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恐龙灭绝了,但留下的化石依然显示出它们曾经的强大;孔子去世了,但儒家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思考;北京奥运结束了,但奥运的精神依然振奋着每一位参与者的心……那些过去了的一切,虽然已经从人们眼前离去,但它们背后的某些东西也许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消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以“蜕变”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写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本题是命题作文,只给了一个词,因此在写作之前要先了解这个词的内涵。蜕变:(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变、改变。蜕变,属中性词,是通过一段时期的茧封或是焰炼,涅槃的过程,蜕变是美好的,因为会有改变。所以,这篇作文要写出变化,但决不能写出一般的变化,否则就不符合题意了。那么什么是质的变化呢?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事物的质变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当事物的内部矛盾斗争激化、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使基本矛盾双方主次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原来处于被支配地位的非主要矛盾方面上升为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时,一事物就转化为另一不同质的事物。一言以蔽之,就是根本的变化,而非一般的小改变。
在具体写作中,要具体写出的蜕变的内容。写作时就必然涉及两个方面,原来的质态,改变了的质态。文章写作的重点,作为记叙文来说,就是由原来的状态变为现在的状态的过程。过程要具体,要有描写。
点评: 在一篇记叙文中,不要对所有的人物或事件都平均用力一一写来。也就是说,记叙应当有详有略。一般地说,记叙文的开头、结尾部分较简略,而中间部分较详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出身来历等叙述较简略,而对其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或事件的具体经过等描写较详细;对不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文章中心的事件,叙述描写时比较简略,而对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表达文章中心的事件,叙述描写则比较详细。就人物而言,详写的是其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就事件而言,详写的是具体的经过。一人几事的记叙文,详写一件事,略写其他;几人做一事的记叙文,详写一人而略写其他。这样,才能详略得当平中有奇,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讲究追求个性,讲究与众不同已蔚然成风,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应该不错,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追求个性,那么是不是又都趋同了呢?请以“个性与共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NO.1
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世界之前曾经面对过一个死结——谁能解开它,世界就是谁的。亚历山大没有像其他的尝试者一样去苦苦地解结,而是拿出剑劈断了结。随后不久,世界就成了他的。?
我并没有征服世界的野心,但我也决不是个安于平庸的人。于是我潜心探求亚历山大成功的秘密,或者说是寻找上天造结的玄机。想来希望解开死结的人,都是盼着自己能被预言说中,成为世界之主宰——即便是成不了世之至尊,仅解开此结本身,就足以令自己名垂青史,万古不朽。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但仔细回味,亚历山大之前的众人,“解结”方法却大体一样,无非是研究结的绕法、结构、机关、突破口……诸如此类,但却无甚突破。正是由于思想上没有突破,缺乏必要的魄力与气质,才使众人成为不了亚历山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亚历山大、解结、征服世界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其实应是必然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位女环保专家(很遗憾我忘记了她的名字),她在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向人们宣传并呼吁保护动物和环境,禁止使用农药DDT,但却遭到许多人尤其是化工资本家的围攻。她被孤立、嘲笑,甚至被人说成是“哗众取宠的疯子”,最后抑郁地死去。但其20年后,几乎全世界的人都钦佩她的远见卓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20位科学家之一,与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人同列。在我看来,她是做到了真正的“与众不同”,一种超越时代认识局限与狭隘的与众不同,一种永恒的与众不同。
当今社会,思潮并起。前卫、时尚、另类甚至是变态充斥着感官和心灵,有人迷茫于其间,有人“弄潮”其中,并自以为“与众不同”。但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探寻一种超越平庸、领先时代、趋于永恒的人生智慧。其实,只要有人找到它,那这个人便可真正与众不同,永恒不朽。
简评:本文围绕什么是真正的与众不同展开论述。例证有力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通过亚历山大解结的故事,得出第一个分论点:思想上要有突破,还要具有必要的魄力和气质,才是真正的与众不同;通过《寂静的春天》的作者,得出第二个分论点:超越时代认识局限,才是一种永恒的与众不同。
文章还针对现实,升华了文章的中心。真正的与众不同是:探寻一种超越平庸,领先时代,趋于永恒的人生智慧,而现今似乎很少有人静下心去做,提出警示,认识深刻透彻。
时间的声音
本题解析:
这是一个富有辩证思维的话题,什么是与众不同,什么是个性,什么是平庸,什么又是雷同?从任意角度入手都可以。关键在于这样的话题,与社会思潮关系密切,如何把历史的、当今的、中国的、外国的社会结合起来,所以这是一个比较难做的一个话题,对学生的认识水平、现实关注程度都是一个检阅。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结合上面材料,以“走向另一个自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题旨分析】
这个题目的材料突出“过程教育”理念,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教育,重视实践中的体验。材料中运用了种子孕育和蛹蜕变两个喻体,比喻青年学子的成长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的多种可能性,暗示每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同的特点。
立意导向:
写这样的话题作文,立意的范围比较宽泛,但根据不同立意写成的文章,质量会有高下之分。上乘的作文,应该是在材料的本体上挖掘,写出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历程。可以写自己成长的典型事例(比较容易写得亲切生动),也可以写所熟悉的他人的典型事例;还可以论述真正的成功者必然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奋斗的道理。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事例比较多,但那是艺术虚构出来的,作为论据的话,说服力不强。事实论据最好是现实生活中的。
这类题目如果误解了“结合上面材料”之类的话,真的去演绎“种子”“蛹”之类事物的发育或蜕变过程,写成说明性或寓言类文章,则说明考生未分清材料中喻体与本体的关系,未将比喻义上升到对题意的完整理解,这是一种“倒退”,写出来的文章显得幼稚或愚钝。这样的反面例子较多,要引以为戒。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