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8:20:4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波媚①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②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 ①这首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在南郑(今属陕西)任上时。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高兴亭,在甫郑城的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内的长安南山。②烽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唐代长安的名胜。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


参考答案:
(1)“秋到边城”“角声哀”“悲歌击筑”蕴含了河山沦落的悲慨;(2分)“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应待人来”表现了远望长安,收复河山的渴望;(2分)多情推开暮云的“南山月”,热切期待着的“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则表达出收复失地、胜利在望的乐观。(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本词虚实结合:上阙实写眼前的边城角声、烽火高台以及作者的悲歌击筑、凭高酹酒;(2分)下阙以大胆的想象、拟人的手法虚写灞桥烟柳、曲江池馆等都在期待收复失地。(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湛江07.2
霁夜
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2)这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这首诗描写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景物,写出了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表现了诗人爽快(答“闲静”、“愉悦”也可)的精神境界。(3分)
(2)(4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描写秋夜的景色,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的清秋愉悦的情怀。诉之视觉的朦胧的月色和诉之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泠之声相映衬,动静相衬,使人更加感到清寂(答“秋声坠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相互映衬,引起诗人的清秋逸兴”也可);(2分)之前的狂风暴雨和眼前的清寂的霁夜,构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雨过天清的切身感受。(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日怀秦髯
(宋)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①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②听晓莺。
注:①出自陆游《闲居自述》诗句“花如解语还多事“。②日边:指天子近旁或国都。
小题1:颔联中使用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
小题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花迎人笑“采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②”花如解语“化用典故,从借指人化为实指人,创造新的意境。③借景抒情,借春花烂漫来抒发人们愉悦的心情。(表现手法1分,分析2分,①、②、③三点答出一点即可)
小题2:“晚节渐于春事懒”表现诗人因年事渐高,游赏春日兴致不高“病躯却怕酒壶倾”写出诗人饮酒又为病体所限(分析2分),因此心情抑郁,伤感、颓唐、落寂。(情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人采用拟人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但不可轻轻放过“花如解语”这四个字。这不是俗草闲花,而是流光隘彩的天香国色。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记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诗人活用此典,从借指人化为实指花,创造出新的意境。无边春草,新绿欲滴,放眼花卉,撩人欲醉,春天的气息十分浓郁。然而诗人之意并不在此。这只是为下文作一反衬。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小题2: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督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兴阑珊,所以说“晚节渐于春事懒”。这句是从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句变化而出。文人墨客,总是好赏花,喜饮酒。赏花既已无意,饮酒又为病体所禁。“却怕”二字,既是对病体的客观描述,又带无心饮酒的主观情感。心情的抑郁、颓唐,已得到具体说明。所以前面对春事越夸张、越强调,在这里就越突出心情的落寞、消沉,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然而诗人眼前还不是一片灰色,他对人生还有着执着的企望、追求。这就是友谊。
点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归绝句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诗人原序:“得(李)复言.(白)乐天书。”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元稹自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元和五年作者被贬为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士曾参军。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1)此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作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奉召回京途中的喜悦之情。诗人被贬离京五年,今日奉召回京,感叹之?余,满怀欣喜。途中收到朋友来信,此又一喜。
(2)展现了一幅洋溢着作者欢快心情的清新美好画面:诗人满怀喜悦,临水展读友人书信,正值岸上满山桃花盛开,嫣红灿烂,此情此景,生动明快,别具情趣。作用: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的美好,自然生动地表达作者激动、舒畅之情。或:以欢快之境写喜悦之情,寓情于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天气温和。
小题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4分)
小题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片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2分)
小题2:下片表达了作者伤春自伤之情及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2分)“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浇愁而愁不去。“客飘零”,作者长年作客之外,欢娱少愁思多。“送了斜阳月又生”指时间流逝,春光难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可先从词句中找出描写的对象,然后根据描写对象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上片,由“嫩绿”“小红英”可知,描写的是绿叶红花,属于静景;“蜂儿闹”“燕子轻”可知,描写的对象是蜂儿燕子;“闹”“轻”体现出来蜂儿采花、燕子轻飞的热闹春景,属于动静,所以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小题2:此类题可根据下片的关键词体会词人在描写景物中抒发的情感。“残花”点明了暮春;“残酒”体现了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客飘零”点明了自己漂泊他乡,愁绪多;“送了斜阳月又生”感叹时光流逝。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理解,可知,词人在下片主要是借景抒情,感叹时光流逝,伤春及孤独飘零之感。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