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小题2:简答题。 《三国演义》第55回有一句话: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郎妙计”是什么?为何又“赔了夫人又折兵”?请简要叙述。(5分)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林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读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思、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小题1:下面关于“忧世乐天”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具有的情怀。
B.鲁迅认为宝玉喜聚,又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忧世乐天”的诗人性情。
C.《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D.“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现出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小题2:“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对此句含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恨的情感表露。
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D.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历经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完全相同。
B.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等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宝玉喜聚是本文作者的观点。
小题1:错在没有才能,虚度流年。其实是曹雪芹的愤世之语。
小题1:A错在“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应是说两部作品的某些文字体现的情感“何其相似”,而不是人生经历相同。? B错在“惊天地,泣鬼神”的表述属夸大其词,“哀怨不平之气”的结论属无中生有。 C错在“借助她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曹雪芹借助林黛玉表达的情感不仅限于痛悼红颜,还有对自己的哀叹等复杂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药杯里的莫扎特(节选)
宗璞
一间斗室,长不过五步,宽不过三步,这是一个病人的天地。这天地够宽了,若死了,只需要一个盒子。我住在这里,每天第一要事是烤电,在一间黑屋子里,听凭医生和技师用铅块摆出阵势,引导放射线通行。是曰“摆位”。听医生们议论着铅块该往上一点或往下一点,便总觉得自己不大像个人,而像是什么物件。
精神渐好一些时,安排了第二要事:听音乐。我素好音乐,喜欢听,也喜欢唱,但总未能升堂入室。唱起来以跑调为能事,常被家人讥笑。好在这些年唱不动了,大家落得耳根清净。听起来耳朵又不高明,一支曲子,听好几遍也不一定记住,和我早年读书时的过目不忘差得远了。但我却是忠实,若哪天不听一点音乐,就似乎少了些什么。在病室里,两盘莫扎特音乐的磁带是我亲密的朋友。使我忘记种种不适,忘记孤独,甚至觉得斗室中天地很宽,生活很美好。
三小时的音乐包括三个最后的交响乐“三十九”“四十”“四十一”,还有钢琴协奏曲、提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等的片段。《第四十交响曲》的开始,像一双灵巧的手,轻拭着听者心上的尘垢。然后给你和着淡淡哀愁的温柔。《第四十一交响曲》素以宏伟著称,我却在乐曲中听出一些洒脱来。他所有的音乐都在说,_____________。
会吗?将来的事谁也难说。不过除了这疗那疗以外,我还有音乐。它给我安慰,给我支持。
终于出院了,回到离开了几个月的家中,坐下来,便要求听一听音响,那声音到底和用耳机是不同的。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提琴组齐奏的那一段悠长美妙的旋律简直像从天外飘落。我觉得自己似乎已溶化在乐曲间,不知身在何处。第二乐章快结尾时,一段简单的下行的乐音,似乎有些不得已,却又是十分明亮,带着春水春山的妩媚,把整个世界都浸透了。没有人真的听见过仙乐,我想莫扎特的音乐胜过仙乐。
别的乐圣们的音乐也很了不起,但都是人间的音乐。贝多芬当然伟大,他把人间的情与理都占尽了,于感动震撼之余,有时会觉得太沉重。好几个朋友都说,在遭遇到不幸时,柴可夫斯基是不能听的,本来就难过,再多些伤心又何必呢。莫扎特可以说是超越了人间的痛苦和烦恼,给人的是几乎透明的纯净。充满了灵气和仙气,用欢乐、快乐的字眼不足以表达,他的音乐是诉诸心灵的,有着无比的真挚和天真烂漫,是蕴藏着信心和希望的对生命的讴歌。
在死亡的门槛边打过来回的人会格外欣赏莫扎特,膜拜莫扎特。他自己受了那么多苦,但他的精神一点没有委顿。他贫病交加,以致穷死,饿死,而他的音乐始终这样丰满辉煌,他把人间的苦难踏在脚下,用音乐的甘霖润泽着所有病痛的身躯和病痛的心灵。他的音乐是真正的“上界的语言”。
……
热气从药杯里冉冉升起,音乐在房间里回绕,面对伟大的艺术创造者们,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而有福气,生在这样美好的艺术已经完成之后——而且,在我对时间有了一点自主权时,还没有完全变成聋子。
1.结合标题和主旨分析,作者开篇写“斗室”“盒子”主要表明什么?(? )
A.自己被疾病约束了,行动很不自由。
B.应知足常乐,“斗室”总比“盒子”好。
C.人在生老病死的时刻,欲望会很少。
D.疾病限制身体时,音乐能助人超越。
2.填在横线处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你会好的
B.不要畏惧
C.人生美好
D.你要洒脱
3.文章中划线语句没有使用的艺术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烘托
D.排比
4.简要概括作者心中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莫扎特的音乐特点。(各不超过10个字)
贝多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柴可夫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扎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总观全文,你认为标题“药杯里的莫扎特”有什么含义?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D
4.充分表现情理却沉重;为不幸再添伤心;超越痛苦,蕴藏希望
5.①作者在抱病的时候让莫扎特的音乐来陪伴自己;②莫扎特一生吃了很多苦但精神没有委顿,他超越苦难的音乐可以给病人最好的慰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五百次的回眸?毕淑敏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的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踵,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特别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咫尺对视。若干垂危之人,我手经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地追索和厮守。
今世,我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离平原更远,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作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树征服了吗?山的存在,让我们永保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今生,我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我少年戍边,有十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XX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为了人类的常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今生,我将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如果有来生,我期望还将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或是植物。尽管我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可怕的弱点和缺陷,我还是为这个物种的智慧和勇敢而赞叹。我做过一次人类了,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把自己喜欢的事一一想来,我还要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当然还有无邪的小童,突然就笑了。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这样一路地看下去,来世的愿望不知能否得逞,今生的时光可就白白荒废了。于是决定,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
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拔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喜欢绿色和生命,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就爱惜资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小题1:文章主体部分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联系文章内容简述其好处。(6分)
小题2: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的“突然就笑了”,构成了本文独特的文脉,试分析这句话的作用。(6分)
小题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开篇的“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是迷信的说法,通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B.“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格,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了。
C.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抑扬法,先层层铺排今生的“瞩目”,然后揭示主旨,表达效果不同寻常。
D.作者看到绿色之后“悚然”,是因为“想到地球上的绿地到了XX年就全部沙化了”而感到恐怖。
E.通观全文,思想是积极昂扬的,在轻松平易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入世的态度。
参考答案:
小题1:以排比展开(并列结构)。有利于作者组织材料,拓展了文章的容量;层次清晰。
小题2:是文脉的转折点。作者于不动声色间,把写作意图直白的传递给读者,“活在当下”,来世无论多么美妙,总是虚幻的,实际上没有办法把握,也没有必要为之费神;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使自己的今生过得充实,而且这也是应该 做的。
小题3:选AD
本题解析:
小题1:文章起初传成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这辈子是没指望了,认了便是,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从第二段开始,层层铺排了今生的“瞩目”,然后揭示主题。有利于作者组织材料,扩充内容,增强了表达效果。
小题2:来世再美,也是虚幻。但是如果今生不做其他事,只是一味追求来生,岂不知愿望能否实现,今生的时光也浪费掉了,还是把握现在的好,所以这句话也是文意的转折。
小题3:A项虽然是迷信说法,但是作者没有否定它。D项是反差强烈,恍若梦境而不敢相信。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