 ? 教育家是什么模样?想想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刘文典,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那是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信仰。 ? 这正是他们之为教育家,之为真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或者说条件。对教育的信仰,必然激发他们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就注定他们投身教育不是为了钻营,不是为了往上爬,不是为了个人功利。 ? 他们是圣徒.他们脸上的光,是圣徒之光。教育不是他们的俸禄与道具,他们不会拿教育做敲门砖。有信仰的人因投身教育而宁静,而满足,他们做教育,既是入世,即为了救国救民,更是出世,即为了超越,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诗意的栖居。 ? 教育是他们的宗教和生命,甚至高于他们个人的生命。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为保护卷入学潮的学生,不惜与蒋介石当面顶撞。他们爱教育不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为爱学校,爱教授,爱学生,像刘文典那样,爱到了不要命的地步。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中国大学西迁的千里流亡途中,他们像老鹰一样护佑着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正因为这种对教育的大爱,抗战时期最艰难困苦中的中国大学,其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 ?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代一代真教育家打造出来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一代一代真教育家用自己伟大的人格,不仅为自己、为教育争得了尊严,而且为我们民族争得了尊严。 ?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本不缺教育家。改革开放前后,有匡亚明、刘道玉及至当下朱清时等教育家。但他们惨淡经营,难于突围,中国教育亟待拨乱反正,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正是在这点上,恰恰太多误区,太大阻力。 ? 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这就需要政治的强势推动。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教育的尊严而战,而且是背水一战。能否像当年小平挂帅教育改革那样,以最高力量推动,以铁腕斩断既得利益的包围和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脱颖而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成就自己的新传奇、新丰碑,新时代,这是能否挽回教育尊严之关键所系,更是能否为我们民族开创未来之关键所系。 ? 新年以来,温家宝主持召开的教育改革座谈会即达五次之多,强调教育家办学为其重要议题,从这里,或不难读到教育改革的希望。 ?(作者笑蜀,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对文中“真教育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教育家最重要的品质与条件就是拥有自信、荣耀与尊严,他们对教育有着深刻信仰? B.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关键在于我们真教育家打造出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 ? C.真教育家办教育,既要入世,为了诗意的栖居;更要出世,为了救国救民? D.真教育家视教育高于个人生命,最惊心动魄与最感人的当属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 2.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改革开放后,我们涌现了匡亚明等一大批真教育家,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 ? B.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教育者没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 C.中国教育发展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地步,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增加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 ? D.虽然教育改革难度巨大,但事关教育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对教育进行改革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国教育改革不应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也不应以行政长官意志去限制和约束生动、多元、鲜活的教育实践? B.时代与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长尽可能从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中抽出身来,尽可能有更多时间走进课堂 ? C.我们要以最高力量推动教育家办学,打破既得利益的包围与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成就自己的传奇? D.我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在很短时间内中国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会有一大批教育家来办学
参考答案:1.A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水家乡 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黑鸬鹚(lú cí),白洋淀只是我南徙的中转站。 那天,我飞过浩淼的水面,飞过远接百里的芦苇荡,来到了白洋淀边。我落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前唰地落下一道白光。荷叶倾倒,荷花飘零,我被一条渔网罩住了。渔网慢慢收拢,我看到了苇帽下一张黝黑年轻的脸,在船上,在阳光下得意地笑着。我铁青的羽毛闪着愤怒的冷光,磨圆的嘴重归锐利。等他伸手抓我双腿时,我奋力一扑,啄住了他的左眼……从此,我失去了自由,而这个叫陈大船的年轻人成了陈瞎子。 我时刻准备迎接陈瞎子的报复。然而他眼伤痊愈后,却笑眯眯地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她洁白的羽翅缓缓扇动,犹如一团芦花飘落在船头。我呐喊着,跳跃着,一头扎进汪洋恣肆的大淀,给她叼上一条欢蹦乱跳的红鲤。我轻啄着她光滑柔顺的羽毛,急不可待地说,白鸬,我不走了。 就这样陈瞎子成了我的主人,白洋淀成了我的家乡。陈瞎子是个精明的人,几年以后,他成了白洋淀有名的渔王,还娶了媳妇,生了一个双目齐全的儿子,我和白鸬也有了一群可爱的儿女。 做鱼鹰很辛苦,陈瞎子更辛苦,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我们总能看到满淀荷花艳丽无比,成群的鱼儿跳出水面闻香嬉荷,姑娘划着小船唱着渔歌采摘莲蓬。有一次我们竟合力捕获了白洋淀的花头鱼王。①陈瞎子逢人便讲,我的鹰王逮住了鱼王,奶奶的,六十多斤呢!看着他独眼里抑制不住的光芒,我也用翅膀覆住白鸬,在儿女们的欢呼声里柔情地啄着她的脖颈…… 我和陈瞎子的好日月终于在白洋淀几度干涸后戛然而止。水干了,鱼净了,鱼鹰也没了用场。陈瞎子的老婆病死了,我的儿女们先后被陈瞎子卖到了南方。只剩下我、白鸬,一起陪着陈瞎子慢慢老去。 终于,在芦苇干枯、荷花凋败时节,和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白鸬在吃了一只有毒的田鼠之后离开了我和陈瞎子。陈瞎子拿着铁锹,抱着白鸬,肩扛着我来到村边的小岛上。他挖了个坑,把白鸬埋了。他盖好最后一锹土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独眼里滚下了几大滴混浊的老泪。就在埋白鸬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孤坟,那是他老婆长眠的地方。 陈瞎子流完泪,把我抱住,②一边梳理我脏乱的羽毛,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老伙计,你走吧。天快冷了,你飞到南方去吧。淀子里建了个旅游岛,再不去,你就会被我卖到那里供游人观赏了。 他把我往灰暗的天上送去。我抖动着衰老的翅膀,嘎嘎地叫了两声,奋力地开始了许久不曾有过的飞翔。 我终于没有飞出白洋淀。我已融入了这方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在干旱的淀边凝望着天空,凝望着远方。我伸长了脖子久久地等待,希望能一直等到水的到来。 (作者蔡楠,有删节) 1.请从陈瞎子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4分) (1)?; (2)陈瞎子驯化了黑鸬鹚,他们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 (3)?; (4)陈瞎子把黑鸬鹚放走了。 2.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小说中两处画直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陈瞎子怎样的心情。(4分) ? ? 3.请联系上下文分析第六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 ? 4.有人说这篇小说是“一曲命运的哀歌”。请结合你真切的阅读体验,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不少于80字)(6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答案: 1.示例:(1)陈瞎子抓住了黑鸬鹚;(3)陈瞎子和黑鸬鹚都家破人亡。 2.示例:第①处:鸬鹚捕获了花头鱼王,陈瞎子激动地到处炫耀,这个句子表现了他自豪(或喜悦)的心情。第②处:陈瞎子不得不送走鸬鹚,“絮絮叨叨”表现了他对鸬鹚的难舍难分,这里写出了他矛盾(或无奈)的心情。 3.示例:这段文字描写了白洋淀秀丽的风景,烘托出大家捕鱼时欢快的心情,同时和下文白洋淀干涸后的情形形成对比。 4.示例1:黑鸬鹚虽然被渔网罩住,从此失去自由,但是美丽的环境、温馨的家庭仍让他在随后的岁月里燃烧激情。可当环境被破坏,当白洋淀不再有波光闪烁、荷花飘香时,黑鸬鹚的悲惨命运终于降临了。命运唱响哀歌,生命却用执著使之奏出悲壮的旋律。 示例2:曾经的满淀荷花残败了,曾经的粼粼波光难觅了,曾经的悠扬渔歌消失了,曾经的欢乐和笑声随风而逝了……季节还在轮回,美丽的景象却不再重现。当命运被污浊的环境染黑了翅膀,它所带给人们的除了忧伤,就只剩下了等待。然而,改变的力量,也正在这等待中蕴积。
本题解析: 1.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每空1分,共2分 2.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分析心情各1分,结合词语各1分,共4分 3.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只答“烘托”“对比”不得分。共2分 4.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角度明确,理解深刻,思路清晰,语言有文采5~6分;角度明确,理解准确,思路较清晰,语言通顺3~4分;角度基本明确,理解基本准确,有简单思路,语言基本通顺1~2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恪守寂寞之道 ——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 1957年9月,国画大师齐白石悄然辞世。他早年贫寒的出身,备受冷落的境遇,以及晚年的盛誉,构成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 从小木匠到画坛巨匠 1864年1月,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清贫的家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念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后,就不得不砍柴牧牛,担起生活的重担。 有两件事对青年时代的齐白石有决定性影响,一是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二是27岁时拜胡沁园、陈可藩为师,正式学画。这一时期他十分穷困,饥饿时常只能饮水充饥。晚间无钱买灯油,便点松火做灯。齐白石在4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主要以替人画像和刻印过活,这无论是在眼界上,还是在学问上都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后来在朋友的竭力鼓动下,他才“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祖国的壮美山河和多姿的风土人情,开阔丰富了这个民间画师的胸襟,提升了他的绘画境界。 60岁之后,齐白石多在北京卖画谋生。由于那时他的画风学八大山人冷逸的路子,不为时人所喜爱,故画价比同时的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问津。后来,幸遇当时声名正隆的著名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力劝齐白石改变以前的画风,用“画吾自画自合古”来激励他自创一格。在陈师曾的无私帮助下,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度受到冷落的画作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老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极高的荣誉。老人在安静舒适的生活中,勤劳愉快地创作着,他的许多不朽之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他最后几年中所作的大量作品,是他贡献给他热爱的民族、土地最珍贵的瑰宝。 恪守“寂寞之道”的乡土画家 可以毫不讳言地说,齐白石是个乡下人。他有着对乡土风物真切的爱恋,毕生把童年的记忆和家乡的一切作为画题、诗题,这是齐白石作为一个善良农民所特有的情感。 齐白石将绘画视为“寂寞之道”,这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和成功的秘诀。齐白石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他在1920年到1929年间以超出常人的意志和精力,关门杜客,潜心研究,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艺术道路。他做誓言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同期,齐白石也在治印上下过死工夫,他在记载自己刻苦治印时有一段话:“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这段时间齐白石作画万余幅,刻印三千多枚,可以说齐白石是穿越作品的海洋冲进艺术的自由王国的。 称齐白石是乡土画家,是因为他用深情的笔,勾画出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并给一向高雅的文人画注入了新生命:劳动者的精神。 返璞归真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他的喜怒、嘲笑、同情、智慧、幽默……都能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宛如一个亲切的大千世界。 爱憎分明,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总是给人以清晰的概念。从处世大节上看,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期间,齐白石拒绝侵华日军的利诱,退回了美术学院教授的聘书和赠煤,贴出了“官入民家主人不祥”的告白以拒见日酋、汉奸。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齐白石的这份告白与程砚秋息演在西郊留须种地共同传为艺林佳话。 齐白石的许多作品都有自己明显的情感倾向,如有讽刺敲剥民膏军阀官僚的《灯鼠图》,讽刺腐败糊涂的政客的《不倒翁》,讽刺唯利是图商人老板的《发财图》等,当然也有表现舐犊情深的《迟迟夜读图》,赞美金秋的《楓叶寒蝉》…… 齐白石由一个民间艺术家成为一代大师,是他继承了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因素的结果。文人艺术的高度精粹、高度修养化与人格化,民间艺术的质朴刚健、开朗幽默,在他笔下凝为一个新生命。他的艺术是传统绘画在20世纪突起的又一奇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北京卖画期间,齐白石生活穷困,出于谋生的考虑,齐白石接受了陈师曾的建议才开始一改以前冷逸的路子,自创一格,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 B.齐白石爱憎分明,他的许多作品都有明显的情感倾向,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宛如一个亲切的大千世界,他的艺术是传统绘画在20世纪突起的一个奇峰。 C.1920年到1929年间,齐白石关门杜客,潜心研究,作画万余幅,许多不朽之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可以说齐白石穿越了作品的海洋冲进了艺术的自由王国。 D.齐白石抛弃了传统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用深情的笔勾画出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给一向高雅的文人画注入了劳动者的精神这一新生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E.本文通过记述齐白石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新和艺术成就,表现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高洁品格和可贵艺术精神。 (2)齐白石为什么能够由一个民间画师成长为画坛巨匠?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恪守寂寞之道——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为题,同时又使用了三个小标题,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白石说:“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齐白石“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的经历,开阔、丰富了他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 ②著名画家陈师曾“画吾自画自合古”的激励与无私帮助,使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艰苦努力,齐白石的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 ③齐白石恪守“寂寞之道”,以超出常人的意志和精力,摸索出一条适应自己才学的艺术道路,使他穿越作品的海洋冲进艺术的自由王国。 ④齐白石继承了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的因素,这使他由一个民间艺术家成为一代大师。(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①文章以“恪守寂寞之道”为正标题,突出齐白石的艺术精神,以“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为副标题,突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二者形成互补,使文章标题与内容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②文章围绕着“齐白石的传奇人生”这一中心内容,分别从从艺经历、艺术精神、艺术品格三个方面概括齐白石的艺术传奇,运用三个小标题统率各部分内容,诠释了“齐白石的艺术传奇”这一思想内涵,使文章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结构紧凑,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4)艺术往往生于寂寞而死于浮华,艺术家欲有所作为,就要甘于寂寞,恪守“寂寞之道”。有思想的艺术家,甘于一生的寂寞,笔墨中的精神独处与深入心灵的孤寂,方能成就离尘脱俗的画作,这种绘画的产生与画家有意保持精神世界纯洁的追求有关。寂寞深居,淡泊明志,与世俗保持距离,就能让艺术天分在清静无为、超凡脱俗下如甘泉流露。在现实的功利世界中,能如齐白石者沉潜下来钻研艺术之道,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自己的内心艺术世界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称道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