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2019-06-26 18:12:2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作者天宝三年离长安,十余年后李白秋游宣州时作此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作者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时作此诗。
(1)两首诗中都着一“独”字,请分别谈谈“独”在诗中不同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写景技巧上异中有同,试综合赏析并指出它们的相同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独》诗中“独”重在描摹景物特点,刻画出“孤云”的形象,为全诗营造了孤寂的氟围,也暗含了诗人遭贬而过上孤高自适的流寓生活。/《江》诗中“独”具有卒章点题的作用,刻画出“独钓者”的形象,表明遭贬诗人孤清自许的人生态度。
(2)两诗均是写景寄情。《独》诗取“鸟”“云”诸山景,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而感孤独,进而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情怀。/《江》绘“鸟飞绝”“人踪灭”诸雪景,表现了遭贬诗人不畏寂寥冷峭江雪而独钓的、孤傲高洁的心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每空1分)
(1)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 。
(3)高余冠之岌岌兮,?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5)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
(9)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
(10)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隰则有泮(2)固时俗之工巧兮(3)长余佩之陆离(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5)羁鸟恋旧林(6)同心而离居(7)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8)泣孤舟之嫠妇(9)亦足以畅叙幽情(10)俯察品类之盛


本题解析:本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隰”“泮”“佩”“陆离”“哺”“羁”“卒”“嫠”“幽情”“察”等。每空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小题1:结合全诃,简要分析词中“弄潮儿”的形象。(4分)
小题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上片回忆观潮,表现宇宙间的壮观;下片回忆弄潮,表现人定胜天的奇迹。(1分)全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写出了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姿飒爽,不可一世的形象,(2分)表现了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大无畏的精神面貌。(1分)
小题2: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感受,连做梦也被弄潮儿的场面吓得胆战心寒,(1分)表现了弄潮场面的惊险,(1分)烘托出“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表现了对“弄潮儿”的热情歌颂。(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上片写壮观的大潮,为弄潮儿的出场设置背景,下片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英姿飒爽。清楚这些,就可归纳人物特点和人物表现的精神面貌了。
小题2:结句写诗人对弄潮儿的印象,梦里不断显现可见印象深刻,感到胆寒则是烘托弄潮儿的勇敢了。分析时要注意句子所用的手法,还有它起到的作用。分析时不能忘一切都是为了突出中心。这首诗的中心就是表现弄潮儿。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春寒① ?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意对即可)
2.答: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10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小题1:简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3分)
小题2: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分)
小题3: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1分)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孤寂、伤感)之情。(1分)
小题2:反衬手法,以动衬静,(2分)“泉响”反衬四野的空旷、冷寂,“鸟喧”,反衬夜的静谧。(1分)
小题3: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这是一道意境的题目,意境类题目的答题方式是先描述诗歌的主要意象,然后总结意境特征,最后点明表达的情感,难点是意境的类型和诗人的情感。首先结合题目,注释①和诗歌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寂寞”,可以明确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因被贬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在看意境,此联中的“寒月”“泠泠水声”“疏竹”可以体会到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综合这些可以组织答案。最好的答题模式应为:诗句描述+本联借****意象,描绘了一幅****(意境)地点+时令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如本题的答案可以表述为: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本联借助重露、寒月、冷水、疏竹描绘了一幅幽清、冷寂的西园寒夜图,表答了诗人谪居中的孤寂、伤感之情。
小题2:这是一道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方式是先明确手法,然后解释,再说明表达效果。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修辞,一般集中于单句的手法;一种是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联的分析;一种是抒情方式,主要用于整首诗歌。本题是第三联,一般要集中于表现手法的分析(当然不是绝对),由“鸟喧”立刻应该想到“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应该是反衬和动静的综合运用,效果是突出夜晚的静谧。
小题3:这是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题目,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即事咏怀”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几种,本诗主要运用的是“即事咏怀”“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借什么事、什么景表达“寂寞”之情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