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花篮里花儿香
聂兰锋
查房的时候,曹医生又提着一篮鲜花,跟前几天一样,顺手放在窗台上。这时候,早晨的阳光正好透过窗纱照过来,照得花枝微颤。
曹医生将手插进白大褂的衣兜里,摸出听诊器挂在脖子上,笑盈盈地弓着腰伏在我爸爸耳边问:“聂大爷,今天感觉怎样?”一直闭着眼睛的爸爸浅浅地睁一条缝,稍后说了两个字:难受。接着又把眼睛闭上。
曹医生将听诊器塞到耳朵里,另一端在爸爸的肚皮上移动,问这儿疼不那儿疼不,爸爸的回答均是两个字:难受。
曹医生走后,爸爸依旧闭着眼,斩钉截铁地说了两个字:拿走。
我心领神会,将花篮挪出爸爸的视线。
爸爸不喜欢鲜花。平日里爸爸在花盆里栽种的是韭菜菠菜之类,他甚至用花盆种地瓜也不养花。他说养花最浪费人的感情,浇一季的水看不两天就没了,是最不中用的事儿。爸爸还说鲜花最没个性,恋爱结婚生孩子生病都送鲜花,人死了还得被花包围着,从不讲究个喜怒哀乐,一幅同样的面孔出现在迥然不同的场合。
从爸爸生病,病房里就没断过鲜花。光那些宾朋好友就够受的了,偏偏碰上个曹医生,执著地每天送一篮鲜花。
刚把花安置在角落里,护士端着小盘子进来了,是那个态度和长相都甜美的小刘护士。该挂吊瓶了。我一边询问今天用的什么药,一边看着纤纤玉手熟练地操作。接着一位穿淡蓝色衣服的护士进来送每日清单,这是昨天的支出:4080.32元。我扫了一眼顺手将清单塞进床头柜的抽屉里。反正花多少钱不用我这个当儿子的掏。爸爸是离休老革命,药费全报。所有我能做的除了服侍吃喝拉撒就是每天将那些鲜花处理掉。
小刘护士调好了点滴的速度,用大眼睛递过来一个微笑,我刚打算把花篮送给她作为回报,曹医生又到。
曹医生依旧笑盈盈的,依旧弓着腰伏在爸爸耳边:“聂大爷,根据您老人家的情况,今天给您换个方儿。”
这时候护士长进来了,满脸的无奈:“曹主任,14床的老太太没药了,让她续费,他儿子问能不能先用药,钱他回家筹备。”曹主任的脸“呱嗒”一下拉下来,将护士长叫到门口压低嗓音说:“废话!出院!”
曹主任只用四个字就处理了护士长看来很棘手的事。
护士长走了,笑容重新回到曹医生的脸上,曹医生竖起她修长的食指:“聂大爷,今天给您换个方儿,加一个血浆。这东西缺着呢。”爸爸无语,只有花篮里的花儿独自吐着芬芳。
我盯着那些花,康乃馨,百合,非洲菊,富贵竹,中间一朵红牡丹争奇斗艳,艳得失真,用手摸摸,果然,被众鲜花包围着的是朵绢牡丹!我说呢,深秋里怎会有自然开放的牡丹花?有也是花妖。
待到小刘护士来换瓶的时候,不等她递给我微笑,我就让她把花篮提走了。可那只绢做的红牡丹被我留了下来,刚好插在窗台上空着的石膏花瓶里。
寂寞的空花瓶一天天热闹起来,爸爸的病却不见一丝儿好转。
……
阳光依旧,花儿依旧。
爸爸的生命长度却敌不过一朵绢做的牡丹。
当曹医生踩着崭新的阳光提着花篮笑盈盈地来到病房时,爸爸已经奄奄一息,他努力地睁了一下眼,然后闭上,离开了这个满是鲜花的世界。
曹医生尽情挥洒她的悲伤的时候,我在医院门口的花店里打公用电话。付费时听见老板娘吩咐正在剪花的小姑娘:“记住了,小刘再来送花,少给她十块钱。好好一篮花,把个牡丹给留下。本来这些人买花就不花自己的钱,人情白赚半道上还有小动作,下作……”
在老板娘的骂声中,我明白了这些鲜花每天都有个周转。但我还搞不清“下作”的含义以及买花不花自己的钱花谁的钱。
回到病房,曹医生早已不在。
花谁的钱?我问爸爸,爸爸无语,只有花篮里的花儿吐着芬芳。
因为有担保,过了些日子我才去结算。在护士站遇着护士长,她告诉我曹主任调走了。本来因业务量完成得好已经提了副院长,结果因账目上的事情被人举报,她才不情愿地走了。
停了一会儿,我才说:噢。
小题1:小说分三次写曹医生给爸爸治病的经过,每一次都用大量的文字写与鲜花有关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2:曹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最后笔锋一转,写“我”在付费时听见老板娘对剪花的小姑娘的吩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哲人说:“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乏芬芳。”试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点者极多。他说:“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
③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
④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⑤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⑥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⑦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
⑧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
⑨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联是:“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教育家蒋梦麟曾说:“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
⑩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说“梅贻琦一生只作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
B.梅贻琦主张“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他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汇聚。
C.人们提到清华很少提到梅贻琦,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校中,于是也就疏于学问的精进。
D.第④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的寡言少语的欣赏。