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8:20:4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释】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参考答案:(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打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对即可)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晴(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小题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根据哪些意象可以看出?(2分)?
小题2: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
小题2:拟人的表现手法。 “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实足饶有风趣,进一步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比较简单,诗中所用意象“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季节特点鲜明。答对季节得1分,能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得1分。
小题2:分析诗词表现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手法等方面进行。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成了饶有情趣的老朋友,又是开门又是翻书,显然是使用了拟人手法,诗人自己此时的心情不言而喻,是闲适的、愉悦的。(手法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1分,概括出心情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你认为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结合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第三、四句是“柳暗花明”之笔,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蘸,是沾着水面。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桃花的鲜艳水灵仿佛是蘸饱了水分,生动、形象,意趣俱出;又侧写春天多雨,湖面水涨,距花枝很近,意境开阔。(意对即可)
(2)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人不渡”,就是游人不能渡过,对称心快意的湖上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阴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岂不是柳暗花明吗?(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采用设问句的形式,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2)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①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青青”描绘出桑叶葱茏青翠之色,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2)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